邵志梅 李素琴
224003 鹽城市 江蘇省鹽城市第四人民醫(yī)院院長辦公室
?
抑郁癥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影響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
邵志梅李素琴
224003鹽城市江蘇省鹽城市第四人民醫(yī)院院長辦公室
摘要目的:探討抑郁癥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因素,針對影響因素提出護理對策。方法 :采用一般資料問卷、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住院患者護理觀察量表分析系統(tǒng)對140例抑郁癥住院患者進行調查。結果:抑郁癥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呈中等偏下水平,得分為(89.77±22.62)分。結論:采取心理治療、心理護理等認知療法改變患者的健康認知理念,改變消極思維、情感和行為,使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關鍵詞抑郁癥;自我護理能力;影響因素;護理對策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6.05.002
200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抑郁癥終生患病率為3.1%,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1],將成為人類第二大疾患[2]?;颊叩淖晕易o理能力與其生活質量呈正相關,分析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因素,并針對影響因素,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開展相關護理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此,我院對140例抑郁癥患者進行自我護理能力調查,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14年1~12在本院住院的抑郁癥患者140例?;颊呔现袊窦膊》诸惻c診斷標準第3版(CCMD-3)關于抑郁癥診斷標準;排除既往或目前有器質性和其他精神疾病者。其中男76例,女64例;年齡20~69歲,平均年齡(32.1±10.9)歲。
1.2方法
1.2.1一般資料調查表一般情況如性別、年齡、職業(yè)、文化程度、經濟收入、發(fā)病過程、住院次數、醫(yī)療費用來源、本次發(fā)病誘因、健康相關知識的掌握、對治療的態(tài)度、服藥依從性等。
1.2.2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3]該量表4個維度包括:概念、責任感、知識的應用、技能,共有43個條目。采用0~4分評分制評定每一個問題??偡譃?72分。量表的總分和各個項目分值將自我護理能力分為3個層次:得分>66%為高水平,33%~66%為中等水平,<33%為低水平。調查前對該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進行測定重測信度0.91,內容效度指數1.0, Cronbach's α值0.86~0.92[4]。
1.2.3使用住院患者護理觀察量表分析系統(tǒng)(NOSIE)[5]通過總得分情況評定積極、消極、性別、文化程度等因素對患者病情的影響。
1.3資料收集患者入院1周后由床位護士完成評定,認真解讀相關條例并協(xié)助評定,調查問卷及時歸檔。
1.4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患者一般資料及自我護理能力狀況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抑郁癥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影響因素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抑郁癥患者的個人一般資料(表1)
表1 抑郁癥患者的一般資料(n=140)
2.2抑郁癥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狀況(表2)
表2 140例抑郁癥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得分水平情況表 例(%)
2.3抑郁癥患者自我護理影響因素(表3)
表3 抑郁癥患者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自我護理
3討論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加快,發(fā)病人數最近幾年有逐漸上升的趨勢[6]。嚴重影響百姓的生活質量,已成為社會和家庭的沉重負擔。self-care agency的中文翻譯為自我護理能力[7],是滿足患者自理需求,保證生存和發(fā)展,可通過后天學習來達到自我照顧,并受個體的外部和內部因素所影響的能力[8]。
3.1抑郁癥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呈中等偏下水平140例患者ESCA測定結果顯示,自我護理能力呈中等偏下水平,總分在(89.29±22.25)分范圍。高等水平有17例(占12.15%),而中低等水平有123例(占87.85%)。
3.1.1自我護理概念自我護理概念處于中等以上水平的患者共128例,其中30例(21.42%)處于高等水平,98例(70.00%)處于中等水平,12例(8.57%)處于低等水平 。說明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對自己的行為有較高認同性。每個人所取得的成就和生活動機都會影響自我護理能力,所以每一位護理人員都要積極幫助患者樹立正向的自我概念[9]。
3.1.2自我護理責任感絕大多數患者都有較強的自我護理責任感,55例(39.28%)處于高等水平,76例(54.28%)處于中等水平,9例(6.42%)處于低等水平 。個人應對自己的健康和自我護理負責。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健康意識在不斷增強,更加關注自己的健康,對生活質量有了新的要求,對身體健康負責的意識越來越強化。護理人員要經常向患者講解自我護理的新理論并及時應用到他們身上,使患者意識到自己有責任照料好自己,并使身體健康處于完好狀態(tài)。
3.1.3自護知識的應用自護知識的應用有77例(55.00%)處于高等水平,有52例(37.14%)處于中等水平,有11例(7.85%)處于低等水平;在4個維度中達高等水平的比例最高。調查人群大都為中學以上文化程度,可能與患者多數來源于城市,通過多種媒體和渠道獲取自護知識,以及在護士的傳播、指導下了解、掌握自護知識,達到能自己護理的程度。自護知識還可通過患者自我思考、嘗試來積累經驗,與相關研究結果相符[10]。
3.1.4自我護理技能自我護理技能在4個維度得分比例最低。其中有19例(13.57%)處于高等水平,有108例(77.14%)處于中等水平,有13例(9.28%)處于低等水平。自我護理技能能規(guī)范照料行為,不斷地進行自我照料,在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自己的能力與水平。與抑郁癥患者在注意力、記憶、執(zhí)行功能等領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害有關[1-2]。所以在平時工作中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組織患者參加放松療法、正性強化等綜合護理方式,調動患者的主觀積極性,增強自我照顧、料理的能力。
3.2抑郁癥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NOSIE 量表諸因素得分與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呈明顯的正相關,性別和文化程度是重要影響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文化程度是影響抑郁癥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重要因素。與患者所處的文化資源有關[3]。根據Orem自我護理理論得知:自我護理能力可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得到完善,并通過學習得以提升自己。一般高中以上患者其察言觀色能力、理解能力、動手能力、記憶力比一般人強,因為只有教育程度相對高的人才具備這樣的能力,所以在接受信息、查閱資料等方面能力也強,能更主動學習疾病知識和實踐知識。通過不斷地接受新知識使患者的態(tài)度逐漸改變,并且也改善了心理狀況[3],從而使行為和能力轉變。所以文化程度高的人各方面的能力就比較強,也越容易改善自我護理的能力,反之亦然。抑郁癥發(fā)病率有資料顯示,女性高于男性在2倍以上,在門診就診的大約有60%的患者是抑郁癥,而終身患病者女性占總數的25%,男性占總數的12%。首發(fā)年齡女性比男性較早,病程長、復發(fā)率高[9]。自我護理能力女性比男性弱。男女抑郁癥發(fā)病率有明顯差別,且女性抑郁癥發(fā)病風險顯著高于男性,男女性格特點差異也較大,女性對待負性因素容易產生不適當的態(tài)度和處理方式,從而導致了女性抑郁癥的高發(fā)病率。男性喜歡活動,可以通過參加各項體育運動等娛樂項目來發(fā)泄自己、擺脫痛苦的抑郁情緒。而女性往往有興趣的、喜歡的娛樂項目較少,所以活動也少,無法發(fā)泄自己的情緒,常常因糾結某個問題而引起情緒低落,這樣就造成長時間的抑郁情緒。如果長期面對負性情緒,將最終導致無望,并可能進而發(fā)展為抑郁癥。
4護理對策
Orem理論認為,人與生俱來就具備學習能力、有責任照料自己的生活,并且通過學習不斷提升自己,使其能夠達到完全自理的需要。只有患者發(fā)自內心的、積極地、自動自愿地加入到自護和康復的活動中,才能對病情康復有利,才能減少疾病復發(fā)機會 。在一個安靜、舒適、溫馨、安全的環(huán)境中,才能有效的與患者進行深層次的、觸及靈魂的溝通,使患者愿意敞開心扉,吐露出內心深處的聲音,才能改善患者預后[4]。了解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現(xiàn)狀和影響因素,開展自我護理宣傳教育。避免使用過多的醫(yī)學術語,形式要新穎,有創(chuàng)意,生動感人,容易接受,使患者做到自我介入、完善和護理,使患者明白學習對自己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學習意識。消除或減輕患者的各種異常情緒,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5]。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戰(zhàn)勝病魔[6]。對于自我護理能力較高的患者,護理人員要給予鼓勵和贊賞,樹立他們正向的自我概念,增強患者的自我護理意識,緩解其心理壓力,改善心境,緩解抑郁情緒,消除自殺傾向,樹立正向價值觀念,增強患者的自我價值,發(fā)揮他們的潛能。最重要一點是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應用認知行為治療,使患者在想法及行動上作出重要的改變,從而幫助患者擺脫抑郁,或者減少復發(fā)。具體做法如下:
4.1幫助患者建立新的生活方式(1)照顧自己。每天按時穿衣梳洗、吃早餐、淋浴、運動,讓患者自己料理好日常生活。(2)做有益的活動。周一到周五上午施行放松療法、閱讀、散步、做手工、看電視、玩游戲和有趣的比賽活動等。(3)解決日?,嵥槭聞?。清理房間、整理書報、打掃餐廳等。(4)加強患者之間來往。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如與別的患者一起聊聊天、參加病區(qū)的精神衛(wèi)生常識以及如何預防復發(fā)培訓班學習。每項活動在未來一周內達到目標。抑郁會使人很難推動自己去做事,所以對患者要有明確的目標,并且使患者能容易成功達到預定目標?;颊呙砍晒ν瓿梢粋€目標要給予表楊和恭喜,使患者在積極做事中克服抑郁,并獲得滿足感,以證明其做任何事情都會達到一些目標。并提醒患者多注意自己的成就,哪怕多么微小。兩周后檢查患者目標執(zhí)行情況,適宜添加另一目標。新活動、新目標的確定能促進患者繼續(xù)加油努力,每兩個星期檢查目標1次,以決定是否需要修改,或是否可以多加1個新的目標。
4.2指導患者駁斥消極思想(1)指導患者如何找出消極的想法。護理人員制定一個清單列出抑郁時常出現(xiàn)的歪曲想法,如過濾式、絕對化、災難式、自我丑化、主觀臆斷等消極的想法。(2)幫助患者認識自己的消極想法。每星期隨機抽患者在清單上把自己當時的某些想法在對的問題旁打勾,找出患者最常使用的消極思維方式。(3)學習駁斥消極思想,用客觀、現(xiàn)實的想法代替它。每周三由責任護士與患者交流了解其與情緒有關的消極想法,并把想法分類。與患者一起對消極的想法作出客觀、現(xiàn)實的評估。提醒患者消極的想法與現(xiàn)實的距離,是否有足夠的依據支持這些想法。怎樣的看法才較為客觀,消極的想法會有什么后果。鼓勵患者給予自己一個客觀的評估,使其努力嘗試。周四下午召開工休座談會,集體討論與個體發(fā)言,說出自己的異常和不良行為。相互討論,積極交流,分析原因,根據各人的具體情況、個性特點將計劃、措施進行相應的調整,督促患者完成。事后由護士評定、歸納,對完成良好者給予精神、物質正性強化,滿足患者的成就感,使其具有能夠繼續(xù)生活下去的信心,樹立正性人生價值觀念?;颊叩膽獙Ψ绞皆椒e極,病恥感就越低[7],所以在護理工作中要注意糾正患者的不良應對方式。
4.3協(xié)助患者解決相關問題(1)找出患者存在的問題。扼要地把問題列出,選出一個有足夠的可能被解決的問題,比較棘手的問題放在稍后來解決。(2)制定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是應該可以做到的,能達到一個較小的目標。定計劃時還要想著患者會做什么,使患者清楚需要做哪些指定的事情。計劃應在一定的時間段內完成。(3)評估及繼續(xù)。一個星期后查看患者計劃是否達到目標,如果成功地達到目標,就提出另一個做法,試行另一個處理問題的方法,繼續(xù)做下去。并不斷提醒患者所獲得的進展。
4.4增強患者積極情緒通過與家屬溝通增強社會支持,鼓勵患者多與人交往,利用康復患者現(xiàn)身說法,發(fā)揮其自我效能,并充分展示其個人優(yōu)勢等特點,增強其自身正向價值觀念,使患者覺得這就是普普通通的一種病不必有病恥感。研究表明,積極情緒可以使個體采用更多的積極應對方式,正性的、積極向上的情緒與人的健康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適應方面有明顯的正相關[8]。有愉悅的、滿足的、使人興奮的情緒為積極情緒,有壓抑的、挫折的、沮喪的情緒則為消極情緒。消極認知與應激事件會產生過久抑郁情緒,而積極改善認知,提高應激事件的能力對患者具有保護作用,可減少其負性情緒 ,樹立正性的、積極的人生觀,提高其治療信心。在藥物治療的前提下配合心理治療、心理護理等認知療法 ,針對其存在的癥狀進行系統(tǒng)的、漸進式正性強化與負性強化相結合的應對技巧, 發(fā)揮其藥物無法解決的相關問題。男性比女性更擅于理性思考、更擅于利用身邊現(xiàn)有的資源來解決問題但同時面臨的壓力更大有關。通過改善女性患者的應對方式[9],來轉變患者自身的行為[10],有效引導患者實行自我護理 ,提高自我護理意識,充分調動患者的潛能,不斷的幫助患者增強其自我料理、自我照顧的能力和對殘留癥狀的管理能力,達到患者能自愿的、積極的參與和管理自我的目標。使患者的疾病和心理得到康復,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喜燕,杜亞松,龔云,等.青少年重癥抑郁癥患兒執(zhí)行功能的特點[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27(13):1016-1018.
[2]Egerhazi A,Balla P,Ritzl A,et al.Automated neuropsychological test battery in depression-preliminary data[J].Neuropsy-chopharmalogia Hungarica,2013,15(1):5-11.
[3]趙夏.況桂英.心理護理對普外科圍手術期患者焦慮及抑郁評分的影響[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11(20):63.
[4]王文娟,許華山,鄧鑄,等.老年冠心病患者急性應激障礙及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7):1502-1503.
[5]胡榮紅,葉佩軍.心理護理在非急診冠心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2(20):92.
[6]鄧愛珍.優(yōu)秀護理在產科分娩過程中應用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12):61-62.
[7]崔向軍,周亞青,李麗娜,等.抑郁癥患者的病恥感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6):814-815.
[8]董妍,王琦,邢采.積極情緒與身心健康關系研究的進展[J].心理科學,2012,35(2):487-493.
[9]方芳,汪作為,王亞光,等.社區(qū)人群抑郁障礙早期心理干預效果隨訪[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3):399-402.
[10]孫丹.心理護理在老年骨折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2(16):87.
(本文編輯崔蘭英)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pression patients′ self-care ability and nursing strategies
SHAO Zhi-mei,LI Su-qin
(Yancheng Fourth People′s Hospital,Yancheng224003)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pression patients' self-care ability and to raise nursing strategies aiming a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Methods:Conducted survey of 140 cases of depression inpatients using the analysis system of common material questionnaire,self-care ability testing scale and inpatient nursing observation scale.Results:The depression patients′ self-care ability was generally below the average level with (89.77±22.62) scores. Conclusion:The cognitive therapy of psychological therapy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should be adopted to alter depression patients′ health-cognitive concept,passive thinking pattern, emotion and behavior so a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self-care ability.
Key wordsMelancholia;Self-care ability;Influencing factor;Nursing strategies
(收稿日期:2015-05-20)
邵志梅:女,本科,副主任護師,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