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晗,徐仲卿,袁鳳云,李 聰,黃馬玉,盧蘇梅
(1. 上海同濟大學醫(yī)學院,上海 200336;2.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同仁醫(yī)院,上海 200336)
?
中醫(yī)胃血止糊劑聯(lián)合泮托拉唑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療效觀察
吳晗1,徐仲卿2,袁鳳云2,李聰2,黃馬玉2,盧蘇梅2
(1. 上海同濟大學醫(yī)學院,上海 200336;2.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同仁醫(yī)院,上海 200336)
[摘要]目的觀察中醫(yī)胃血止糊劑聯(lián)合泮托拉唑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的療效。方法選擇97例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口服泮托拉唑、克拉霉素及替硝唑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中醫(yī)胃血止糊劑治療,比較2組胃鏡療效、中醫(yī)證候療效、幽門螺桿菌清除率與根除率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觀察組胃鏡有效率、中醫(yī)證候有效率、幽門螺桿菌清除率與根除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P均<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中醫(yī)胃血止糊劑聯(lián)合泮托拉唑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患者可有效根除幽門螺桿菌,利于潰瘍愈合,同時減輕西藥毒副作用,且服用方便,具有較大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消化性潰瘍;幽門螺桿菌;胃血止糊劑;胃黏膜
消化性潰瘍?yōu)榕R床常見病,致病原因以幽門螺桿菌感染為主,我國消化性潰瘍患者中75%左右檢出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且其中70%~90%患者為幽門螺桿菌陽性[1]。因此,有效根除幽門螺桿菌成為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患者的治療關鍵[2]。西藥治療該病有一定毒副作用且對復發(fā)患者的療效欠佳,因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逐漸成為治療新思路。筆者采用中醫(yī)胃血止糊劑聯(lián)合泮托拉唑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擇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同仁醫(yī)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97例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患者,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所制定《消化性潰瘍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3]中診斷標準:①經胃鏡檢查確診;②13C-呼氣試驗結果顯示幽門螺桿菌陽性;③存在脹滿不適、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噯氣反酸等癥狀。中醫(yī)診斷標準:①主癥為胃脘痛勢急迫、食入易痛、口干而苦或有灼熱感,舌紅苔黃,脈弦或數(shù);②次癥為喜冷飲、噯氣泛酸、惡心嘔吐、情緒抑郁、便秘。納入標準: ①符合以上中醫(yī)及西醫(yī)診斷標準;②年齡18~65歲;③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腦血管或肝、腎、肺等臟器疾患者;②有精神病疾患史者;③接受過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者;④入組前3個月參加過其他臨床試驗者;⑤對治療藥物過敏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⑦未按規(guī)定用藥者。按照就診順序進行標號,奇數(shù)號納入觀察組,偶數(shù)號納入對照組。其中觀察組49例,男30例,女19例;年齡20~63(40.4±9.3)歲;病程0.3~6 (1.8±0.5)年。對照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齡18~60 (40.8±10.2)歲;病程0.2~8 (1.9±0.6)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對照組予泮托拉唑鈉腸溶片(沈陽圣元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批號:國藥準字H20067169,規(guī)格:40 mg×7片)口服,40 mg/次,1次/d,于早餐前服用;克拉霉素口服,500 mg/次,2次/d;替硝唑口服,500 mg/次,2次/d。
1.2.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中醫(yī)胃血止糊劑治療。5 g胃血止糊劑由本醫(yī)制備提供,與25 g藕粉混勻后加入100 mL水煮沸,放溫后口服,3次/d。胃血止糊劑處方:烏賊骨50 g、白芨50 g、浙貝母45 g、白芍45 g、烏藥30 g、柴胡30 g、檳榔30 g、枳實30 g、生大黃30 g、蒼術30 g、厚樸30 g、生甘草16 g。制備方法:以上藥材準備好后,白芨留下一半備用,除大黃外所有藥材混合進行減壓煮提,于第2次將生大黃加入,2次所得藥汁合并,濃縮為膏狀,加入備用白芨粉末并拌勻,之后減壓干燥,粉碎過80目篩即得到胃血止糊劑。
1.3觀察項目①胃鏡療效評定標準。治愈:活動性炎癥消失或潰瘍處于瘢痕期,慢性炎癥好轉至輕度;顯效:黏膜急性炎癥基本消失或潰瘍?yōu)镠2期,慢性炎癥明顯好轉;有效:潰瘍縮小范圍超過50%或處于H1期,炎癥有所減輕;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②中醫(y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以胃部灼痛、口干而苦、噯氣泛酸進行評定,采用三級計分法,無癥狀、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1,2,3分。減分率=(治療前后總評分的差值)/治療前總評分×100%。減分率超過90%為治愈;>70%~90%為顯效;30%~70%為有效;減分率低于30%為無效。治療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③幽門螺桿菌清除率與根除率。幽門螺桿菌清除判定標準為13C呼氣試驗結果陰性;幽門螺桿菌根除標準為幽門螺桿菌清除后停藥4周,再行13C呼氣試驗結果依然為陰性。④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2結果
2.12組治療效果比較胃鏡療效:觀察組痊愈11例,顯效23例,有效7例,胃鏡有效率84%;對照組痊愈7例,顯效17例,有效5例,胃鏡有效率60%。中醫(yī)證候療效:觀察組痊愈14例,顯效26例,有效5例,中醫(yī)證候有效率92%;對照組痊愈10例,顯效18例,有效7例,中醫(yī)證候有效率73%。觀察組胃鏡與中醫(yī)證候有效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均<0.05)。
2.22組幽門螺桿菌清除率與根除率比較觀察組幽門螺桿菌清除46例(94%)、根除42例(86%),對照組分別為33例(69%)和31例(65%),觀察組幽門螺桿菌清除率與根除率均高于對照組(2=10.130,5.815,P均<0.05)。
2.3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8%(4/49)和25%(12/48),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2=4.990,P=0.025。
3討論
現(xiàn)代研究并未完全明確消化性潰瘍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多認為與胃黏膜侵襲因素及防御因素失衡所致[4]。侵襲因素包括胃蛋白酶、胃酸、創(chuàng)傷、吸煙飲酒、幽門螺桿菌等,防御因素則包括黏膜血流和微循環(huán)、胃腸激素、胃黏液-黏膜屏障、黏膜細胞更新和再生能力、內源性前列腺素、碳酸氫鹽屏障等。已經有研究證實,不良飲食習慣、幽門螺桿菌感染、吸煙飲酒、胃黏膜保護作用及胃酸分泌過多等因素均會引發(fā)胃黏膜損傷而導致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生[5-6]。中醫(yī)將消化性潰瘍納入“胃脘痛”“吞酸”“痞滿”范疇,其認為胃為五臟六腑之大源,主受納、腐熟水谷,而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因而胃脘痛的發(fā)生與脾胃損傷、胃氣壅滯有關,胃失和降、不通則痛;過度飲酒、嗜食肥甘厚膩則蘊濕生熱,氣機壅滯;此外,七情所傷、憂思惱怒易傷肝損脾以致橫逆犯胃、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胃氣阻滯、氣機郁滯,日久致胃絡血瘀。即胃失和降、胃氣阻滯為消化性潰瘍主要病機。
目前西醫(yī)治療該病以抗感染、根除幽門螺桿菌為主,常用藥物包括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泮托拉唑等,多采用聯(lián)合用藥,包括三聯(lián)療法與四聯(lián)療法等,雖有一定治療效果,但藥物不良反應明顯。中醫(yī)藥在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治療中均有獨特優(yōu)勢,已經得到眾多臨床及實驗研究證實[7],主要防治機制為中醫(yī)藥可抑制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抗氧自由基損傷并對幽門螺桿菌進行抑制與殺滅,最終促進黏膜黏液分泌及黏膜細胞增殖與胃腸激素的分泌,減輕黏膜炎癥,保護胃黏膜,促進潰瘍愈合[8]。且中醫(yī)學認為感染屬“邪氣”,因而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患者脾胃損傷加重,機體無力祛邪,臨床治療應以和胃止痛、清胃瀉火、疏肝理氣為主要原則[9]。
本研究所用胃血止糊劑中含多味中藥,其中大黃為君藥,可涼血解毒、清熱瀉火,使上炎之火下瀉;白芨為臣藥,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之效;烏賊骨收斂止血、制酸止痛;浙貝母散結解毒、清熱制酸,與烏賊骨配伍強化收斂止血、制酸止痛之功;蒼術為引藥,具有強胃健脾之功;枳實瀉熱破結、理氣解郁;柴胡疏肝解郁、透邪外出,厚樸、枳實、柴胡、烏藥、檳榔等藥物的應用可助大黃通腑,保持腑氣通暢;白芍養(yǎng)血柔肝、緩中止痛,甘草瀉火解毒、養(yǎng)心潤肺、補脾益氣,同時調和諸藥。另外,甘草與白芍配伍可柔肝止痛,作為佐藥發(fā)揮通調腑氣、制酸止痛作用。全方共奏和胃止痛、清胃瀉火、疏肝理氣之效,切中病機。此外,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大黃可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障礙并增加組織器官血氧供應,抑制胃酸分泌,使得腸營養(yǎng)耐受性獲得提高,利于潰瘍愈合[10]。白芨可刺激胃黏膜對內源性前列腺素的合成及釋放,通過黏膠質蛋白粘在消化道黏膜表面而形成保護膜對胃黏膜進行保護,從而發(fā)揮抗?jié)児δ躘11]。藥效學研究表明,胃血止糊劑除可保護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及潰瘍形成外,還可發(fā)揮凝血與止血功能,防止?jié)兓颊甙l(fā)生出血,對于已經出現(xiàn)出血患者則可減輕出血癥狀[12]。本研究觀察組應用中醫(yī)胃血止糊劑后,與單純泮托拉唑治療相比,胃鏡有效率與癥狀有效率、幽門螺桿菌清除率與根除率均顯著提高,提示中醫(yī)藥的應用可發(fā)揮良好積極作用,強化單純西藥治療的效果。此外,中醫(yī)藥毒副作用少,且可中和西藥不良反應。本研究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中醫(yī)藥的應用可發(fā)揮綜合作用,緩沖西藥毒副反應從而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故安全性高。另外,姜莉蕓等[13]研究結果顯示,中醫(yī)胃血止糊劑治療上消化道出血也具有較好療效,再次證實其在胃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當然,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消化性潰瘍屬于易復發(fā)疾病,在療效判定時復發(fā)率也為重要評價指標,但由于本研究未做隨訪,因而只體現(xiàn)近期療效而無法明確遠期治療效果,有待進一步驗證。
綜上所述,中醫(yī)胃血止糊劑聯(lián)合泮托拉唑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患者可有效根除幽門螺桿菌,發(fā)揮和胃止痛、清胃瀉火、疏肝理氣功效,并能促進潰瘍愈合,且可減輕西藥毒副作用,服用方便,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武勝,李霞,黃玉榮,等. 老年人消化性潰瘍的危險因素[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0):2882-2884
[2]張鶴鳴,李菊蘭,袁濤,等. 老年消化性潰瘍96例臨床特點[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5):1048-1050
[3]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 消化性潰瘍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J]. 中醫(yī)雜志,2010,51(10):941-944
[4]白衣成. 淺析老年人消化性潰瘍病因及臨床特點[J]. 中國醫(yī)藥,2010,5(1):84-85
[5]何衛(wèi),呂文家. 老年消化性潰瘍的危險因素與預防策略[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418-419
[6]童三香.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老年消化性潰瘍的相關危險因素調查分析[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0):2392-2394
[7]陸鳳鳴,李春婷. 中醫(yī)藥提高消化性潰瘍愈合質量的研究進展[J]. 河南中醫(yī),2009,4(3):66-68
[8]敖麗麗,李曄.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幽門螺旋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44例[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20(18):196-199
[9]楊沛華,蔡志誠. 化瘀通絡、健脾舒肝治療難治性消化性潰瘍芻議[J]. 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1,4(1):45-46
[10] 董卓淵,溫立春,范艷平,等. 大黃治療重度顱腦損傷并發(fā)應激性潰瘍患者的臨床研究[J]. 中國醫(yī)師雜志,2013,15(1):94-96
[11] 武桂娟,趙偉麗,趙楠,等. 白芨多糖對大鼠乙酸性胃潰瘍治療作用及機制的探討[J]. 黑龍江中醫(yī)藥,2012,41(2):50-52
[12] 王友蘭,姜莉蕓,胡志宇,等. 胃血止糊劑止凝血藥效學研究[J]. 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0,31(11):56-57
[13] 姜莉蕓,劉明,魏丹霞,等. 胃血止糊劑治療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并上消化道出血32例臨床體會[J]. 中國中醫(yī)急癥,2009,18(9):1517-1518
[收稿日期]2015-06-14
[中圖分類號]R0656.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8849(2016)02-0160-03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02.014
[通信作者]盧蘇梅,E-mail:lusumei_00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