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凡
摘要:藝術本身就是來源于生活的,我們不需要去矯揉造作,用心地去感受生活,畫出真實的,屬于這個時代的,更屬于你自己的作品才是最好的。
關鍵詞:寫意人物;氣韻生動;造型;筆墨
說到寫意人物,很多人會第一個想到宋代禪門畫家梁楷的《潑墨仙人圖》。以“墨戲為精神,以減筆為技法”雖然是寥寥幾筆,但卻把對象的神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確實是減筆人物的一位高人,后人很努力,似乎也很難去超越。值得強調的是,寫意人物不僅僅只是梁楷類型的大寫意減筆人物,寫意人物還有一些小寫意的、兼工帶寫的。門類很多,各式各樣。在我看來,它應該是把六法中“氣韻生動”擺在最重要的位置,而且占據(jù)這點來支撐其畫面,它是靈魂;或緊或松,都是看畫者當時的感受,所以寫意,相對于工筆,更多是寄情于畫,傷心、憤怒、喜悅……鄭板橋曾頌揚八大山人:“橫涂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足以說明性情的重要性;雖說從顧愷之到梁楷再到陳洪綬等等卓越的歷史人物畫家,他們很優(yōu)秀,創(chuàng)造了中國古文明的燦爛文化,我們不能忘記,我們也必須從他們身上學習中國傳統(tǒng)的人物畫法,但是我們千萬不要一味地去追隨。不管是寫意、工筆、山水還是人物,我們應該畫出專屬于我們這個時代所具備的一些特征。藝術來源于生活的,我們不需要去矯揉造作,用心地去感受生活,畫出真實的,為之動容的,屬于這個時代的,更屬于你自己的作品才是最好的。
寫意人物的課程是安排在大三上學期,共有四周。蘇老師很用心有計劃的教導我們,第一周是畫芥子園,畫譜上的水滸人物,練習線條。比起以前工筆時的線稿練習,這次不允許照著形去描,而是圖書憑感覺畫,我剛開始畫的前三張都特別的謹慎小心,可是就是畫不好。直到最后,我似乎明白了工筆與寫意的不同之處,放開膽子,抓住人物動態(tài),鋪開筆鋒,帶著激情,效果果然出乎意料。第二周,老師讓我們臨吳道子的《天王送子圖》,吳道子是畫界中的“畫圣”,當然是名不虛傳了,他極具動感的蘭葉描把畫里的人神刻畫得超脫世俗。雖然沒有把全幅都臨完,但是卻從中體會了不少,體會著里面的神韻、造型、線條、對于不同物象的區(qū)別處理。第三周,臨摹近現(xiàn)代優(yōu)秀畫家的畫,如任伯年、王子武、蔣兆和等等。比起吳道子,曹不興之類的白描大師,這些人更具時代氣息,具有個人風格。我臨的是任伯年的寫意人物,他還是屬于傳統(tǒng)派別的,不管是從人物的造型還是筆墨的表現(xiàn),都具有極其扎實的功力,以書入畫,詩書畫印結合。結合上兩周學到的東西,運用到這次的臨摹里,作用很大。其實不管是臨摹寫生或是創(chuàng)作,都要用心去體會,“意在筆先”是真的,大部分時間應該用來思考、琢磨,而不是一味地求數(shù)量。當然,第三周除了臨摹,還有開眼,了解了更多的關于寫意人物的畫家,尤其是近當代的。例如,徐樂樂、秦修平、田黎明、劉慶和、李孝宣、周京新、吳山明等等,他們有著不同的處境,畫著不同的人物,相同的卻是他們都在用心作畫,有的人衣食無憂,有的人卻糾纏于人情世故之中無法自拔,最終就會有人是寄樂于畫。這樣的不同會導致各自極端的個性化。第四周,是人物寫生,老師有找一些年紀較大的模特來畫,因為對于我們來說,難度會降低。從四尺三裁到四尺,一張一張明顯的進步。這滿滿的四周,給我打下了基礎。寫意,看著容易,其實很難,它需要扎實的基礎,但是又不能被基礎所束縛;它需要多加練習的堅持,更需要足夠的激情來予以點亮。
人物,顧愷之日:“傳神寫照,總在阿堵之間”傳說顧愷之畫人物與動物常久久不點睛,需斟酌很久很久才予以下筆。魏晉南北朝的謝赫的“六法”中,把“氣韻生動、骨法用筆”居于前首??傊耥嵑苤匾R牢业挠^點,神韻肯定是最重要的,但心靈的窗戶卻不僅僅只有眼睛,有一個東西很關鍵,我們叫它“氣”。怎么理解,就是一個人當時的一個精神狀態(tài)。他的年齡、性格、職業(yè)以及他此時此刻在想什么,都會不自然地流露,有時候我們是通過細節(jié)來捕捉,更多的是通過對人物整體的一個塑造,包括他的著裝、表情、姿態(tài)、甚至場景來表現(xiàn)。畫面上,我們稱“貫氣”。舉個例子,比如西蜀的禪門畫家貫休,他善于畫佛門中的羅漢,其作品《十六應真圖》流傳于世,不過現(xiàn)在在日本。他畫的羅漢形象怪誕晾人,高額大鼻,甚至張著大嘴巴,和那時候女人頭發(fā)般長度的眉毛……雖是形象夸張,如果人物放到生活中也確實是會嚇到人,但是在畫面上確實很具個性卻不失和諧。貫休畫的羅漢不像一般人描繪的那么正氣昂然、貴氣逼人,他畫的似乎更像他自己,桀驁不馴、放蕩不羈,卻又不失羅漢的本質,樸實并脫俗。所以說,風格千差萬別,我們沒有一個固定優(yōu)秀的模式的套用,不過如果藝術真是用一個模式去禁錮,那絕對稱不上是藝術。但是這個“氣”確實是相當?shù)闹匾?,高中時我們問老師問題總是愛鉆牛角尖,把老師弄得很無語,這個時候他總會說一句話:“畫畫這東西,只可意會,不會言傳?!痹S多技法的東西當然是可以言傳,但真要想畫好,靠老師的指導是一部分,更多的是要畫者自己去用心的感悟。
寫意不同于工筆,人物更是不同于山水花鳥,就是因為它們之間的千差萬別,古人才予以給它們一一分類。在我眼里,對于寫意人物也有著個人的定義。是需要畫者有其扎實的造型基礎,尤其對人和人之間關系的敏銳感受力,有感而發(fā)的去用心觀察,這樣創(chuàng)作出來的寫意人物才是有味道的。有人說“經(jīng)歷越豐富的畫者畫出來的畫會越有深度”我覺得這句話也不無道理。人,本來就有區(qū)于植物和動物,比起它們,人更加的復雜多變。現(xiàn)在比較起古代,人是越來越多,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這或許也給了寫意人物發(fā)展的一個很好的時代背景。很多畫種都有它的鼎盛時期:趙佶帶領的工筆花鳥在宋代、周昉、張萱筆下的工筆人物在唐代、“董、巨、郭、李、范”大山大水在五代和宋代,值得一提還有“大米小米”的江南“米點山水”文人畫在元代、明代尤其“吳門四家”繼承前代的山水以及陳淳、徐渭引領的大寫意花鳥、清代畫種多類,畫家成為一門職業(yè),畫也可以標上價位,出現(xiàn)了許多的風俗畫。雖然這中間出現(xiàn)了像“張家樣、曹家樣、吳家樣”、貫休、石恪、尉遲乙僧、梁楷、李公麟等傳世的寫意人物畫家,但是比起其他門類,他們并沒有帶動當時的那個時代,都是曇花一現(xiàn)般,當然寫意人物比其他門類要難一些。這還需要我們后人努力地去譜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