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生康
【摘 要】由于課業(yè)負擔的越來越沉重,當今中學生學習語文的范圍僅限于課本,只會死“啃”書本,完全脫離了生活實際,所學知識也不能靈活運用到生活實踐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就應該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讓“教是為了不教”。
【關鍵詞】初中語文;綜合性活動;實踐能力
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習慣,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讓“教是為了不教”成為一種可能。特別是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更應該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現(xiàn)在就以本人在組織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中的第二單元綜合性學習活動“漫游語文世界”的教學活動為例,談一談培養(yǎng)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點滴體會。
“漫游語文世界”這個標題告訴我們語文學習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語文”的世界如同大海,如同森林,是沒有邊際的,可是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都生活在語文的海洋和森林中。正因為如此,我們的學生才對我們熟悉的生活習而不察,不知道該到哪里去尋找語文,學習語文,只是一味的死啃課本,缺乏實踐能力,高分低能,離開了課本就無所適從,所學知識不能靈活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語文能力得不到真正提高。而本次活動應該是奠定學生進入中學后學習語文的一次關鍵活動,可以說它能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起到一個良好的開端和引領作用。因此,為了使本次活動取得一個良好的效果,達到預期的設想,本人根據(jù)所帶學生的實際情況,首先設計了以下活動目標:
(1)通過本次活動,結(jié)合課堂內(nèi)外,引導學生注意生活中的語文現(xiàn)象,使學生充分認識語文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2)引導學生搜集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中最新穎、最活潑的語文現(xiàn)象,初步樹立漢民族共同語的規(guī)范意識。
(3)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認識到語文素養(yǎng)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注意生活中的語文和廣告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鍛煉口語表達能力。
(4)通過寫作練習,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語文世界豐富多彩的表現(xiàn)形式。
(5)初步了解搜集資料、整合資料、運用資料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的興趣。
其次為了完成以上目標,本人主要進行了如下的指導:
(1)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分組,并推選出各小組的負責人,領導本小組進行活動,小組成員要注意分工合作完成任務。
(2)確定本組的活動內(nèi)容,分別搜集身邊的語言現(xiàn)象,如商店名、廣告語、宣傳標語、網(wǎng)絡用語、流行語言、民間口語、對聯(lián)、錯別字等歸類整理。
(3)要求各組分類整理調(diào)查材料,寫出評價文字,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辦成手抄報,在班上展示評比。
另外,為了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在活動結(jié)束后進行了活動評價,主要目的是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評價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1)所搜集調(diào)查得來的學習、運用語文的材料是否具有新穎性、典型性。
(2)總結(jié)交流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口語交際能力、參與意識和情感態(tài)度,討論是否反映了學生真實的口語交際水平。
(3)在語文實踐活動小冊子的編輯與交流活動中是否具有初步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開展本次綜合性活動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活動中通過學生主動探究、團結(jié)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給學生展示自己的個性和特長提供了一個非常廣闊的空間。所以,在明確每個小組的活動項目和內(nèi)容后,放手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去,使全體學生都能在自己感興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語言,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盡力引導,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這一局限性的角色中解脫出來,變成主動捕獲知識的獵手——享受在實踐中享受知識的樂趣。
例如,第一組的同學上網(wǎng)查詢了當今校園流行語,從“我靠”、“我也是醉了”、“萌萌噠”、“哇,你真厲害,簡直不是人”、“帥呆了”、“酷斃了”、“有沒有搞錯”、“我快崩潰了”等流行語中,分析出當今中學生勇于想象、創(chuàng)新,思維活躍等優(yōu)點。這些校園流行語簡潔精練,形象鮮明,風趣生動,幽默詼諧,學生容易接受。
第二組的同學抄錄了告示牌的宣傳語,如樹林邊的告示牌:“勸君莫殺枝頭鳥,母在巢中盼子歸?!遍営[室告示牌“悄悄的來,悄悄地去。”草坪邊的告示牌“青青小草,何忍踏足?”汽車告示牌“別吻我,我怕羞(修)!”食堂告示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某旅游勝地告示牌“除了你的腳印,什么都別留下;除了你的記憶,什么都別帶走”……從中體味到了語言中的情感力量。
第三組的同學從“此木為柴山山出,用火成煙夕夕多”、“品泉茶,三口白水”、“閑看門中木,思耕心上田”等拆字對聯(lián)以及“子騎父為馬,父望子成龍”、“死拼青天褂,六味地黃丸”等趣味秒聯(lián)中汲取了運用語言的靈氣和悟性,并自創(chuàng)了“風吹春草綠,雨打夏荷紅”之類的佳句。
第四組的同學開設了“語文門診部”,開設了病句、錯別字、易讀錯的字音、易混淆的詞語等門診,讓學生改正并說明理由。除此之外,還針對明星名字的諧音被注冊為商標的現(xiàn)象,探究語言運用中的維權意識,如醫(yī)藥名稱“瀉停封”(歌星謝霆鋒)、修正液名稱“流得滑”(演員劉德華),食品臭豆腐名稱“莫聞味”(歌手莫文蔚)等。
在教師的指導下,本次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將敏感的觸覺伸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語文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特點。通過實踐活動,每個學生對某一方面的語言材料都有自己的探究和獨立分析,也有獨特的感受與體驗,培養(yǎng)了運用語言的技巧,提高了運用語言的能力,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實踐中增加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以前,我們總習慣于將學習語文的視野封閉于狹小的課堂,學生逐漸遠離自然和社會生活,習慣于用程式化的詞句去詮釋生活,久而久之,便討厭語文,憎惡將生活貼上標簽的課本。而綜合性學習就是要將語文還原它本來的面目,把學生引導到社會的大課堂,鼓勵他們走進生活的閱覽室,用課堂內(nèi)學到的知識、方法去觀察社會,觀察生活,去學語文,用語文。在整個活動中,我注重突出學生的自主性:根據(jù)不同生活環(huán)境和興趣愛好,自選主題,自愿組合,分組收集,自行設計,自由展示。這節(jié)課我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漫游”了一次語文世界,可以說,讓學生認識到了“生活處處有語文,生活有多廣闊,語文世界就有多廣闊”的道理。同時也讓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語文在生活中豐富多彩的表現(xiàn)形式,增強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興趣、動力和信心,也增強了他們認真學語文、規(guī)范用語文的責任心與使命感。雖然在實際操作中,學生的各項能力還顯稚嫩,但我相信他們會越來越出色!
尤為重要的是:通過這次語文活動,學生認識到了語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生活的世界里漫游,在語文的世界里漫游,從而懂得珍惜每一次語文學習的機會,在實踐中領略更多的知識,感受了語文的趣味性和學習的樂趣,語文實踐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只要教師做個有心人,適當指導,放飛思想,從綜合性學習開始,每一節(jié)語文課都將成為學生自由翱翔的天堂!
參考文獻:
[1]田小禾.“語文綜合性學習”內(nèi)涵界定[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2]黃春蓮.語文綜合性學習淺探[J].今日湖北(理論版).2007年02期
[3]劉宇新.語文綜合性學習試題考辨[J].語文建設.2007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