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這些年書屋呈上升趨勢出現(xiàn),與原來單純以圖書交易不同,書屋大都設計得溫馨、時尚、充滿家庭氣氛,可以閱讀、休閑、漫談,還可以舉辦各種小型文化活動。比如讀書會、圖書展、作家簽售等等。書屋實際已顛覆了過去人們意識中的傳統(tǒng)概念,變成了另類商業(yè)的一種。然而就是這樣,仍很難被人看好。
有的年輕人創(chuàng)業(yè)想開家書屋,征求家人及朋友意見時,幾乎異口同聲反對。理由是開書屋表面看挺陽光,但那熱度是要靠燒錢來維持的。一些現(xiàn)成的例子就擺在眼前,還沒聽說哪家書屋是靠賣書掙錢的。如果說有點銀子可賺,那也是靠副業(yè),比如賣咖啡,糕點,或者一些工藝品,裝飾品。
然而出版界的朋友卻大唱反調(diào):每年有幾十萬種書籍出版足以說明圖書市場前景輝煌。
書屋書店經(jīng)營艱難,出版部門各類圖書大量出版,顯然的矛盾,但兩者都沒因此垮掉,說起來這是挺有意思的現(xiàn)象。
應該看到,買書的大有人在,而且每年的數(shù)量不小。然而購買的主體和書籍的流向倒是有些耐人尋味。
前些日子某單位對口扶貧,號召大家捐物捐書。一領(lǐng)導一下子捐了200多本(套),大部分嶄新,猶如剛從印刷廠下線,有的連封膜都沒打開?!皼]時間看,放在書柜里也只是擺設,捐給學生們吧,他們或許能用得著”。這位領(lǐng)導說得很實在。然而更多的人卻不這么“大方”,書不看,寧可擺在辦公室里“作秀”,或者堆在箱子里“休眠”。還有的更會“過日子”,積攢到一定數(shù)量,竟然打包賣給收廢品的。越這樣的人,書越多。因為一些單位有不成文的規(guī)定,每年要給領(lǐng)導們購買一定數(shù)額的各種書籍,以供學習、參考、提高。這本是件好事,然而遺憾和可惜的是,大多數(shù)的領(lǐng)導因為公務繁忙,或其它原因,極少或者根本無暇去研究“學問”。有的書放到了辦公桌上,連翻一下看看封面的功夫都擠不出來,讓秘書往角落里一堆,從此打入了冷宮。而在出版社和書店的記錄上,這些書都銷售了出去。
有目共睹,也不是什么秘密的怪異現(xiàn)象就在人們身邊:真正愿意看書的人,得本書如獲至寶,而不太愿意看,或者不想看的人反而書多得成災。大凡走進老板、大款、董事長、總經(jīng)理、這個長、那個長的辦公室里,都會在顯要處看到一排排甚是震撼的書櫥,上面擺滿了各種裝幀豪華的出版物。從世界著名的A、B、C三大百科全書,到中國各類古典名著,再到摘取諾獎的莫言文集,琳瑯滿目,目不暇接,可以說應有盡有,儼然一個微型圖書館。而那些真想看書的人,往往又沒有眼福外加囊中羞澀?,F(xiàn)在的出版物不知是紙張人工的原因,抑或其他因素,價格普遍過高。能拿得出大把票子每月用于購書的,鮮有幾人。像魯迅那般收入頗高又舍得每月花幾十塊大洋購書的民國作家,聽起來簡直是神話。一些“如饑似渴”求知者,無奈之下就到書店或書屋去“蹭”書看。實在喜歡,偶爾買一本兩本,根本解不了書店的營銷之急。書店別說發(fā)財,即便維持,真的都難。
有人會拿臺灣的誠品書店來“理論”。誠品做得固然是好,也確實可列為楷模。但別忘了,人家是在虧了十幾年的前提下才做到了今天。再說了,迄今為止他們也不完全靠書籍維持。衍生產(chǎn)品反而是主打。誠品老板當初未必就會想到咖啡、香皂和那些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能成為書店的頂梁支柱,更未必會意識到其超傳統(tǒng)的舉措竟成了臺灣乃至大陸的一張靚麗的品牌。現(xiàn)在國內(nèi)悄然出現(xiàn)的“個性”化書店書屋,實際正是在沿著誠品的路子摸索前進。能否成功要走著看了。
當然,天無絕人之路。去朋友家,看到其女兒下班拎回一大包書,一問,竟全是在網(wǎng)上訂購的。前些日子又遇到市里每年例行的讀書月,出版社和書店提供了一大批折價書籍,還搞了讀書有獎征文活動,獎品也是書籍?,F(xiàn)場人潮如流,許多人大包小包拎著淘來的果實,滿臉笑容,一副知足的模樣。
有點文化的人都會鐘情于閱讀,識字的人無不喜歡圖書。怎樣把人們的期望需求和現(xiàn)實困頓妥善化解,這是關(guān)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