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森宏
【摘 要】在《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xiàn)象的體驗,并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本W絡技術的日益發(fā)展,催生著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與學已形成一種大的趨勢,這里不僅是教學技術有了變化,更重要的是教學新理念在教學中有了體現(xiàn)。信息技術以其逼真的圖像、動畫、音效能營造另一個教室外的“真實的虛擬環(huán)境”,同時又以其靈活多變的交互性深深吸引著學生,將信息技術應用于科學教學之中,能使科學課堂更形象生動,更富感染力,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關鍵詞】小學科學 網絡環(huán)境 思考
網絡技術的日益發(fā)展,使得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科學教學已形成一種大的趨勢,這里不僅是教學技術有了變化,更重要的是教學新理念在教學中有了體現(xiàn)。網絡能以其逼真的圖像、動畫、音效能營造另一個教室外的“真實的虛擬環(huán)境”,同時又以其靈活多變的交互性深深吸引著學生,將網絡技術應用于科學教學之中,能使科學課堂更形象生動,更富感染力,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為此,擬就網絡環(huán)境下小學科學教學談一點個人的想法。
一、網絡環(huán)境下科學課堂教學的優(yōu)勢
1、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地老師”,《科學》課程的宗旨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而培養(yǎng)素養(yǎng)的第一點就是“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yǎng)兒童對科學的興趣?!比绻麑W生連學習的興趣都沒有的話,怎么能談得上素養(yǎng)呢?網絡教學中豐富的資源、獨特的學習方式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詮釋了科學現(xiàn)象,更貼近小學生好奇的心理,更容易把他們帶入科學的世界,對科學具有好奇心是培養(yǎng)科學興趣最好的心理基礎。網絡改變了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促使學生由“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
2、拓寬了學生視野,豐富教學內容
新的課程標準提出:“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太小的空間,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庇纱丝梢娬n外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如果能將課內拓展到課外,所收到的教學效果必然是非同一般的。而網絡的出現(xiàn)使得這一想法得以實現(xiàn),這是將學生的學習由課內走向課外的一個非常有利的橋梁。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經常都要求學生搜集資料,而這些資料很多孩子都可以通過上網搜索得到,這就開擴了學生的眼界,增長了學生的知識。例如,現(xiàn)在三年級在學習空氣的知識,我就叫學生回家找空氣和人、動物、植物等關系的資料。上課時,不少學生帶來了從網上下載的和空氣相關的知識介紹、小實驗,甚至還有人做成了一份電子報刊,這里面涉及的內容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學生在搜集資料的同時,學到了課本以外的許多關于空氣的知識,真的讓大家信息量大開增。
3、給科學教師減了負
現(xiàn)在提倡給學生減負,其實教師的負擔何嘗不重。相對而言,網絡給我們教師也減輕了一些負擔,這也是目前不少老師的共識。資源共享是網絡的一大特征,在科學教育教研網站中就有不少有關教學的論壇,上面經常有一些教師交流反思、經驗,幫我們解決了教學中的困惑。有些還給本學科的教師提供了完整的教學設計和制作好的課件,這無疑解決了教師備課過程中煩瑣的工作,節(jié)省了時間、減輕了負擔。盡管有些內容不能生搬硬套,但有一定的參考借鑒價值。我在教《凸透鏡》一課時,就從小學科學教育網上下載了關于凸透鏡成像的課件給學生看。我感到學生一看到這個課件就很興奮,因為它不僅形象的模擬了實驗,解決了大家在實驗中不到位的地方,還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可以任意調節(jié)凸透鏡和蠟燭、屏幕之間的距離,使得成的像有明顯的大小變化,這樣學生對其中道理的理解也就很容易了。
二、網絡環(huán)境下科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生信息素養(yǎng)不足,缺少利用網絡技術主動學習的動力與積極性
現(xiàn)在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參差不齊,這有家庭的原因,也有學生自己與學校的原因。部分學生家庭可能裝有網絡,學生在家已經學會上網、玩游戲了,這對于學生的網絡掃盲是有一定好處的。但有的父母不愿意讓孩子早日接觸網絡,也不會引導孩子利用信息技術來搜查資料,導致有的學生對電腦還是很陌生。還有的學生家庭因為條件限制,沒有裝上網絡,學生沒有接觸過電腦,更談不上使用信息技術來促進學習了。另外,網絡條件下的教學互動,需要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更需要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如果學生只是把網絡技術的使用當作學習任務,動力缺乏的話,當然會影響他們運用計算機來搜集與使用學習資源的能力,從而也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所以,教師需要創(chuàng)造主動學習的網絡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網絡,喜歡上信息技術,樂于利用網絡資源來主動學習。
2、教師存在“唯技術”傾向,忽略了對教學內容的深刻把握
在科學課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或多或少地會犯“唯技術”傾向的錯誤,誤認為技術手段越多越好,技術越先進越好,只要做到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xiàn)形式,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實際上,教學結果卻并不理想。《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明確了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既然是啟蒙課程,就應該把重點放在少年兒童的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上,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為他們感知世界營造一個主動性的、合作性的情境平臺,引領他們學習科學知識,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與方法,建構自己的科學知識。所以,忽略信息技術的落后的教學方式固然要不得,而只從技術出發(fā),忘記甚至忽視學生心理、智力發(fā)展特點,脫離課程標準的教學也是行不通的。
總之,網絡給科學教育帶來了機遇,同時也給我們科學教師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我們小學科學課需要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理念,使引進的探究模式本土化;更需要配合新的課程標準,開發(fā)出適合我國中小學需要的網絡探究課程。教學也要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