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摘要】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真正走進作品之中,讀懂、讀透作品的真正內涵,需要教者從作品中的矛盾沖突入手,從矛盾雙方構成、人物內心沖突、故事結局設定三個方面進行探究,最終揭開“矛盾”的神秘面紗。
【關鍵詞】矛盾 內心沖突 透視 結局
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往往是一部文學作品中最具吸引力的地方。當矛盾雙方力量相當,使我們一時無法判斷故事結局時,我們的心中便會不由自主地開始推理預測,再到文中去試圖尋得答案。然而,矛盾沖突又常伴隨著曲折的情節(jié)和含蓄的語言,在實際閱讀教學中,對于這樣的地方,學生往往只能看到文字表象,很難真正讀懂、讀透。在筆者的閱讀教學實踐中,發(fā)現要想幫助學生揭開作品中的“矛盾”的神秘面紗,須引領他們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究:
一、矛盾雙方究竟是誰?
在《小草和大樹》一文中,夏洛蒂寫信給桂冠詩人羅伯特·騷塞,希望他指點寫作竅門,沒想到竟招來傲慢的訓誡:
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樹都是上帝的安排。放棄你可貴而徒勞的追求吧——文學,不是婦女的事業(yè),而且也不應該是婦女的事業(yè)。
讀了回信,夏洛蒂感到萬分羞慚、苦痛、憤怒。一開始,讀到這里,學生都以為矛盾存在于夏洛蒂三姐妹和羅伯特·騷塞之間。事實并非如此。那時,人們普遍認為寫作不是婦女的事業(yè),所以矛盾的真正雙方,是夏洛蒂三姐妹的寫作理想和當時的世俗觀念。
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是外部矛盾,一個人自身思想和情感上的矛盾是內部矛盾。在課文《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中,彭德懷決定殺僅剩的六頭牲口充饑,其中包含他的坐騎大黑騾子,而飼養(yǎng)員、警衛(wèi)員、方副官長再三反對,于是,有了文中如下情景:
“副官長,快開槍!你不向它們開槍,我就要向你開槍!”彭德懷雙手叉在腰間怒吼道。
起初,學生的認識浮于表面:矛盾存在于彭德懷和飼養(yǎng)員、警衛(wèi)員、方副官長之間。我便啟發(fā)學生想象當時情況下彭德懷的內心活動,經過交流,學生體會到:彭德懷愛大黑騾子,不忍心殺它;愛戰(zhàn)士,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大家餓死。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彭德懷對大黑騾子的愛與他對戰(zhàn)士的愛實在無法兼顧。至此,學生豁然開朗:真正的矛盾沖突其實深藏于彭德懷的內心之中!
找準矛盾雙方,是深入人物內心、領悟作品主題的前提和基礎。尋找矛盾雙方,不能輕信字面上讀到的。因此,教者要指導學生學會“透視”,要聯系全文和背景往深處探究,找到真正的矛盾雙方。
二、人物內心在想什么?
在課文《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中,寫到了談遷奮斗20多年才完成的明朝編年史《國榷》,竟被小偷偷走:
20多年的心血轉眼之間化為烏有,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更何況此時的談遷已經是體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飯不思,夜難安寢,只有兩行熱淚在不停流淌。很多人以為他再也站不起來了……
人生能有幾個20年?遭遇如此厄運,已經年過半百的談遷能不矛盾嗎?是重寫《國榷》,還是就此放棄?這是組織言語訓練的契機,我就緊扣這一文本空白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如果是你,突然遭遇如此厄運,會有一番怎樣的思想斗爭呢?”
片刻沉默之后,有的學生說:“如果不重寫,我死不瞑目;如果重寫,后人還能學我失敗了東山再起,多有意義呀!”有的學生說:“如果我放棄,那20多年的奮斗都將化為烏有;如果我重新撰寫,加上之前的努力,一定可以把新《國榷》寫得更加翔實、精彩,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边€有學生說:“放棄吧,我已經50多歲了,就在家安享晚年吧!可轉念又想:不行,我不能忘記兒時的夢想,不能忘記史學家的責任。我寫過一次,有基礎,再寫一次不用再花20多年,我一定能活著看到新版《國榷》誕生!”……每一種想象,都符合談遷的處境,都反映了他的心聲,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正視現實的談遷,一個不屈不撓的談遷,一個具有歷史責任感的談遷。
為了使文字更有味道,身處矛盾中的人物在想什么,作者通常不直接寫出來。這是進行言語訓練的資源,可以引領學生移情入境,將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人物,將其遭遇想象成自己的遭遇,愛他之所愛,想他之所想,與人物同呼吸,共命運。
三、故事結局有何深意?
矛盾沖突最終如何得以解決?誰取得了最后的勝利?為什么要這樣安排結局?故事能給讀者傳遞什么有價值的信息?這是在閱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去認真思考、體悟的。
以《牛郎織女》一課為例。牛郎織女生活美滿,卻受到王母娘娘想方設法的阻止。她強行抓走織女,用玉簪劃出一條天河,把牛郎織女隔開。讀到這兒,學生不禁為牛郎織女的分離而難過,為王母娘娘的冷酷而氣憤。此時,我組織學生討論:“故事寫到這兒結束,情節(jié)也是完整的。那么,和課文中的最終結局相比,哪個好?為什么?”
有位學生發(fā)表了這樣的看法:“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的結局好,雖然不是圓滿的結局,但是牛郎和織女畢竟還能見面,也算不錯了?!蔽翼槃萁o學生介紹了文本的特點:“《牛郎織女》是一個民間故事,民間故事在廣大勞動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他們通常會給故事加上自己希望的結局。”在此基礎上,我又進一步啟發(fā):“這個故事的結局中蘊含著人們怎樣的希望呢?”學生小組討論后各抒己見:“人們都希望牛郎織女能夠獲得自由、幸福,都希望王母娘娘的陰謀無法得逞?!薄跋铲o搭橋幫助牛郎織女這一結局,表達了人們對美滿生活的向往,和對統(tǒng)治者殘酷壓迫的抗爭。”……此時,他們已經領悟到《牛郎織女》結局的深意——折射出勞動人民善良的本性與可貴的抗爭精神。
有人曾提出“朝向結局寫作”,意思是說前面所有文字都應為結局的出場服務。在閱讀教學中,教者只有引領學生聯系整個作品理清“矛盾”沖突的來龍去脈,深究結局的存在理由,才能讓他們真正走進作品的精神世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工業(yè)園區(qū)青劍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