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英
摘 要: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他更是被認為是實施“因材施教”的第一人。文章主要從孔子實施因材施教的原因、對因材施教的認識以及實踐三方面進行了分析,以期對現(xiàn)代教育有所啟示,促進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
關(guān)鍵詞:《論語》;孔子;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4-0100-01
“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fā),對學生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fā)展。雖然孔子被公認為是第一個實行因材施教的人,但是孔子本人并沒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這四個字,只是在《論語·先進篇》中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曰:“子游能養(yǎng)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焙髞碛赡纤未笕逯祆湓诳偨Y(jié)孔子教學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論語集注》),后人簡稱為因材施教。
一、孔子奉行“因材施教”的原因
春秋時期處于社會的大變革時期,奴隸制轉(zhuǎn)化為封建制,社會生產(chǎn)力大大發(fā)展,文化上呈現(xiàn)出“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在這一大背景下,孔子實施“因材施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官學沒落,私學繁榮
隨著春秋時期的政治下移、經(jīng)濟下移以及社會大變革的狀況,官學在政治上失去了依托,西周時期的“學在官府”開始向下層擴散,出現(xiàn)了“學術(shù)下移”的現(xiàn)象。而私學到春秋末期進入初步繁榮的階段,私學的興起與士階層的崛起有密切關(guān)系。由于戰(zhàn)國時期,各國為了富國強兵,招賢納士,養(yǎng)士之風開始盛行,人們爭相養(yǎng)士,出現(xiàn)了培養(yǎng)士的私學,孔子成為這一時期中開辦私學的大師,因此,士的不斷增加促進了私學的發(fā)展,而私學的發(fā)展又在一定程度上為孔子實施“因材施教”奠定了“材”的基礎(chǔ)。
(二)“有教無類”造就教育對象的多樣性
“有教無類”是孔子創(chuàng)辦私學時招收弟子的基本原則,“子曰:有教無類?!保ā缎l(wèi)靈公》)通過實行有教無類,擴大了孔子的教育對象,更加把教育擴展到了下層人民身上??鬃釉趧?chuàng)辦私學、聚徒講學的教育實踐中,因為實行有教無類,他所接收的弟子中,既有接受過教育的貴族子弟,也有從未接受過教育的平民子弟,既有“聞一以知十、三月不違仁”的顏回,也有行事魯莽的子路等,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孔子就必須考慮到每個弟子的不同,包括他們的學識水平、性格等方面。
二、孔子對“因材施教”中“材”的認識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保ā墩撜Z``學而》)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怕自己不知道了解別人。表明孔子已經(jīng)認識到了“知人”的重要性,因此他十分重視“知”學生,對于從哪些方面認識了解學生,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一)孔子考察“材”的角度
孔子的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膹恼?,這就決定了他主要是從道德修養(yǎng)和聰明才干這兩個方面考察學生,孔子認為,仁、知、信、直、勇、剛是君子應(yīng)具備的六種道德品質(zhì),他所看重的才干主要在于辭令、文學、政事幾個方面?!安褚灿?,參也魯,師也辟,由也”便是從道德和才干的稟賦兩個大的方面考察學生的結(jié)果。
(二)孔子考察“材”的途徑
孔子認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聰明才干不僅取決于他口頭說的,更重要的是要看他的實際行動。他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也信其性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彼钥鬃釉诳疾鞂W生時,不僅要“聽其言觀其行”,而且要“退而省其私,進而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為了聽其言,孔子根據(jù)實際需要采用與學生單獨交談或多人聚集在一起暢談的方式,尤其是在周游列國時,對路上的所見所聞,孔子都會以對話問答的方式與學生交談來了解學生。所謂“觀其行”就是要觀察學生在公開場合的所作所為,考察其做的與其說的是否一致。而“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也是要注意學生的所作所為,觀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傾向。
三、孔子對“因材施教”的實踐案例
(一)孔子根據(jù)學生個性特點教學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耍蔬M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保ā墩撜Z·先進》)由此可見,孔子根據(jù)子路跟冉求截然不同的個性特點,子路魯莽,冉求畏縮,在同樣一件事上,一個是鼓勵,一個是抑制,教育方式是截然相反,體現(xiàn)了孔子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因材施教。
(二)孔子根據(jù)學生的興趣、特長進行教學
所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論語·雍也》),“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先進》)孔子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分別設(shè)立了文學、政事、言語、德行四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保ā墩撜Z``述而》)他評價他的學生是“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等也說明他對弟子的特長是非常了解的,在了解的基礎(chǔ)上對弟子進行教學。
孔子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特長,在此基礎(chǔ)上,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即在充分認識了解“因材施教”中的“材”之后,對不同弟子的“材”進行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墩撜Z》中記載的多個實例表明了孔子對因材施教的實踐,他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總之,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因材施教都是不可缺失的教育思想。因此,研究因材施教有助于我國教育的發(fā)展,提高我國的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8.
[3]劉春梅.孔子因材施教思想探微[J].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2006,(3).
[4]汪小麗,黃南婷.孔子因材施教的考察及其啟示[J].九江學院學報,2008.
[5]李德富.從《論語》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J].學術(shù)探討,2009.
[6]宋玫.淺析孔子心目中的好學生形象[J].山西師大學報,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