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黎
作為教師,怎樣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們穿越千年歷史的塵埃,走近豐厚博大的中華文化,感受先哲智慧的光芒呢?我認為文言文教學要有“山的沉穩(wěn)”和“水的靈動”。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與實踐。
一、“授人以漁”,重視積累
語文學習貴在積累,文言文學習尤其離不開積累。只有過了語言關(guān),我們才能順利地穿越歷史,與古人先哲無障礙溝通,引起共鳴,更接近于他們的思想精髓。因此,文言文教學要實在、要沉穩(wěn)。
有些教師也確實教得很“實”,由于初中課內(nèi)文言文不多,篇幅也不長,所以,為了追求所謂的高分數(shù),他們讓學生背誦默寫全文的翻譯,如同背一篇現(xiàn)代文一般,老師教得很累,學生背得也很辛苦,可是一到課外文言文,學生又看不懂了,這難道也算積累嗎?陶行知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教師應該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少教知識多授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文言文教學中我會通過一篇篇課文告訴學生翻譯的規(guī)則、積累總結(jié)的方法,結(jié)合課文中出現(xiàn)的句子歸納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講解時與前文、已有知識聯(lián)系是極好的辦法。
如講《桃花源記》中“緣溪行”的“緣”字,解釋為“沿著”,我會聯(lián)系《于園》“緣坡植牡丹、芍藥”, 成語“緣木求魚”,學生就印象深刻,講“一鼓作氣”的“鼓”字的詞類活用,我會聯(lián)系“鞭數(shù)十”“蹄之”,都是名詞做動詞,我希望通過各種的比較,幫助孩子們建立自己的文言系統(tǒng),而學生常常能從新知識中找到舊知識的影子,因此也總有發(fā)現(xiàn)的喜悅和故友重逢般的親切感,教會學生積累、歸納知識,引導學生不斷進行知識遷移,舉一反三,才能讓文言文學習的大樹枝繁葉茂。孩子們才可以有自己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去感受先哲的智慧。
二、巧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發(fā)了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快樂地來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森林呼吸清新空氣,傾聽鳥語花香,欣賞灑落在地的如水的月色。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所謂“創(chuàng)設情境”,就是教師運用描繪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種情形、狀態(tài)或景象表現(xiàn)出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我在教《論語》時很擔心因為孔子的年代有些久遠,學生會產(chǎn)生疏離感,因此,為了讓學生走近孔子,我設計了對話表演的環(huán)節(jié):“《論語》記載的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但書中大多只有孔子的語言,你們能否根據(jù)孔子的話設計弟子的問話,還原當時的場景呢,要求合情合理,可加入適當?shù)膭幼骱捅砬椋娜藶橐恍〗M,每組選一則?!睂W生興趣盎然,課堂立刻生動活潑起來,不少同學強烈要求上臺表演,《論語八則》的教學在熱烈的氣氛中結(jié)束了,學生的表演讓我感受到他們學習的熱情,他們對文本的理解。
我還趁機給他們介紹《百家講壇》的《于丹<論語>心得》,建議他們?nèi)タ?,去獲得更多的人生智慧。我希望通過課堂激發(fā)孩子們對古文閱讀的興趣,為他們打開一扇窗,讓他們看到更美的風景。
三、調(diào)動感官,悟出情感
語文不是無情物,語文是情感最豐富的學科,透過語言文字符號,我們能夠挖掘出豐富的內(nèi)涵,體驗到濃濃的情感,想象出多彩的畫面。這是語文學科最獨特的地方,也是最能收獲幸福感的地方,教師要以敏銳的目光抓取那些能突現(xiàn)文章思想情感的文字,引導學生打開感官、身臨其境地體驗,設身處地地感悟,實現(xiàn)與作者、與文本的共鳴,文言文教學更需如此。
在教學《于園》一文時,為了讓學生在水閣處體會作者的自然之趣,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想像你現(xiàn)在就坐在水閣中,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學生說:“我看到滿目蒼翠,郁郁蔥蔥的草木,聽到了鳥兒歡快悅耳的鳴叫聲”,那個學生說:“我看到了水閣下清澈見底的河水,魚兒在水中自由地來去”,又一個學生說:“我聽到了潺潺的流水聲,與鳥兒的歌聲相映成趣,似乎還有微風拂過,太舒服了”。我趁機追問:“你在水閣又有怎樣的感受呢?”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回答:“感覺這里很幽靜”“仿佛在深山密林中一般”“充滿了詩情畫意”“愜意極了,讓人心曠神怡”“似乎不是在一座園林中,而是在真正的大自然中了”,到這里,我知道孩子們已經(jīng)感受到了作者游園時的自然之趣,立刻做小結(jié)。我相信此時的“水閣”在孩子們心中已不再是兩個干巴巴的文字符號,而是一處幽美的景致,“自然之趣”這個短語也不再是空洞的、蒼白的,而是一幅有聲有色有味的流動畫卷,孩子們在這次神游中體會了作者的感受,獲得了審美情趣。
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激發(fā)學習興趣,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水平及認知特征,引導學生在“言”上重積累、重歸納,學得“沉穩(wěn)”。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挖掘文章中蘊藏的美和哲思,去欣賞“文”,品得“靈動”,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走近古文、親近古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