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泉芬
宋代詞人蘇軾所創(chuàng)作的《水調(diào)歌頭》,毫無疑問屬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作者用他那超現(xiàn)實的浪漫想象,給讀者呈現(xiàn)出一個既虛無縹緲又瑰麗多姿的奇幻世界,其中的主角“明月”,一方面表達出作者對俗世的眷戀,另一方面表達出作者對超凡脫俗的渴求。
這種看似矛盾實則統(tǒng)一的情感在字里行間纏綿,使得文學語言呈現(xiàn)出陌生化的特征。對于這樣的特征,初次接觸本詩的學生會感覺到理解障礙,教師如何破除這種障礙,把學生有效引入到本詞的核心價值中去,是一個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
一、從“歌”開始的賞析
數(shù)十年前,鄧麗君演唱過一曲《明月幾時有》,之后原詞原曲由王菲再度演繹,一時成為大眾傳唱的經(jīng)典。當學生將教材翻到本首宋詞的時候,很多學生便會不由自主地想到王菲的這首名作。對于教師來講,便可以因勢利導,將之作為課堂教學引入的一個材料。應該說,王菲所演唱的這首《明月幾時有》,在音樂中自然流露出一種淡淡的惆悵,其中閃現(xiàn)的是有愛而不能、有親而不見的隱秘悲傷。整首作品并不是直接催人落淚的煽情,但是其內(nèi)斂和節(jié)制的特點,特別是結(jié)尾時的無限懷念唱法,會自然而然地給人以清新的感受,如同香茶一樣漸漸擴散,滲入到聽者的內(nèi)心深處去。王菲的聲音適合演唱這種曲風的作品,但是當教師以此曲作為引入方法的時候,應當提醒學生注意:它雖然是一首成功的流行音樂,但卻并不完全符合詞作者蘇軾《水調(diào)歌頭》原詞的內(nèi)容,也和其中的真實意境相差一段距離。如果教師不加以提示,那么學生將無法真正體會到作者的“心境”與“處境”,其引入效果恐怕只能適得其反。同王菲的這個版本比起來,筆者更加傾向于姜嘉鏘版本的《明月幾時有》,姜嘉鏘素有古典詩詞演唱第一人的美譽,他對這首詞作的演唱滄桑中帶有豪邁、雄渾中帶有柔情,流行度雖然不廣,然而以語文教學的視角分析,卻是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蘇軾作品的。
二、以“詞”為主的誦讀
對于初中生來講,誦讀本身就能夠起到扎實奠定語言文字基礎、促進語言材料吸收的良好作用。若想使文字感染力得到增強,不能忽略誦讀,若想使文字純熟度得到增強,同樣不能忽略誦讀。特別是對于古典詩詞類的文章,其中所蘊含的佳處妙處、韻外之致,更是非誦讀不足以體察其意。基于這樣的思考,當以歌曲的方式引入并起到一定的興趣激發(fā)效果以后,即應當提倡誦讀的后續(xù)引入功能。然而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誦讀指導無非是范讀、要求學生個別讀、分組讀等,學生會覺得較為空泛,沒有抓手。怎樣改變這種不足,讓誦讀的后續(xù)引入功能更加理想?個人考慮可以采取下述幾個環(huán)節(jié)的策略。
由教師進行范讀,由學生進行齊讀,使學生初步領(lǐng)悟到本詞所具有的“二三”、“二四”式的特定節(jié)奏。教師還可以再具體范讀幾句,使學生在經(jīng)過自主思考,在“是何年”、“不勝寒”等處做出標記,了解語速節(jié)奏的“疏密”,同樣可以起到抒情效果。教師再次指導學生誦讀,體會詞句里面蘊含的起伏節(jié)奏,從中尋找到作者的獨特情感。教師進行總結(jié):通過誦讀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醉酒騁思,具有極為浪漫的情懷,想象自身可以乘風歸去,卻思考乘風歸去,實際不如在人間,并以“但愿人長久”的美好祝愿收尾,使本詩余韻不絕。
這樣的做法相對簡便,同時又極具可操作性,學生利用讀節(jié)奏的辦法,理解了詞作中飽含的抒情味道。節(jié)奏、疏密、起伏幾個側(cè)重點的把握,都會使學生產(chǎn)生收獲。誦讀引入逐步推進,逐步深入,詞作的情味不待多言,自然能夠呼之欲出。
三、逐漸升華的品味
誦讀的品味之后,引入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層次,過渡到細致品味階段,此時教師應當思考的問題是,怎么樣將詞作里面那種精湛而豐富的語言帶入到學生心中去。答案只有一個字——“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聽歌、讀詞兩個過程之后,接下來再加上對詞句的品賞,才能使詩文真正為學生所理解、所感悟,也才能讓課堂真正步入正軌,而不會顯得淺薄和浮華。據(jù)此,品詞賞句的過程須要緊緊抓住詞作核心,如古詩中所說的那樣“咬定青山不放松”。
比如在《水調(diào)歌頭》這篇文章的教學時,教師可以使學生特別留心題記里面提到的那個“醉”字,分析這個“醉”字所起的功能,所含的韻味。學生很容易得出“借酒消愁”的表層含義,教師即可指導學生深入閱讀、深入分析,查明背后的底層含義:官場的無奈、政治的憤激之情苦無所訴,只能把酒對月。這種通過一個字牽動整個文本核心的做法,無疑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入啟發(fā)效果,利于接下來的正式講解。
在文學的世界里,無論是日月星辰,還是花鳥蟲魚,亦或是山水草木,均由純粹的自然生命中升華出來,變?yōu)閭鹘y(tǒng)文人乃至所有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若想直正到達作者的心靈世界,就一定要由教師進行有效引導,以智慧去揭開詩歌外表朦朧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