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飛
同學們在一起常常對老師品頭論足:這個老師有口頭語,一節(jié)課說幾個“啊”字;那個老師有下意識動作,一節(jié)課摸幾次鼻子;這個老師說話快,說起話來如同放機關槍,讓人聽不清個數;那個老師說話慢,如同趕著牛車,令人著急……如果說說而已,也就罷了,問題是有的同學由于不滿老師的說話習慣、下意識動作、講課方式,就不喜歡這位老師所教的學科,這就麻煩大了。
其實未必是這個老師真沒有水平,有的同學也承認這一點,但有的同學就是喜歡不起來這位老師及其所教的科目。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暈輪效應”,我們中國有一個類似內涵的成語叫“愛屋及烏”。怎么破解這種現象,讓我們適應不同風格的教師,或者說適應有著不同習慣的教師呢?
我們還是從成語“愛屋及烏”開始,解釋這種現象產生的原理,然后找出應對的方法?!皭畚菁盀酢闭Z出《尚書·大傳》卷三:“紂死,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問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余。”其意思是因為愛一處房子,也愛那房頂上的烏鴉。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地關愛與他(她)有關系的人或物。說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或事物)的關愛到了一種盲目熱衷的程度。這個成語所說的道理,符合心理學所說的“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huán)效應”,屬于心理學范疇。暈輪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后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的現象。
愛屋及烏的形成原因,與我們的知覺特征之一 ——整體性有關。我們在知覺客觀事物時,并不是對知覺對象的個別屬性或部分孤立地進行感知,而總是傾向于把具有不同屬性、不同部分的對象知覺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這是因為知覺對象的各種屬性和部分是有機地聯(lián)系成一個復合刺激物的。譬如,我們閉著眼睛,只聞到蘋果的氣味,或只摸到蘋果的形狀,我們頭腦中就形成了有關蘋果的完整印象,因為經驗為我們補充了蘋果的其他特征,如顏色(綠中透紅)、滋味(甜的)、觸摸感(光滑的)等。由于知覺整體性作用,我們知覺客觀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窺一斑而知全豹”,用不著逐一地知覺每個個別屬性了。
實際上,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心理弊病,從認知角度講,暈輪效應僅僅抓住并根據事物的個別特征,而對事物的本質或全部特征下結論,這是很片面的。因而,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該注意告誡自己不要被暈輪效應所影響而陷入誤區(qū)。
有時我們抓住的事物的個別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質,可我們卻仍習慣由個別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體,這樣勢必牽強附會地誤推出其他特征。隨意抓住某個或好或壞的特征就斷言這個人或是完美無缺,或是一無是處,都犯了片面性的錯誤。如有的同學由于教師生理上的缺欠、下意識的動作,于是牽連到他們的講課上來,進而影響了自己的聽課效果。
暈輪效應往往產生于自己對某個人的了解還不深入,也就是還處于感、知覺的階段,因而容易受感覺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覺的選擇性的影響,從而對于某人的認識僅僅停留在一些外在特征上。有些個性品質和外貌特征之間并無內在聯(lián)系,可我們卻容易把它們聯(lián)系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征就必有另一種特征。
對一個人的整體態(tài)度,還會連帶影響到跟這個人的具體特征有關的事物上。成語中的“愛屋及烏”“厭惡和尚,恨及袈裟”就是暈輪效應彌散的體現。暈輪效應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某些同學因為對老師的一些習慣不能接受,進而不喜歡他所教的學科,不就是暈輪效應的體現嗎?那么如何避免因暈輪效應的影響而對老師的錯誤認識呢?
首先,要尊敬老師。常言道:“尊其師,信其道?!泵總€任課老師都是他所教學科的專業(yè)技術人員,有著豐富的專業(yè)知識,他們對同學們常常是毫不保留地傳授知識,我們尊重老師,也就是尊重知識。
其次,不要過早地對新的老師做出評價,我們可以在課堂上主動回答問題或提出問題,課后多和老師交流,從而更加全面地了解老師。
最后,及時注意自己是否全面地看待他人,特別是對有突出優(yōu)點或缺點的老師。同時要做好自己應該做的每一件小事,如作業(yè)、作文、值日等等,特別要注意處理好可能會給自己的形象造成較大影響的事情。讓我們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師生關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