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重花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0121-02
人這輩子活在世上,最主要的是活個“心”字。任何人,無論處在什么位置,什么年齡,什么歷史時代,活的幸福與否,快樂與否,坦然與否,都會通過心的感受反映出來。同學們對喜歡上的課就“專心”,不喜歡的上課前就“憂心”,如果不喜歡上的課老師還愛提問那就是“揪心”,老師不提問但是自己啥都不會也是“煩心”。
問題是我們有的同學是七八門課里就那么一兩門課有點“憂心”還就罷了,但有的同學是八門課門門憂心、煩心、揪心!這樣的同學,老師真的就很同情心,因為人就活個“心”!
老師的名言是“心情是最大的生產(chǎn)力!”所以我們有時會聽到這樣的話:“你叫我還活啥呀,我的心都死了!”
所以人活著在活什么?——活“心”!讓心好好的活著!
同學們說一節(jié)課長嗎?不長,四十五分鐘!但是要碰上讓自己憂心的一節(jié)課,尤其老師還愛提問——揪心!那四十五分鐘真是熬不下來,課前怕,課上怕,課后還怕,我們用一首歌最能形容這種心情——《忐忑》,那就是“啊啊啊啊啊……”
那么對于自己喜歡上的課呢?我想同學們在上喜歡的課的時候應該是忘我的,沉浸的、陶醉的吧,也許是經(jīng)常下課鈴響了還想繼續(xù),想再有一點時間讓自己去學習這門課,而對自己不喜歡的課呢,尤其是上課愛提問的老師,你感覺自己就像是罪犯要進審判室了,而老師就是那個審判官,你又不敢有半點反抗,又有那么多的人出庭看你受審,真心是冰火兩重天!
如果每天被拷問這么兩三次,再延續(xù)上三年,你說這不像監(jiān)獄,勝似監(jiān)獄!所以你們可能會說:老師你終于懂了我的“心”!
所以,我們還是回到現(xiàn)實中來。那么我們所說的“心”跟王陽明有關系嗎?老師認為很有關系!我們知道王陽明是明中期“心學”的集大成者。宋明理學中,“心學”顯然是受佛家思想的影響比較大,所以陽明才說“心外無物”“心外無理”。這個“心外無物”,意思是說我們每天每時每刻的一切想法,都是由“心”而產(chǎn)生的,任何外在萬物的存在與否,都是跟“我的心”有關系的,“我的心里有它時,它便存在,我的心里沒它時,它便不存在!”
這個有沒有一定的道理呢?同學們可以自己想!“人逢喜事精神爽”,在同學們遇到高興的事時,或者一次考試成績很好的時候,你們走在馬路上,看見天是藍的、云是白的、樹是綠的、甚至連來往的車輛,也是有意義的,總之生活是熱情的!但如果同學們一次考試很差時,你是根本注意不到這天依然是藍的、云是白的、樹是綠的。而在你的心中,這天是陰的,路上的任何人,都是陌生的,生活是灰色的!
所以你看,客觀事物沒有任何變化,但隨著你“心情”的變化,事物就發(fā)生了變化!所以在這個意義上,陽明的“心外無物”是有著一定道理的。
既然“心情”的好壞對同學們如此的重要,那我們該保持怎么樣的心情呢?
老師認為同學們應該有“三心”:安心、凈心、靜心。
先說“安心”?!鞍病笔嵌ㄏ聛淼囊馑迹瑢W們在學習中總會聽到老師說一句話:“你們要安心學習”,也就是說你要把你的心“定”下來到學習上,而不要讓它亂飄。那么同學們的心平時都在哪里飄蕩呢?想家?想同學?想放假?想著下課去食堂……總之是心不安。不安心,則怎能專心?學習不比走路,就算走路,若是我們不專心了,也許就走到玻璃門上去了,學習不專心肯定就學不到點子上?!凹葋碇?,則安之”,這是說人做任何事情,在任何職位,只要你已經(jīng)到這個地步了,你就應該把這個地步的事情做好。這就像佛家打坐,只有安心,心無雜念,六根清凈,方能參禪悟道。
其次說“凈心”。這個“凈”意思是說同學們要把心里的一切雜念都打掃干凈,讓內心澄明通透,無任何雜念。佛家為了讓內心清凈,拋除了內心的一切欲望,包括我們常說的“七情六欲”,所以才能求得佛理。那么我們要在學習上取得最終的收獲,就應該在過程中拋卻一切干擾你的雜念,就像佛家的遠離鬧市干擾和物質誘惑而躲入寺院,過著無欲無求的日子一樣,則同學們也應該遠離物質的誘惑和社會的干擾,而進入自己的澄明之境,直接和心靈對話。
最后說“靜心”。這靜心要是能做到了,則同學們就已經(jīng)達到一定境界了,當然老師不是說同學們可以成佛成道了,而是說同學們已經(jīng)到了一定程度的內心修煉,變的強大了!“靜心”不是說要讓你跟佛僧一樣無欲無求了,而是要像道家太極里的一靜一動,以靜制動,以高中三年的內心安靜,來達到人生理想的跨越。這個“靜”是相對于外界干擾的“靜”,而不是追求真理的“靜”。恰恰相反,我們是要以對外界干擾的“靜”來達致內心對理想和真理追求的“動”,動靜結合,出奇制勝。
陽明在早年學朱熹的“格物致知”,就是找不到心中的道,后來被明政府貶職到貴州龍場驛,在天地間惟人難覓的境地,頓悟人生哲理。于是內心變得強大,才能在后來的平定寧王叛亂中出奇制勝,以少勝多。以至于他的“致良知”,也就是說人做一切事情,要對得起自己的心,從自己的內心來認識一切,做到“知行合一”。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