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宇
【摘要】本文對林徽因詩歌中的“時間”這一哲學意象進行簡單的分析概括,同時也對林徽因詩歌中出現(xiàn)過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意向進行賞析,探討詩中的特色和意蘊。
【關(guān)鍵詞】哲學 時間 意境
林徽因接受了中西方兩種文化思想的影響來進行創(chuàng)作,她自己曾經(jīng)說過:“我是在兩種文化教養(yǎng)下長大的,不容否認,兩種文化的接觸和活動對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眱煞N文化的力量使得林徽因成為一名才華橫溢的詩人在文學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林徽因詩歌中的時間意象
梁思成曾經(jīng)說過:“她(林徽因)具有哲學家的思維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薄盁o論是文學、藝術(shù)、建筑乃至哲學,她都有很深的修養(yǎng)?!盵1]林徽因由此也將哲學中的一些命題帶入了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對哲學命題“時間”的高度關(guān)注。
在林徽因的詩歌中,經(jīng)??梢园l(fā)現(xiàn)有關(guān)時間性詞匯的存在,甚至用此進行命名,例如《時間》《六點鐘在下午》《一天》等等。在林徽因有關(guān)時間的詩歌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哀嘆時光易逝,“美”也被帶走了。林徽因?qū)τ凇懊馈庇兄惡鯇こ5拿舾?,像《深笑》《一首桃花》《笑》等詩歌都是一首首美的贊歌,但是美是短暫的,世間本無永恒,就像她在《“誰愛這不息的變換”》中說的那樣“她笑永恒是人們造成的謊,/來撫慰戀愛的消失,死亡的痛”。詩人內(nèi)心存在著深刻的虛無感,而在《寫給我的大姊》中她寫道“黃昏時承認的,否認等不到明天”,同樣透露著一種絕望和荒謬的情緒。
雖然時間是無情的,但是林徽因使用“美”的方式,讓時間定格在最燦爛的一刻。在《吊韋德》中,詩人這樣寫道:“春風似的吹過,你卻留下,永遠的那么一顆,少年人的信心,少年的微笑,和悅的,灑落在別人的新枝上?!痹娭畜w現(xiàn)了詩人對美的追求,既浪漫又執(zhí)著,近乎于理想化。但是詩人又是理性的,這使得她很早就參透了生命的本質(zhì),因此,諸多的矛盾因素便匯集到了詩人的身上,無論是現(xiàn)實與理想,理性與感性,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還是短暫與永恒等等,這些因素使得林徽因的詩歌又呈現(xiàn)出一種由浪漫主義向現(xiàn)實主義過渡的特點,所以在林徽因詩歌創(chuàng)作的后期中,凝重、沉靜的現(xiàn)代主義詩風愈發(fā)明顯,而詩人對于“時間”意向的呈現(xiàn)也顯示出了生命中的本體意味。在《六點鐘在下午》這首詩歌中,作者抒發(fā)了對某一個靜止時刻的感悟。那是一天將逝的薄暮,空虛的18點,作者與時間奇妙的互換,時間在作者的筆下已不再是普通的度量工具,不再是哪個僅僅為人服務的附庸,而是成為了人的存在。而詩人并不是用深奧晦澀的語言來表述,反而感性的運用著回旋往復的詩句。對于詩人來講,“時間”這一哲學意向在詩句的表達中也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二、林徽因詩歌中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意境
在林徽因的眾多詩歌中,我們發(fā)現(xiàn)她也慣用于情景交融的方式來塑造詩歌的意境從而達到詩人對美的塑造與追求。徐志摩就曾經(jīng)盛贊林徽因《一首桃花》這首詩“與前人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是同一境界?!盵2]。
“意境是‘情與‘境(意象)的結(jié)晶品”。 [3]而林徽因的詩歌中就包含著情景交融的作品。像《藤花前—獨過靜心齋》一詩“紫藤花開了/輕輕的放著香/沒有人知道……/紫藤花開了/輕輕的放著香/沒有人知道。/樓不管,曲廊不做聲,/藍天里白云行走,/池子一脈靜;/水面散著浮萍,/水底下掛著倒影。/紫藤花開了,/沒有人知道!/藍天里白云行走,/小院,/無意中我走到花前。/輕香,風吹過/花心,/風吹過我,——/望著無語,紫色點?!?/p>
這詩中景色動人,盛開的紫藤花,幽靜的曲廊,藍天白云,浮萍池水。漫步于此,返璞歸真。然而繁茂盛開的紫藤花這一意象,本給悠閑漫步的人們平添無限韻味,可惜“花開人不知”,無奈空留余香。作從而表達詩人自身內(nèi)心深處的孤寂,“心中無限情,不知訴何人”,只得與這茂盛的紫藤花,微拂的清風對視,舒緩心中孤寂。
虛實相生是“使虛實兩類詩歌形象互為支持、交錯與轉(zhuǎn)化的手法”[4],在林徽因的詩歌作品中,虛實相生也是其塑造意境的重要手法。像《冥思》中,描述的那樣“……在這白色的周遭中,/一切都像凝凍的雕形不動;/白袍,腰刀,長長的頭巾,/狼似的云天,沙漠上風!/偶有一點子振蕩閃過天線,/殘霞邊一顆星子出現(xiàn)?!痹娋洚嬅娓袠O強,仿似電影中的一幕:夕陽西下,在廣袤的大漠,白袍,腰刀以及長長的頭巾,然而這安靜的畫面卻又被風吹破,那風,仿似“有益電子震蕩閃過”。有聲與無聲,靜與動分明卻又交相輝映,靜與動的對比其實也是虛實相生的一種表現(xiàn),與古人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林徽因另一首詩《山中》同樣有虛實相生的筆法?!啊街行遍L條青影,/如今紅蘿亂在四面,/百萬落葉火焰在尋覓山石荊草邊,/當時黃月下共坐天真的青年人情話,/相信/那三長兩短,/星子般仍掛秋風里不變。”當年的“山中斜長條青影”,如今的“紅蘿亂在四面”,唯有當年的情話,如今仍然相信會“掛在秋風里不變”。這便是從前的虛與先進的實相照應,給人以時空交錯的感覺,同古人“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意境相似。
林徽因是美麗的,舞臺上的她,飾演美麗的角色;握筆的她,描繪著美麗的畫卷;而在建筑領(lǐng)域,那就如同那歷史悠遠的建筑,內(nèi)蘊豐富。而在自己的詩歌王國中,她更是如同仙子一般,創(chuàng)作出沁人心脾的芬芳詩卷。這種美正如金岳霖送她的挽聯(lián)所總結(jié):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長青四月天。
【參考文獻】
[1]李健吾.九十九度中——林徽因女士作[M].見:李健吾創(chuàng)作評論選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454
[2]林杉.一代才女林徽因[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106—218
[3]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70—98
[4]呂進.對話與重建—中國現(xiàn)代詩學札記[G].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200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