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楊陽
【摘要】《山海經(jīng)》是中國先秦的一本重要古籍,書中記述了大量有關地理、生物、藥材等內容,因而在許多領域都具有其獨特的研究價值。在這些想象奇特、類型多樣的神話中,復生神話(神話主人公以另外一種形式復活生存的神話)因其特殊形式而具有很大研究價值。本文試圖將復生神話按照其復生形式分類,從而探討其中體現(xiàn)的先民自我意識。
【關鍵詞】山海經(jīng) 復生神話 復生形式 自我意識
《山海經(jīng)》因為其獨特的魅力,在歷朝歷代都被史學家、文人所研究。關于其記載的神話是否具有一定的事實依據(jù),人們一直爭論不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山海經(jīng)》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民們的思維方式以及價值取向。
《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又東三百四十里,曰堯光之山……見則縣有大繇?!保怼奔瘁嬉鄣囊馑迹?/p>
《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p>
《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有獸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日,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p>
上述類型的神話在《山海經(jīng)》中汗牛充棟,由此可見先民們的生活條件十分惡劣:不僅要抵抗來自自然界的威脅,還要經(jīng)受住部落征戰(zhàn)、國家混亂的壓力。并且那時候巫術盛行,宗教氛圍濃厚,圖騰崇拜占據(jù)極其重要的地位,先民們的自我意識受到不同的束縛。但是這種自我意識并沒有完全被扼殺,這在復生神話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通過對復生神話中的復生形式進行分類研究,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到先民的自我意識的覺醒。
一、自我器官的復生形式:生理認知的覺醒
自我器官的復生是指生物在失去生命之后通過某一器官繼續(xù)存活。在《山海經(jīng)》中以自我器官復生的復生神話主要有以下兩則:
《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 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於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p>
《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湯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斬耕厥前。耕既立,無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p>
從上述神話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夏耕之尸和刑天兩個主人公都是無頭的形象。在先民的認知中,失去頭顱已經(jīng)意味著生命的終結。但是在《山海經(jīng)》中,夏耕之尸和刑天沒有頭卻依然具有生命,其中刑天的形象描寫更為細致:以乳頭為眼睛,以肚臍為口。
其實這兩則神話故事中看似荒誕不經(jīng)但是卻有一定的合理性,即頭上的具體器官與軀干上的構造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么如果說先民創(chuàng)造出復生神話是宗教或者巫術的目的的話,那么他們選擇的這種自我器官的復生形式恰恰體現(xiàn)了對自我生理結構的一種關注。這種關注是建立在先民不斷向外爭取謀生手段的過程中引發(fā)的對自我本體生理結構上的一種探索與思考之上的。從對外界的關注引發(fā)到對自我的關注,在先民所處的時代這種生理意識的覺醒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二、幻化成動植物的復生形式:靈魂獨立的思想
復生為動植物的形式是指將人的靈魂意志附著在動植物之上,從而實現(xiàn)新生。這種復生形式體現(xiàn)了先民意志中存在著的靈魂獨立思想,即人的軀體與靈魂是可以實現(xiàn)分離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民們的價值追求。
(一)化為動物:獨立靈魂中的斗爭精神
在《山海經(jīng)》中幻化為動物的復生神話主要有兩則:一則是精衛(wèi)填海;另外一則是《山海經(jīng)·西次三經(jīng)》中記載的“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鐘山。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是與欽?殺葆江于昆侖之陽,帝乃戮之鐘山之東……欽?化為大鶚……鼓亦化為鵕鳥……”
這兩則神話都是因為主人公斗爭失敗而復生成為動物,并且在復生之后仍然進行斗爭。第一則神話反映的是在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的條件下,先民們對于洪水猛獸沒有足夠強大的抵抗力,對自然環(huán)境懷有一種崇拜敬畏的心理(書中提到了大量的山神、水神以及動植物具有神奇的預示功能就是這種敬畏心理的體現(xiàn)),但是另外一方面先民們在敬畏自然界之余也希望能夠用自己的力量去與自然界進行斗爭。第二則神話的斗爭對象是作為絕對力量的象征的天帝,與之抗爭的結果注定失敗。但是無論是與自然界抗爭,還是與權力斗爭,先民們對這種抗爭精神都持有一種敬佩心理。
(二)化為植物:獨立靈魂中的美好追求
幻化為植物的主要有三則:一則是《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所記載的夸父逐日失敗之后,“棄其杖,化為鄧林”;一則是《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記載的蚩尤所棄的桎梏化為楓木;最后一則是《山海經(jīng)·中次七經(jīng)》記載的 “又東二百里,曰姑瑤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為露草,其葉胥成,其華黃,其實如菟丘,服之媚于人?!?/p>
夸父追日道渴而死,最后還將自己手杖化為桃林,桃林既能為人提供蔭蔽之地,又能讓人解渴填腹,如果說夸父追日表達的是先民們對一種勇敢和大無畏精神的崇敬的話,那么幻化為桃林則可以表達出一種奉獻精神的追求與贊美?!拌滂簟笔枪糯囊环N束縛人的刑具,類似近世的手銬腳鐐,蚩尤這個形象在《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中是這樣記載的:“雖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可見蚩尤也是因與帝爭斗而死,但是書中卻把蚩尤的刑具幻化成為楓林,這是將原本邪惡的事物美好化。原本造成世界動蕩不安的蚩尤死后卻以另外一種美好的形式復生,傳達出先民內心那種對于戰(zhàn)爭的痛惡以及對美好的追求。女尸復生化為露草也是同樣的道理,原本女尸的死是一個悲劇,但是先民們在構造神話的時候將女尸死而化為露草,而且服食之后能夠使人美麗。使得原本的悲劇意味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并且能夠使女尸富有魅力的靈魂能夠存留下來。
三、血脈遺傳的復生形式:精神延續(xù)的觀點
這種復生形式在《山海經(jīng)》中非常常見,和一般的血脈遺傳的區(qū)別在于這種復生形式強調了精神上的繼承,最為典型的是“鯀生禹”的神話故事:“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滨呏嗡《溃舜笥?,大禹繼承了鯀未完成的治水事業(yè),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說禹的降臨其實也是鯀的復生,只不過這種復生形式側重在治水精神。在這一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先民對于生殖遺傳的認識已經(jīng)突破了生物學層面,將其進行新的內涵界定,即精神的延續(xù)。這種延續(xù)是建立在血緣之上,但是又超于血緣關系。如果說生殖遺傳是本來人的生理需要,那么先人對于這種復生形式的建構則是體現(xiàn)了他們一種關于理想不滅、精神繼承的一種看法。
結論:
通過對《山海經(jīng)》中復生神話形式的分類探討,我們可以看到先民們在較低的生產(chǎn)力水平以及險惡的環(huán)境下開始對自我進行探索,這種探索反映了人們從對外界的關注轉向為對自身的關注與肯定,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先民們的自我意識已經(jīng)開始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