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思玲
摘 要:在學科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認識到學生間的差異性,運用好課程標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打造高效課堂。
關鍵詞:新課程;探究;接受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6-014-1
與傳統(tǒng)的課程相比,新課程標準更加注重“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這一核心理念。下面本人就學科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談談幾點看法。
一、“備教”與“備學”的結合
傳統(tǒng)的教學重視教師的“教”,備課時多從“本(教材、教參)情”、“師(教師)情”出發(fā),“備”中無人、無的放失,使思想政治課教學缺乏針對性、生動性和趣味性,學生處于被支配地位,學習方式機械、呆板。所謂“備學”,即備學生、備“學情”,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認識能力、行為習慣、思維特點等來設計課堂教學,選擇教學方法。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而且新課程教學內容多、課時少,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一方面要多研究課標,課標不作要求的,少講或堅決不講。另一方面又要多研究學生,學生已經(jīng)能夠理解的不講,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目中有人??傊取皞浣獭?,更“備學”,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真正發(fā)揮出來,教學任務才能順利完成。
二、“同步”與“異步”的結合
實施新課程過程中,一方面應該有對學生的統(tǒng)一要求,不能因片面強調個性、差異而導致教學的隨意和無序,甚至使一些學生連最起碼的知識、能力、覺悟目標都無法達到。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教育規(guī)律,承認學生相互之間存在差異性,因材施教,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點、不同基礎、不同能力進行分級要求、分類達標,分層促進,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努力方向,都有不同的進步,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傊?,只有堅持“同步”與“異步”的結合,才能體現(xiàn)思新課程的本質特征的核心理念。
三、“教教材”與“用教材”的結合
教材是課程的載體,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實現(xiàn)課程教學目標的工具。新課程觀念下,教師要堅持“教教材”和“用教材”的結合。一方面,師生要熟悉教材、尊重教材,準確把握知識點的難度和重點要求,對教材的學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觀點要力求牢牢把握。同時又要清楚,教材只是實現(xiàn)課程標準的工具,教材不是圣經(jīng),教材與學生發(fā)展的需要之間、與課程改革的追求之間、與時代的要求之間肯定存在差距,而且我國幅員遼闊、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不平衡、城鄉(xiāng)差異和地區(qū)差異明顯,教科書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彈性,與之完全適應,這就要求我們特別是人文科學教師結合當?shù)貙嶋H創(chuàng)造性地“用教材”,不能僅僅是“教教材”,上課照本宣科“教條條”,學生照本宣科“背條條”,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背誦和統(tǒng)一答案上,這樣就背離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對教師來說,教材都是一樣的,關鍵是教師如何去開發(fā)利用這種資源,它對所有教師提供同樣的內容,但其中隱藏著一些什么,是需要老師去開發(fā)的,教師要結合課程標準,結合當?shù)貙嶋H,結合學生實際,積極主動去收集、去加工、去整理,使之更好地為教學服務,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四、“封閉”與“開放”的結合
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tǒng)一體,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同時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由此表現(xiàn)出相對的封閉性,但過于強調預設和封閉則使師生的活力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新課標要求我們生成一種開放的教學運行環(huán)境與教學方法,材料的選擇、活動和問題的設計、教學的過程都是開放的。在開放中搞活,使預設目標在開放的教學方法中實現(xiàn),并力求超越預定的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利用學校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的同時,讓學生進行實踐,走進社會、走進生活,將教師主導的“目標——策略——評價”的過程與學生經(jīng)歷的“活動——體驗——表現(xiàn)”的過程結合起來,與課堂教學建立互補關系,在教學互動中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接受性學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
實施新課程理念,教師要轉變觀念、研究和改進教的策略,同時還要研究和改進學習策略,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我們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獨立的學習能力,為學生自主發(fā)展和適應社會奠定基礎;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分享精神,為學生在社會性的群體中適應和發(fā)展作準備;探究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為學生能夠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新的思維產(chǎn)品奠定基礎。但任何一種學習方式都有其適用性的問題,都受時間、空間、資源等多種因素的限制,要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不能認為對所有的知識的掌握都必須由學生親自經(jīng)過探究才能完成,事實上這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從哲學中直接經(jīng)驗和間接經(jīng)驗來講,我們所學習的大多是間接經(jīng)驗,是人類千百年來經(jīng)驗的總結,內容豐富博大,接受性學習是我國傳統(tǒng)的、最常見的學習方式,它的最大優(yōu)點就是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單位里使學生獲得較多的系統(tǒng)知識。新課程中每一學期都有包括單元綜合探究在內的上百個探究,時間上也是不允許的。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許多復雜的知識,限于學生的知識面和理解力,接受性學習有時倒是較好的學習方式??傊鶕?jù)具體的學習任務,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選擇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整合多種學習方式(包括接受性學習)和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最有效的學習活動過程。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課堂教學理念,為課堂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幾點只是其中的某些方面要求,我們需要做的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