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玲
【摘要】:程少堂提出的“語文味教學法”讓大家再次認識到語文課堂教學的獨特性,他把這種教學法歸結為由四大要素的組成———語言、文章、文學、文化。以《竊讀記》為例,結合四大要素,淺析文章中的語文味,尋求如何在具體教學中教出其中的語文味。
【關鍵詞】:程少堂;語文味;《竊讀記》;語文教學
曾經(jīng)在相當一段時間內(nèi),人們把語文歸結為語言、文字的總和,雖然也頗有道理,但是總覺得少了些什么。隨著不斷更新的教學流派、教學理念,尤其是在程少堂提出的“語文味”之后[1],才發(fā)覺其中缺少了一種韻味與生命,感覺之前的概念更像是沒有生命的兩個集合的僵硬疊加,而且它也忽視了學習者在學習語文過程中蘊含的滿滿的人情味、人文性。同時,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也關注到了這些,所以在新時代、新背景之下,不斷進行課程改革,《竊讀記》就是其重要產(chǎn)物。
《竊讀記》[2]是最新版———2016年7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新增的一篇文章。我們都知道,入選學生語文教材的課文大都是文質兼美的,而且還要符合相應年齡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的,作為新增篇目的《竊讀記》,也確實存在著許多可圈可點之處。結合語文味教學的四大要素,淺析《竊讀記》中的語文味及實際教學中如何教出其中的語文味,讓語文課堂更加充滿樂趣與韻味。
一、語言是基礎[1];“語文老師應對語言文字的運用之妙有異乎尋常的敏感與激情……”[3],要教出風格、深度——咬定詞句不放松,立根原在文本中,千推萬敲言外意,任爾何種體裁風。而不是教材言語、文字的復讀者?!陡`讀記》作為一篇記敘性散文,緊抓“我”“竊讀”的過程展開敘述,但是作者對于讀書這樣一個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過程不是平白無味的記敘描寫,而是注入了情感味道,一字一句,讀來、品來,都韻味十足,比如“我像一個被捉到的小偷,羞愧而尷尬,漲紅了臉?!盵2]50,“一頁,兩頁,我如饑餓的瘦狼,貪婪地吞讀下去” [2]51……類似于這樣充滿藝術韻味與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還有很多,通過品讀仿佛連讀者都能真切體會到書中主人公所有的喜怒哀樂。因此,在講授過程中,作為教師要把握這篇課文的語言文字的表達及效果,透過語言文字讓學生感受到言外之意的韻味——語文味;
二、文章是重點[1];文章包含了“文章的信息、材料、意旨、感情、體式、結構、語體、體裁等”[1]。這里對文章概念的解釋更加系統(tǒng)、全面,這也讓我們認識到,要想把一篇文章講好、講出語文味,只關注語言文字是不夠的,因此對于文章的解讀就需要有全局觀念。就拿《竊讀記》來說,文章是是什么體裁的、文章的結構是怎么安排的、對于文章中的“雨天”的描寫有什么作用或意圖、作者是如何表達文章主旨的……都是在講解課文時需要關注的,并且對于這些知識的講解必須立足于整篇文章,切不可彼此割裂、生硬灌輸,更不能斷章取義;其次,之所以關注一篇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材料、體式等因素,是因為這些都是在大的應試背景下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的主要教學任務與知識基礎,更是不容忽視的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必經(jīng)之路;
三、文學是美點[1];《竊讀記》不僅屬于語文教材,更屬于文學作品范疇,對于文學作品的解讀,除了以上幾個方面,還需要對其進深入解析,達到一種藝術的、審美的升華,要通過作品讓學生有更大、更多的思維空間、審美體驗,文學作品之所以高于生活就是在此。從文學角度來解讀《竊讀記》,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比如本文中的語言文字的形式美——“每次從書店出來,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腦子被書中的人物所擾,踉踉蹌蹌,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思想表達的感情美——“記住,你是吃飯長大,讀書長大,也是在愛里長大的”……;敘述手法的結構美——懸念的起筆、起伏的轉折、結尾的升華……;生動鮮明的文學形象——嗜讀如命的我、善良體貼的店員、威風刻薄的書店老板等等。不同學生通過對這些內(nèi)容的理解、體味,會有不同程度的思維想象空間、表達空間、審美體驗等,而這些都讓語文課堂更富語文味了;
四、文化是亮點[1];程少堂說“文化主要反映一個民族的思維、情感、行為方式的深層結構”[1],文化是根,不容小覷,更不能丟。因此,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勢在必行,而語文教材很榮幸的為此貢獻了一份力量,《竊讀記》又是這份力量中的一小份。當今時代,物欲橫流,浮躁激進,凡事求快,電子圖書、快餐文化等滿足著人們對于速度的要求,但是卻往往忽視了對于真正文化的追尋。因此《竊讀記》合乎時宜地進入了更多人們視野之中。它不僅通過主人公一波三折的讀書經(jīng)歷告誡學生讀書的重要性,而且也潛移默化地熏陶著學生要有求知欲、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文章最后兩句,不僅是對作品中蘊含的文化的點明與升華,更是對這種文化的呼吁與贊美——“記住,你是吃飯長大,也是讀書長大的!”“記住,你是吃飯長大,讀書長大,也是在愛里長大的” [2]53,它傳達的不僅是讀書破萬卷的傳統(tǒng)優(yōu)秀理念文化,更是與人為善、團結互助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文化是體現(xiàn)課堂語文味的關鍵亮點。
總之,語文味教學法是有靈魂深度、情感共鳴、極富感染力的教學法,它不僅僅是單一的審美教學,而是語言、文學、文化、文章共同有機構成的整體,想要語文課教得有韻味、學生學得有趣味、課前課后有余味,這四個要素必不可少,只是在實際教學中,因為教學任務、教材篇目的選擇不同,對于這四個要素的側重程度不同而已。
參考文獻:
[1]程少堂.構建一種新的教學法:語文味教學法[J] .中學語文教學,2104(2).
[2]溫儒敏主編.七年級上冊語文[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7).
[3]張尉,王長奴.卓越語文,請調(diào)出“語文味”[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