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筱菲
摘 要:本文以“生命三部曲”為例研究其中蘊含的苦悶情懷。全文共分四部分,其一,《雷雨》以周公館兩代人之間的恩恩怨怨為線索,憤怒地控訴了吞噬人性的封建桎梏。其二,《日出》以陳白露作為社會全景圖的透視焦點,通過自我沖突和人際沖突等方式描摹了金錢社會中不同等級的人的物質(zhì)精神世界。其三,《原野》以仇虎復仇為線索,將復仇前后的罪與罰相比照,進而引人思考數(shù)千年來的血仇制度。結(jié)語部分劃分了曹禺的創(chuàng)作分期,并得出“生命三部曲”中的苦悶是他的情懷,也是他貫穿一生的命運主題。
關鍵詞:《雷雨》;《日出》;《原野》
一、《雷雨》——干涸大地上的一聲驚雷
《雷雨》以周公館兩代人之間的恩恩怨怨為線索,憤怒地控訴了吞噬人性的封建桎梏。在多組矛盾中,周萍、周沖兩兄弟身上最具作家曹禺的影子,高明的作家往往具有先驗性,他會不自覺地混淆真實與虛構(gòu)這二重空間。23歲的曹禺在脾氣秉性方面自然與周沖最為相似,但周萍在某些方面確有曹禺今后的樣子。周沖 “他身體很小,卻有著大的心,也有著一切孩子似的空想。他年輕,才十七歲,他已經(jīng)幻想過許多許多不可能的事實,他是在美的夢里活著的?!边@段話既描寫出了周沖的形象,也暗含著曹禺內(nèi)心的希望。周沖從不把四鳳當仆人看,相反地,他認為純潔美麗的四鳳是牽著他通往理想世界的引路人,就算得知四鳳心系周萍,他也沒有心生嫉妒,而是希望成全哥哥和四鳳。從周沖的內(nèi)心世界來看,他也許并不愛四鳳這個實實在在的人,他所愛的是他自己構(gòu)建出來的理想化的四鳳。上述種種不難看出周沖作為新青年的蓬勃朝氣和純粹理想,這恰恰是青年曹禺身上所具備的美好品質(zhì)。與周沖直爽灑脫的性格不同,周萍則顯得頗為延宕和缺乏擔當,他糾纏于蘩漪和四鳳之間,結(jié)果卻同時害了兩個愛他的女人。這不禁讓人想到多年后曹禺與鄭秀、方瑞的情感糾纏,曹禺想同鄭秀離婚然后迎娶方瑞,這與周萍想要拋棄蘩漪而迎娶四鳳的情節(jié)不謀而合。這是巧合還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命運呢?
二、《日出》——無盡黑暗后的一抹曙光
《日出》以陳白露作為社會全景圖的透視焦點,通過自我沖突和人際沖突等方式描摹了金錢社會中不同等級的人的物質(zhì)精神世界。書呆子方達生是《日出》中飽含希望的角色,也是青年曹禺所設定的自傳式人物;身陷自我沖突的陳白露是作者刻畫的兩難人物,然而這也是曹禺后期自身經(jīng)歷的縮影。方達生從鄉(xiāng)下來到大都市尋找青梅竹馬的竹筠,當發(fā)現(xiàn)清純的竹筠已變成大紅大紫的交際花陳白露之后,他毅然決然地選擇將白露救出泥潭。白露和方達生合力救下被金八看上的小東西,這說明白露并沒有完全喪失天性,她的這一行為讓方達生在她身上看到了竹筠殘存的影子。作品最后,方達生在工人的砸夯聲中向著光明前進,而陳白露卻永遠留在黑暗中了。年輕書生方達生是青年曹禺的化身,他們都痛恨無比黑暗的金錢社會但是憑他們一己之力而又過于微弱,完全不足以與金八們抗衡。方達生最終是在工人們的砸夯聲中找到歸屬與自信的,而且《雷雨》和《日出》都或明或暗地指出工人階級的重要性,這就為曹禺日后逐漸親近共產(chǎn)黨埋下了人生的伏筆。曹禺說呆頭呆腦的方達生和自己很像,這點不容置喙;然而深陷自我沖突不能自拔且倍嘗世間冷暖的陳白露何嘗不是建國后官員曹禺的命運寫照?曹禺后期就在官員與作家這兩種身份之間痛苦地掙扎著??膳碌牟皇菈櫬?,而是墮落的時候非常清醒;可怕的也不是失敗,而是失敗之后一蹶不振。
三、《原野》——神秘曠野中的一絲希冀
《原野》以仇虎復仇為線索,將復仇前后的罪與罰相比照,進而引人思考數(shù)千年來的血仇制度。八年前,仇虎一家被焦閻王害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八年后仇虎身負血海深仇準備手刃焦閻王卻無奈發(fā)現(xiàn)焦閻王已死。為了讓狠毒的焦老婆子痛苦一生,先后殺死了焦大星和小黑子。大仇已報的仇虎本該了卻一樁心事,可是他卻陷入來自內(nèi)心深處的道德譴責之中,以至于精神失常?!皩嶋H上,他也沒有能逃脫強大的黑暗統(tǒng)治勢力的迫害與追捕,肉體的與內(nèi)在的、政治的與精神的兩種鐐銬都沒有掙脫。臨死前他從自己的遭遇中看到了這種個人的反抗沒有出路:‘弟兄們要一塊兒跟他們拼,準能活。一個人拼,就會死。”曹禺是在五四浪潮中成長起來的作家,他在寫作《原野》時就已經(jīng)意識到血仇制度不可取,他也意識到了農(nóng)民階級的力量潛力無限。曹禺從實踐經(jīng)驗出發(fā)進而探討農(nóng)民的出路問題,這在當時是極具進步意義的。作為進步作家,他持續(xù)關注著工人階級和農(nóng)民階級的命運,這也使得他與共產(chǎn)黨的關系更加親密了。
四、結(jié)語
朱棟霖在《曹禺:心靈的藝術》中,將曹禺的創(chuàng)作之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1933年到1937年。他接連發(fā)表了著名的《雷雨》、《日出》(1936年)和《原野》(1937年)三部劇作,呈現(xiàn)出創(chuàng)作上的黃金時代……第二個時期是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他走著一段曲折而又成功的路程……全國解放以后是曹禺創(chuàng)作的第三個時期?!笨v貫來看,前中后三個時期的創(chuàng)作風格從激情澎湃逐漸回歸沉穩(wěn)持重、從個人關懷上升到兼濟天下、從碎片連綴轉(zhuǎn)變?yōu)橹黝}預設,充分顯現(xiàn)出曹禺在創(chuàng)作心態(tài)、人生哲學和命運觀念方面的變化軌跡。經(jīng)典作品往往超越時代且具有普世價值,傳奇作家往往在其早期作品中就或明或暗的與后期思想相暗合。曹禺就是這樣一個懷揣經(jīng)典作品的傳奇作家,“生命三部曲”中的苦悶是他的情懷,也是他貫穿一生的命運主題。
參考文獻:
[1]曹禺.曹禺自述[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