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學蘭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0021-03
鐵匠打鐵訣竅有三:一是切準“火候”,趁熱打鐵;二是切準“打點”,錘錘到位;三是切準“力度”,大錘成型,小錘修飾。語文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們應該如何切準“火候”、切準“打點”,讓大錘成型的閱讀教學少一點遺憾?本文試例舉閱讀教學中修飾與優(yōu)化的三種策略。
一、圖片運用,從功能上優(yōu)化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老師們都很重視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圖片資源普遍走進閱讀教學的課堂。語文老師經常運用豐富多樣的圖片,吸引學生的眼球,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頗受學生喜歡。但我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老師運用圖片目的很單一,或激發(fā)興趣或幫助理解課文內容。除此之外,再無他用。我想,我們可以把圖片的功能發(fā)揮到極致,從功能優(yōu)化其運用。
比如:教學六上《索溪峪的“野”》一文時,我在不同的時間段用了四次“張家界”風光圖片,把圖片的功能發(fā)揮到最大化。
圖片運用一:初現(xiàn)激趣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老師帶你們去世界聞名的風景區(qū)游覽。請看:(師播放“張家界”風光圖片)。
生:“哇”“哇噻”“那兒太美了!”“我好想去啊!”……
學生那驚羨的表情,贊美的語言讓我很開心,于是順勢引出:“咱們就趕緊走進張家界的索溪峪吧?!苯酉聛?,學生便帶著這種興致學習新課,感覺很好。
圖片運用二:復現(xiàn)解文
在教學第2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深入體會索溪峪的山是野的,有一種驚險的美。我又有選擇性地出示了“張家界”風光圖片中的“一線天”“百丈峽”兩張圖片。
師:同學們,請看圖,能發(fā)揮你的聯(lián)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這些景點的風光嗎?
生:(略)
師:現(xiàn)在,你們明白索溪峪的山有種驚險的美了嗎?
此時,學生恍然大悟。這兩張圖片不再是圖片,而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練習口語表達的憑借了。
圖片運用三:再現(xiàn)鋪墊
課文學完后,我設計了一個“辯論”環(huán)節(jié)。一個被告:索溪峪的山、水、動物、游人太野了,不能讓他們隨心所欲。一個法官:把不規(guī)則的山削整齊些,把彎曲的水道改直,然后修建漂亮的橋,讓行人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剡^小溪。至于猴子嘛,把他們關進籠子里,就不會到處亂撒野了。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一方展開辯論。在辯論開始前,我又有選擇地出示導課時“驚險的山”“橫欄綠水的山”“旁逸斜出的山”“彎彎曲曲的溪流”“溪流上的獨木橋”“溪流里的石塊”“在樹間攀緣的野猴子”等圖片,給他們帶去視覺沖擊,喚醒他們的生活體驗,激發(fā)他們的思維。學生看著這些形態(tài)各異的山的圖片,就會想,要是都變成人工修飾的某種形狀,那會怎樣呢?于是,在這樣的鋪墊下,學生的辯論有理有據(jù),說得頭頭是道,很精彩。
圖片運用四:回現(xiàn)延伸
師:同學們,課文學完了,我們再回顧一下“張家界”的迷人風光。請一個同學一邊看圖,一邊當導游,給我們介紹介紹。
生:略。
這樣一來,整堂課前后呼應,還激發(fā)了學生課外去了解張家界,甚至去張家界旅游的興趣,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大語文觀啊!
以上的圖片運用,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能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表達能力;還能調動他們課外去探索的欲望。這樣的圖片運用把圖片的功能發(fā)揮到了極致,優(yōu)化了我們的閱讀教學。
二、課堂提問,從表達上優(yōu)化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提問,是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的最重要渠道之一。歌德說:得“意”可以忘“言”。而語文課程則不行,必須要讓學生既得“意”,也要得“言”。閱讀教學中的課堂提問必須從表達上優(yōu)化,引導學生學會既得“意”更得“言”,這樣,語文課就有語文味了。
以下是教學六下《匆匆》一文的兩個提問設計:
設計一:
師:同學們,課文中具體描述日子來去匆匆的的語句有哪些?你能畫出來,并寫寫自己的體會嗎?
接著,學生自學,邊讀邊作批注。最后,學生匯報相關的句子和體會,師借機指導。
設計二:
師:同學們,時間看不見、摸不著,朱自清是怎樣將看不見摸不著的時間寫得讓你看得見的?他又是如何讓我們感覺到一天的日子匆匆而過的?
接著,老師緊抓課文第2自然段一個比喻句“八千多日子如針尖上一滴水……”引導學生反復體會,感受其表達的精妙和傳神。滴答,一滴水沒了,24年過去了;再滴答,又一滴水沒了,48年過去了;再滴答,人的一生都過去了。人生就是三滴水。最后,圍繞第3自然段開展教學,以一天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活動為線索,逐一對應板書(起床、洗手、默默、遮挽、睡覺、嘆息)和時間流過的詞語(挪移、過去、過去、過去、跨過、飛去、閃過),并通過仿寫比較,了解、感受、體會作者是如何精巧選擇、恰當表達的。
對比以上兩個提問設計,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設計一:老師關注的是文本的內容,哪些地方寫出了日子的匆匆;而設計二:老師的提問指向的是文本的表達,作者是怎樣寫出日子的匆匆的。我們知道,學生一讀《匆匆》這篇文章就會聯(lián)想到“要珍惜時間,有所作為”等思想內容,但對于作者是怎么寫出時間的匆匆的,才是學習的重點。顯然,設計二的提問落在理解和體會“作者如何將無形無聲的時間寫得有形有聲”,這樣的課堂架構跳出了以理解內容為中心的研讀模式,建立起以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為中心的實踐活動模式,這樣的提問“問”在言語形式的秘妙處。我認為,這樣的課堂提問能優(yōu)化我們的閱讀教學。
三、隨文練筆,從過程上優(yōu)化
《語文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閱讀教學中的隨文練筆是進行語言積累、運用,提高習作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時下,很多教師都認識到隨文練筆很重要。但往往由于時間不夠等原因,課堂上雖有練筆,卻來不及點評,其練筆過程不夠扎實。那怎樣從過程上優(yōu)化隨文練筆,讓學生確有所獲呢?
以下是我在教學四下《父親的菜園》一課中根據(jù)文中的一個句子“那天,父親正在吃午飯,把碗一丟,抓起鐵锨就沖進了暴雨中……”設計的一個寫連續(xù)動作小練筆的步驟。
步驟一:品讀,把握寫法
在學生練筆前,帶領學生品味這句話中“丟、抓、沖”三個動詞接連使用的好處,并出示俄國著名作家阿·托爾斯泰在《語言即思維》一書中所說:“在藝術語言中,最重要的是動詞,這不用多說。因為全部生活就是運動?!弊寣W生加深使用動詞的好處。
步驟二:拓展,鞏固寫法
出示兩個描寫動作的片段讓學生找動詞,品味動詞使用之好處。
片段一:“他踽踽獨行,走了一程又一程,涉過了冷水灘,又趟過了冰凌湖……他不顧頭皮破、肩骨傷、腿腳流血,邊擠邊走,四個鐘頭之后,終于闖出了峽谷,來到了珍寶關?!?/p>
片段二:“李京京咬緊了嘴唇,鄭重地舉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著程老師。)”
步驟三:練筆,運用寫法
小練筆:根據(jù)提示想象,用動作描寫續(xù)寫當時的情景。(只選一處來寫)
(1)上課鈴響了,我站在教室,門掩著,老師已經在講課。我……
(2)他在球場投籃球。他……
(3)她看到前面有一位小朋友摔倒在地。她……
步驟四:比較,提升寫法
首先,我讓學生展示自己寫的小練筆,生生比較。接著,我又出示老師自己寫的文章讓學生讀,師生比較。最后,老師再次總結用連續(xù)動作來刻畫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特點這種寫法的好處,加深學生的印象。
我想,我們在設計隨文練筆時如能做到以上四個步驟,那這樣的練筆、這樣的閱讀教學也就更優(yōu)化了。
當然,優(yōu)化閱讀教學的策略是多樣的,如教學的手段、教學的環(huán)節(jié)、教學的內容等等,都可以優(yōu)化,但最根本的是其優(yōu)化要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利于實現(xiàn)閱讀教學的最大功效。我相信,只要我們語文老師具有一雙“慧眼”,善于發(fā)現(xiàn),同時考慮兒童的學習心理和學習的實效性,就一定能找到最優(yōu)的、適合自己的閱讀教學策略。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