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很小還不大認(rèn)字、不大懂事時就已經(jīng)開始背詩了。我小時候,雖然似懂非懂只是背誦,可是我覺得這種背誦的古典教學(xué)方式是有用處的。小孩子是記憶力強(qiáng)而理解力弱的時候,此時,即使他不能理解,只要先背下來,等到將來理解力提高以后,這些早年記憶的內(nèi)容就會被調(diào)動出來,如同智慧庫,為孩子一生提供不盡的資源。
其實(shí),按人的智能發(fā)展規(guī)律來說,中國的這種傳統(tǒng)教育方法才是合乎人的自然成長階段的。比如我早年背誦《論語》并不理解,但在我以后的人生路程中,遭逢各種各樣的事情的時候,會忽然理解了《論語》中的某些話,越發(fā)體悟小時候背書真是很有道理的。直到今日,《論語》也仍是我背誦得最熟的一本經(jīng)書,這使我終生受益。我確實(shí)因?yàn)樽x誦了《論語》而在性情方面有了很大的轉(zhuǎn)變,我逐漸體悟到了儒家思想中的柔順而堅韌的美德,因而改變了我以前的倔犟急躁的脾氣。這種體悟?qū)ξ乙簧奶幨罏槿嗽斐闪松钸h(yuǎn)的影響。
再比如,像李商隱的“云母屏風(fēng)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yīng)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我也覺得不錯,念起來也很好聽,嫦娥、銀河、燭影、屏風(fēng)這些詞匯也都是我熟悉的,我就背下來,并沒有什么深的理解,后來一直也沒理會。直到1953年,我到臺北二女中教書時,課本里選了一篇《資治通鑒》里的文章《淝水之戰(zhàn)》,里面寫到前秦與東晉交戰(zhàn),東晉勝利了,獲得了一輛苻堅的云母車,想必是車上有云母的裝飾。下課后我搭乘公共汽車回家,在等車時,想到剛剛講的云母車,忽然間李商隱的嫦娥詩從腦子里跑出來了。這時距離小時念這首詩已經(jīng)好幾十年,當(dāng)年紀(jì)小時我只是從表面知道嫦娥的故事和屏風(fēng)、燭影這些具體的物象,可這時我對這首詩就忽然有了另一種體會。因?yàn)槲乙呀?jīng)過了患難,才真正懂得了李商隱這種孤獨(dú)、寂寞、悲哀的感覺。詩里這些豐富的內(nèi)涵,孩子是無法理解的,就是要把小孩記憶力強(qiáng)的時期利用上,讓他背誦下來,只要他記住了,隨著年齡的增長,隨時都會有所體會,隨時都會有所升華。
我小時讀詩也是喜歡那些聲律好聽的、意象優(yōu)美的詩句,至于那些有哲理的詩也不大懂。哲理詩寫得最好的是陶淵明,我小時沒有讀過,也不知道如果讀了會不會喜歡。陶淵明的詩是我上大學(xué)時跟我的老師顧隨先生念書時才開始讀的,顧隨先生非常喜歡陶淵明的詩,我也是從一開始就喜歡上了陶淵明,并為之傾倒。
朱熹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也是一首很好的詩,說這半畝大的一方池塘像鏡子一樣,天光、云影碧波搖蕩,問一問這水為什么這樣清澈,因?yàn)檫@水不是死水而是有源頭的活水。人也是要有源頭的活水,就是你的生命要不斷地充實(shí),不斷地成長。這些道理當(dāng)然是很好,但只是在說一個道理。
而陶淵明不是這樣,陶淵明是結(jié)合了自己的人生體會,有一分詩意的感情,他的哲理詩,寫得非常好。我們來看他的《飲酒詩》中的一首: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dú)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zhuǎn)悲。
厲響思清遠(yuǎn),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fēng)無榮木,此蔭獨(dú)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這首詩有他人生的體驗(yàn),有一份感覺和感情在里面,不只是由理性安排出來的形象的象征和寓托。有的詠物詞是出于理性的安排,是由思想把形象跟意思配起來的,而陶淵明不是,陶淵明真是有他的生活體驗(yàn),淵明確實(shí)在那時黑暗多歧的仕途中,有過一段彷徨的日子,但是他沒有在黑暗中迷失自己。在陶淵明的詩中,我們可以體悟到,他以知命的委順,泯沒了悲苦;他以知止的固執(zhí),超越了迷途;他以閃爍著智慧的燈火,照亮了他的四周,終于找到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靈與生活上,都找到了他自己的棲息之所。于是陶淵明欣然地從他周圍的事物中,看到了種種可賞愛的人生妙趣,在“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之際,悠然吟出了“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詩句。
這首詩中的兩句“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寫得真是美,而且“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更是使人非常感動。
(選自《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