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佼文
【摘要】:關于市場經濟的道德性問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理論界的探討,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話題,似乎成為了一種主流的共識。但是市場經濟道德性一方面需要理論的支撐,另一方面也需要實踐的檢驗。面對社會中的種種不和諧現(xiàn)象,人們需要對市場經濟道德性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在市場經濟與道德之間做好平衡的掌握,確立對市場經濟道德性的通觀的全面性和明確性,從而更好的對道德缺失把握和定位,并增強道德建設的理論說服力。
【關鍵詞】:市場經濟;社會主義;道德;利益;道德建設。
一、市場經濟道德性概述
任何一種經濟體制或經濟制度都是一種制度的安排,是經濟活動的秩序框架,更是人們的一種選擇,都內含著某種價值尺度。它是由人們通過不斷實踐,經過歷史檢驗而建立起來的系統(tǒng)化的經濟行為方式。所以,任何經濟體制都是人的意志的體現(xiàn)。探討市場經濟的道德性,就是對市場經濟內在的道德意義和價值尺度的考察。
(一)、對市場經濟的定義與評價
市場經濟,又稱為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yè)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在這種體系下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銷售完全由自由市場的自由價格機制所引導,而不是像計劃經濟一般由國家所引導。市場經濟也曾經被用作資本主義的同義詞。市場經濟是一種經濟制度,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主導作用和基礎作用的經濟。一百個經濟學家可以提出一百零一種以上的說法。有人說,市場經濟就是私有制的經濟;既然是等價交換,就是以個人利益為原則,每個人的利益不受侵犯,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交換。在市場經濟制度框架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由選擇,自由選擇就是要符合自己的利益,并且,自由選擇的同時又要符合社會目標。市場經濟強調的就是自由與平等。
在市場經濟里并沒有一個中央?yún)f(xié)調的體制來指引其運作,但是在理論上,市場將會透過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和需求產生復雜的相互作用,進而達成自我組織的效果。市場經濟的支持者通常主張,人們所追求的私利其實是一個社會最好的利益。亞當·斯密說:“借由追求他個人的利益,往往也使他更為有效地促進了這個社會的利益,而超出他原先的意料之外。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多少好事是由那些佯裝增進公共利益而干預貿易的人所達成的?!雹?/p>
市場經濟具有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開放性,這些基本特征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使得市場經濟成為一個有效的資源配置的方式。分析國外的市場經濟體制模式,適度的競爭格局,規(guī)范的市場秩序和競爭秩序,完善的宏觀調控,成熟的市場觀念。市場經濟的運行原則:一是利益驅動,二是優(yōu)勝劣汰,三是法制誠信,這些共同構成了市場經濟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二)、市場經濟道德性簡述
對于市場經濟的經濟原則也有許多不同的批評。這些批評者的分布相當廣泛,從徹底反對市場經濟、到計劃經濟的支持者——例如社會主義的支持者,或者是那些希望政府實行大量管制的人,又或者是那些認為人性貪婪是注定不道德的人。對于市場經濟在實踐上的主要批評之一,便是主張市場的外部性(亦即那些無法經由市場價格反映出的問題)將會造成大浩劫,如環(huán)境污染,另一項批評則主張市場經濟將會產生壟斷,市場最終將會毀滅自身的機制(即道德性淪喪和義利迷失的現(xiàn)象)。
1、從道德角度分析市場經濟
從道德角度分析市場經濟,將會對市場經濟有更清晰客觀的認識。自古以來,道德范疇是成對出現(xiàn)的,雖然不是所有的道德范疇都具有永恒性,但基本的道德范疇,如義利、善惡、公與不公等始終貫穿于道德范疇。辯證看待義利區(qū)別對于市場經濟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
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看,處理義利關系的基本原則是重義輕利,也就是在價值取向上,強調重視道德價值而輕視功利價值。這與市場經濟的價值觀有相悖之處,這種道德決定論在某種意義上屬于歷史唯心主義,會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因為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終究是生產力發(fā)展的歷史,所以道德的標準也是符合生產力發(fā)展的標準。正如我國的“三個有利于”中,把一切有利于生產力發(fā)展的作為人們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斷標準。
然而作為個人道德觀的重義輕利,從一般意義上說,還是應該肯定的,因為這種具有理想人格特征的價值觀所強調的是使個人的行為符合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即認為他人和社會的利益是義之所在,具有優(yōu)先選擇權,而個人的利益是利之所在,應該放在次要的位置。這種先人后己,先義后利的道德觀應該是道德公理的本質要求。如果沒有這些,就有可能走入完全的非道德主義,也是不對的。在市場經濟中,作為人生道德觀的重義輕利受到質疑和忽視,這是需要及時澄清的。其實,市場經濟雖然是利益驅動型經濟,但市場經濟機制內部強調的是交換雙方的互利,市場經濟否定重義輕利的政治觀,但絕不是要從一個極端把義和利對立起來,而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兩個文明一起抓就是這種統(tǒng)一性的表現(xiàn)。
2、正視市場經濟中的道德問題
市場經濟下的道德批判作為道德否定,其指向性是社會上的錯誤價值觀和道德消極行為,當前要旗幟鮮明的批判和否定利己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以及由這些價值觀產生的各種社會丑惡現(xiàn)象,應該指出,這些錯誤價值觀和社會丑惡現(xiàn)象并不一定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例如大家最痛恨的腐敗問題,在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腐敗不會由市場經濟內部產生,因為腐敗是利用公共權力謀取個人私利行為,而市場經濟天然地抑制公共權力對經濟行為的侵犯,并且明確限制公共權力的作用范圍。因此,市場經濟不一定必然產生腐敗,只是在市場規(guī)則不完善,而社會還未建立有效的約束和監(jiān)管機制時才產生。
另一方面,市場經濟作為一把雙刃劍,其正負效應的作用程度,與主體有關。如果主體對其負效應沒有足夠的防范,則是會導致價值觀錯位和道德滑坡。市場經濟作為利益經濟,講求盈利,遵循利益驅動原則,正確的利益觀可以調動人的積極性,促進經濟發(fā)展,而如果向個人利益傾斜就會導致利己主義。市場經濟本身不做出價值選擇,其正負效應與運用它的人有關。這就向我們提出在市場經濟雙重效應下加強道德建設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德性
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經濟倫理道德是以階級斗爭為綱,具有泛政治化的傾向和理想主義特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道德生活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fā)展生產力為前提,突出道德生活的現(xiàn)實主義特征,其重要特點是肯定公民經濟行為中個人物質利益的正當性。
現(xiàn)階段,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尚未完成,與此相聯(lián)系,社會道德狀況處于不規(guī)范時期,由此產生的動蕩和混亂提示我們要注意由此產生的道德風險,我國有必要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體系。加強道德規(guī)范建設和道德人格建設,確立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以人為本的道德原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fā)展不僅是一場經濟革命,更是一場精神革命和道德革命,大力建設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一項刻不容緩的戰(zhàn)略任務,要求我們全面認清市場經濟道德性,在思想和實踐方法上減少偏差,從而推動社會主義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論語》,孔子。
[2]《義利之辨與社會主義的義利觀》,期刊論文。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4]《國富論》,亞當·斯密
[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