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娟
“問題解決”是《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目標中的一個重要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教師要注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充分經歷問題解決的全過程,嘗試探索問題解決的策略,積累問題解決的經驗,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和數學思考與交流能力。教師在課題《基于課標的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實踐研究》中,嘗試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兩條線并走,讓學生參與問題解決的全過程,實現問題解決教學五步走。即:通過教師的活動“問題創(chuàng)設、梳理溝通、策略指導、運算解答、回顧反思”五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通過“讀、理、析、算、驗”來經歷“搜集信息——整理信息——運用策略分析——列式解答——檢查驗證”的解題全過程,從而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數學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解決生活和數學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本文以人教版一年級上冊“圖文結合問題解決”為例,探討如何引導學生經歷“讀、理、析、算、驗”的過程,發(fā)展問題解決能力。
環(huán)節(jié)一:問題創(chuàng)設“讀”
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要解決的問題。繼而指導學生反復讀題(讀圖),可以通過“三讀一述”,充分理解。“三讀”即:題目至少讀三遍,一讀,明白什么事,二讀,知道了哪些信息,三讀,摘錄關鍵字,讀題的形式可以多樣,或集體讀,或聽讀,或自己讀,一、二年級教師可以先范讀;“一述”即:讀題后再同桌復述。經過“三讀一述”,讓學生充分理解題意,并摘錄出關鍵字和數據,發(fā)現題中蘊含的問題,為后續(xù)學習做好鋪墊。
例如:在教學“圖文結合問題解決”時,教師出示情境圖后,讓學生觀察圖畫:這是哪里?圖上有什么?發(fā)現了哪些數學信息?并摘錄學生發(fā)現的信息隨機板書到黑板上:小鹿一共有9只;鵝一共有8只;樹根下有6個蘑菇;跑了3只小鹿;游走3只鵝;大樹旁邊有2個蘑菇;還剩多少只小鹿?學生觀察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不僅要看圖中有什么,還要看寫了些什么,全面把握圖文信息。
一年級正是打基礎的時候,學生對問題解決的理解剛剛起步,正是教師培養(yǎng)習慣、形成能力的好時機。對于低年級,這里的讀,即讀圖,通過三個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層層深入讀懂圖意,因為學生識字量小,這里的信息摘錄由老師代為完成,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
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讀題,理解讀題的重要性并養(yǎng)成習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和信息搜集的能力,這是問題解決過程的首要環(huán)節(jié)。
環(huán)節(jié)二:梳理溝通“理”
在此環(huán)節(jié),教師指導學生將復雜的情境進行分析和簡化,把在第一環(huán)節(jié)中搜集到的信息進行甄別整理,刪除無用信息的干擾,捋清條件之間、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通過活動引導學生感受信息整理的必要性,讓學生通過“列表,分類、連線”等方式整理出主要信息和問題,也可以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自主整理信息。
例如:在剛才的教學中,學生搜集信息后,引導學生體會信息的紛繁復雜,繼而讓學生想一想:“怎樣可以讓大家看起來清清楚楚呢?”指導學生對信息進行整理歸類。小鹿一共9只,跑了3只,還剩多少只小鹿?鵝一共8只,游走3只,樹根下6朵蘑菇,大樹旁2個。還剩多少只小鹿?為什么呢?讓學生學會從眾多的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培養(yǎng)選擇有效信息的意識。然后讓學生用“三句話”的形式完整的描述題意,體會一個數學問題由兩個已知條件和一個問題構成,從整體上把握問題結構。
在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信息整理的能力,教給學生信息整理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理解問題,并能提出數學問題。
環(huán)節(jié)三:策略指導“析”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整個問題解決過程中的重點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建立數學模型的重要階段。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根據要解決的問題,調用已有的學習經驗,選擇合適的解題策略對已知條件和問題進行分析,探究解決問題的途徑。在此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設計任務單,引領學生探索,也可以指導學生有效運用“擺學具、畫圖、列表、模擬假設、推理、綜合、分析”等策略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
例如:“要求還剩多少只小鹿?該怎么算?”教師提出探究任務:①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的學具把你剛才描述的小鹿跑走的情境擺一擺,可邊擺邊說。②你能用簡單的畫把題意畫出來,讓大家一眼就看明白嗎?可以用圓形或三角形等符號來表示小鹿。學生活動后,教師展示學生的作品,說出自己的想法。
由于學生之間的差異,解決問題的思路、方式也不同,教師要充分尊重每位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放手讓學生嘗試解決。而不同的解題思路,選擇不同條件所表達的數量關系,就對應了不同的算式,這個過程正是數學模型思想的建構過程。到高年級,逐漸指導學生畫線段圖,掌握更多的問題解決的策略。
環(huán)節(jié)四:列式解答“算”
學生經過充分的審題、分析,理解了數量之間的關系,有了解題思路后,指導學生列出算式,用數學符號表示自己的思路、想法,實現從“情境文字”到“數學化”的過程。本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做小老師,講解自己列出的式子所表示的意義,并鼓勵學生展示不同的見解,體會方法的多樣性,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同時,教師要注意學生書寫習慣的培養(yǎng)。
例如:在剛才的教學中,當學生運用“擺學具、畫圖”的策略理解了“還剩幾只小鹿就是從總數9里面去掉跑走的3只,剩下沒跑走的就是還剩的”以后,教師引導學生:“用什么方法計算呀?你能列出算式嗎?”“你是怎樣算出得數的?”“這里9、3、6分別表示什么?”讓學生在列式計算的過程中,深化理解“從總數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要用減法計算的數量關系,建立起此類問題的數學模型。
環(huán)節(jié)五:回顧反思“驗”
這是問題解決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實際教學中最容易被教師們忽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從思想上重視學生驗算習慣的培養(yǎng),指導學生掌握驗算方法,養(yǎng)成回顧檢查的習慣,從而提高解題的正確率,豐富學習體驗。例如:在剛才的教學中,當學生列出算式后,教師引導學生:“答案算出來了,我們的問題是不是就已經結束了?”“想一想,可以怎樣檢查呢?”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檢查自己的解題過程,交流并匯報自己的檢查方法,養(yǎng)成檢查的良好習慣。
檢查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檢查數字、式子與答案的正確性,還要引導學生回顧整個解題過程,尋找問題解決過程中是否存在疏忽遺漏的地方。檢查方法很多,可以再做一遍,也可以把問題當作已知,把其中的一個已知條件當作問題來驗證答案的合理性,還可以通過列舉、推理等方法來驗證。隨著學生知識和經驗的增加,可以嘗試不同的驗證方法。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回顧自己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關鍵點,遇到的困難、思考的角度、解題的訣竅、比較各種方法,發(fā)現問題解決的規(guī)律,積累問題解決的經驗,儲備學習能量。
至此,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讀、理、析、算、驗”五步,在活動中完整地經歷了問題解決的全過程,對問題解決的策略、方法有了完整體驗。
環(huán)節(jié)六:遷移應用“練”
最后,教師根據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設計練習,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自主解決同類問題,鞏固所學知識。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選擇策略并會靈活運用策略,加深對問題解決過程的理解。
例如:學生解決了“還剩多少只小鹿”后,教師引導學生:“你會像剛才一樣,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后邊兩個問題嗎?”指導學生獨立操作,解決“還剩多少只鵝”和“一共有多少個蘑菇”的問題。通過練習,讓學生重溫問題解決的過程,加深對“擺學具”和“畫圖策略”的認識,積累了問題解決的經驗。
回顧整個學習過程,學生學會了觀察、信息收集整理的方法,掌握了基本問題解決策略,了解問題解決的步驟。學生經歷這樣的學習過程,問題解決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