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來,青少年犯罪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犯罪的手段呈現(xiàn)出越來越復雜的狀況,其中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社會公眾或司法部門對于某些青少年的不公正對待,給其貼上了“犯罪者”的標簽,使其在有意或無意中,成為了正常社會大家庭中的局外人。本文主要分析了標簽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從標簽理論角度提出預防青少年犯罪的解決途徑。
關(guān)鍵詞:標簽理論 ;青少年犯罪; 原因 ;途徑
一、標簽理論介紹
標簽理論形成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六十年代開始流行起來,到七十年代己經(jīng)成為美國社會學界研究越軌行為的占統(tǒng)治地位的理論。標簽理論來源于符號互動理論,認為越軌行為是社會互動的產(chǎn)物。它主要探究越軌行為產(chǎn)生的過程而非越軌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認為一個人所以成為越軌者,往往是因為在社會互動過程中,在父母、老師以及社會組織處理個人的越軌行為時,被貼上諸如壞孩子、不良少年的“標簽”,而這些標簽是一種社會恥辱性“烙印”,它將越軌者同“社會的正常人”區(qū)分開來。而被貼上“標簽”的人也在不知不覺中修正了“自我形象”,逐漸接受社會對其的不良的評價,并開始認同他人的觀點,確認自己是壞人,進而被迫與其它的“壞人”為伍,進行更加惡劣的越軌行為。久而久之,越軌行為者愈陷愈深,最終無法自拔。標簽理論強調(diào)社會對越軌者的反應,包括訓斥、責罵、歧視、懲罰等,認為社會的反應是造成初級越軌者一步步加深,最終陷入“越軌生涯”這一深淵的重要原因。
二、標簽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標簽造成青少年目標與手段之間的沖突
美國社會學家,緊張理論代表人物默頓則認為,當人們無法用合法的手段實現(xiàn)社會所認可的成功目標時,就會使他們產(chǎn)生挫折感、憤怒等緊張情緒,于是造成人的一種失范狀態(tài),這就有可能使他們以犯罪的手段去實現(xiàn)成功目標。由于青少年被貼上標簽,使得他們在社會生活中遭受到了差別的待遇。如果他們希望獲得成功,實現(xiàn)自身所期待的人生目標,就必須要付出被其他人更多的努力,這其中或許還必須忍受比一般人更多的鄙棄或者不屑。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青少年在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中遭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當普通的青少年輕而易舉地就能參加學校社團、參加某些考試、準備未來就業(yè)時,由于直接標簽青少年具有違法、犯罪行為的“前科”間接標簽青少年父母、家族等有不光彩的歷史,使得這些標簽青少年卻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別人享受著種種權(quán)利,而自己卻由于這些“標簽”被隔離在這些所謂的“機會均等”的機會之外。挫折、憤怒等情緒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來,這種緊張情緒就難以避免的引發(fā)出青少年的一系列越軌或者犯罪
(二)標簽造成青少年在家庭和學校中受到不公正對待
在應試教育制度和升學率的作用下,學校、教師往往對于“壞學生”缺乏足夠的關(guān)心與愛護甚至歧視、冷漠,對他們視而不見,放任自流有的只是向家長“告狀”了事有的教師態(tài)度粗暴,采取訓斥、辱罵、諷刺挖苦,甚至體罰的做法。這樣做的結(jié)果往往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致使這些學生在學校里失去人格尊嚴,增強了對學校和教師的抵觸情緒與逆反心理,而對學校教育的信賴、依附心理逐漸減弱甚至蕩然無存。從而容易造成一些學生破罐破摔,厭學、逃學,在校內(nèi)或社會上游蕩,惹事生非,違法亂紀,甚至實施嚴重危害社會的活動。還有些“壞學生”則干脆輟學,過早流入社會,混跡于不良群體,在與有劣跡的人員交往過程中,逐步受到同化,走上犯罪道路。而學校的管理措施不健全,對違紀犯錯的學生往往是開除了事,把所謂的“差等生”、“問題少年”拋向社會,使這部分人成為違法犯罪的隱患。
(三)標簽引起自身角色定位模糊
那些標簽青少年和正常的青少年們一樣,他們也有著自己的理想有著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直接標簽青少年中的許多人之所以犯錯,只是由于一時的疏忽或者尋求刺激,踏上了越軌的道路,被貼上了標簽而間接標簽青少年自身更是沒有什么過錯,只是父母、家族的過錯使他們背上了沉重的枷鎖。相信他們的心中肯定還會有某些美好的理想要去實現(xiàn),希望能夠扮演好屬于自己的人生角色。但是當這些具有否定意義的標簽一旦被貼上了以后,就形成了一種難以磨滅的印記,被牢牢地打在了身上。在有意無意中,他們會了解到,自己原先規(guī)劃的美好理想可能難以實現(xiàn),更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從標簽理論角度探討防治青少年犯罪的對策
政府和社會在進行違法、犯罪分子的教育和改造的過程中,還可以考慮對違法、犯罪分子的家人進行鼓勵或幫教等措施,以改變他們脆弱的經(jīng)濟條件和復雜的心理問題,尤其是對家中的青少年多鼓勵和關(guān)愛。學校教育過程中,也應該進行合理的引導,幫助青少年走出心理的陰影和認識的誤區(qū)。對于青少年來說,鼓勵和關(guān)愛對于其人格的塑造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使是標簽青少年,一樣是國家和社會的未來和接班人,對他們給予更多的鼓勵和關(guān)愛,不僅有助于他們自身世界觀、人生觀的塑造,也有助于未來社會的更加和諧與文明。
在處理青少年犯罪案件時,不僅要在定罪量刑上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選擇適用不同于普通刑事訴訟程序的特殊訴訟程序。這是因為,對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進行處罰只是手段,教育保護才是目的,而對不同性質(zhì)的案件適用專門的訴訟程序,則是教育保護青少年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國眾多專家學者呼吁完善我國青少年案件的不公開審理制度。
參考文獻:
[1]王赦《“貼標簽”現(xiàn)象與越軌行為的發(fā)生》,《政法學刊》2003年6月第20卷第3期。
[2]徐浙寧、馮萍《服刑家庭子女生活狀況及發(fā)展需求調(diào)查》,《青年研究》2005年第3期。
作者簡介:
張穎鴻(1993—),男,福建人,華東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刑事偵查專業(yè),研究方向:刑事司法。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