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摘 要】新課程理念倡導“大語文”教學觀:即課堂內外皆語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也應注重課堂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lián)系,引領學生體會語文知識在生活中的價值與魅力。因此,加強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分析與研究必將成為實現語文高效教學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 生活化 生活化情境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124
語文學科是一個內涵及外延都極其廣泛的學科,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語文,生活中語文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如何使學生真正領悟到語文的博大精深和它無處不在的魅力呢?需要我們每個語文老師從生活出發(fā),從實際出發(fā),變語文的小課堂為生活的大課堂,變頭頂的小天空為生活的藍天。
一、讓生活事例走進課堂,激發(fā)學生興趣
語文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訴我們:生活就是教育的內容,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對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環(huán)境是生活的,教育是為了生活服務,因此就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就要從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現實,感受精彩,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孩子去留心觀察。我們的課文可能是孩子非常了解的生活現象,也有可能是他們全然陌生的人或事,這就需要教師具有敏銳的感悟能力,尋找生活與語文的結合點,讓學生不僅是在學教材,更是在感受生活、領悟生活,讓生活成為學生的大教材。比如有的老師說,他們在教學時,會收集一些和課文內容聯(lián)系很密切的圖片,如特寫的、整體的、局部的,然后配上些相關的文字資料,通過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述和朗讀,孩子們仿佛站在了相關的畫面前。古代建設的就能讓孩子們感受到中國古代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民族的會讓孩子們?yōu)樽约菏莻€中國人而驕傲和自豪等這樣的生動效果。
二、讓語文教學走出課堂,豐富學生體驗
陶行知先生特別重視讓學生親自去參加社會實踐,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觀點,并毅然決然地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可見他堅決的態(tài)度和立場。他認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則和方法就是“教學做合一”,即根據學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學,通過生活實踐來學,從而使學生獲得真正的知識,進而收獲到口眼手腦并用的功效。同樣,在《新課程標準》中我們也常能看到“體驗”這個詞語,這也表明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進而學會學習,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
如在教學一年級孩子《春天來了》這篇文章時,我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和動情的范讀,讓學生感受到秋游的快樂,并組織孩子一起到操場上,讓大家尋找春天的足跡,并告訴他們,你們也可以和文中的小伙伴一樣,躺在草地上,或者對著藍天喊上幾嗓子,孩子們高興壞了,一個個興奮得不得了?;氐浇淌液?,我讓孩子們談談自己的感受,他們有的說:“春天來了,小草冒出小腦袋了?!庇械恼f“我很快樂,我對著白云喊‘你好嗎?,白云笑瞇瞇地看著我。”有的說“躺在草地上的時候,小草在跟我玩游戲,他們悄悄地撓我癢癢。”……還有很多充滿童趣的語言,我想這都來自于他們親自去生活中體驗那種快樂。接著我讓孩子們朗讀這篇課文,孩子們動心動情,春游的快樂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也深刻地理解了“情動而辭發(fā)”的真諦。因此,我得出,在生活中教學可以創(chuàng)造出更多精彩。
另外在口語交際和習作中更是可以非常充分地運用“教學做合一”的理念。如口語交際教學中,先給學生創(chuàng)設好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交際,通過親身體驗不同的社會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變化,進而達到體驗生活的目的,然后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進行交際,既訓練了口頭表達能力,又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習作中,則可以通過先活動,玩一玩,做一做,比一比,再進行聽說訓練,最后寫一寫,孩子有了切身體驗后再去寫作,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過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學做合一”方式,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表述能力、發(fā)現問題能力和創(chuàng)設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訓練和提高。
三、讓教學再現生活情境,提高學生能力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你處處都在使用語文,如你希望用新穎、獨到的廣告語給你的企業(yè)宣傳,你希望用別具一格的自我介紹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需要用得體、恰當的表達方式溝通你和周圍人的關系……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與生活的“對話”,要注重對生活經驗的提煉和再造,要將學生的視野引入到更廣闊的生活空間,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生活,把生活再現到語文中的能力。我記得我四年級的一個學生在作文里寫到“在熱鬧的河邊草地上,白的羊群們總是很著急的、快節(jié)奏的啃著青草,是因為它們怕那些比自己嘴巴大得多的牛,會搶了自己喜歡吃的草嗎?而牛兒們呢,絲毫不在乎,依然悠閑的按自己的步伐去吃草,我想它們肯定在心里想,‘我嘴巴大,一口是你們的幾口多,我才不著急呢,然后小牛總是來回不停地跑,是在互相挑撥牛羊之間的關系嗎?還是看看大家怎么都吃的那么專心,就自己靜不下心來呢…”這樣生動的作文片斷是細心觀察了生活的結果,是在作文中再現了生活,我當時當范文在班上朗讀了,不為了這篇作文寫的有多好,就是為了這位學生用心觀察了生活。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么樣的生活就是什么樣的教育: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是勞動的生活就是勞動的教育,是不勞動的生活就是不勞動的教育;是科學的生活就是科學的教育,是不科學的生活就是不科學的教育;是藝術的生活就是藝術的教育;是改造社會的生活就是改造社會的教育。
總之,把生活和語文聯(lián)系到一起的課堂,是主動、互動、生動的課堂,是對話與體驗遙相呼應的課堂,是現實與理想融合在一起的課堂。讓和諧的語文課堂,彌漫著民主自由的空氣,培植適宜兒童主體精神生長的“氣候”和“土壤”,散發(fā)出生命成長的氣息!讓學生心靈得到充分放飛,盡情徜徉于我們的語文課堂之中!
參考文獻
[1]王麗霞.新課標下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幾點思考.《才智》2013年33期.
[2]措姬.淺談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大觀周刊》2013年6期.
[3]張淑娟.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的應用.《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