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紅艷
一、引言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詩歌通過其情景意構成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世界。然而,在學校里,絕大多數的學生學詩都抱有為考而學的態(tài)度,對詩歌沒有任何自己的見解,所有的詩歌意識全部被考試做題淹沒,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詩歌教學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如何讓學生從內心產生對詩歌的濃厚興趣,自覺的閱讀學習詩歌,就成為每個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中筆者試圖通過“入境,尋情”這一教學模式,來教給學生閱讀詩歌的方法,培養(yǎng)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二、“入境,尋情”模式的步驟
“入境,尋情”這一教學模式的主導思想就是引導學生先進入詩的意境,然后在詩中體會詩人所描繪刻畫的意境,基于此,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詩歌的魅力所在。
(一)創(chuàng)設情景,“請君入甕”
由于時代相差甚遠,中學生對于詩歌中所描繪的社會、人物風土人情等都感到陌生又遙遠,他們理解不了,在那凝練的語言中,為什么可以蘊含那么多豐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學開始之前,教師,首先應該做的是,創(chuàng)設特定情景,讓學生能夠對詩中的情景有所理解,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趣,例如在學習《登高》時,配上一副《登高》圖,學生一邊看著詩歌的內容,一邊欣賞圖中白發(fā)蒼蒼的詩人,獨立高臺,面對無邊落葉,蕭瑟秋風,就能更好的體會其蒼涼悲壯的秋意。
(二)反復誦讀,入境感悟
詩歌很講究韻律節(jié)奏,在抑揚頓挫中閱讀,能夠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情感,加深學生對詩歌感情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在有感情吟誦的基礎上進行反復的閱讀,讓學生在吟誦中進入情景,從整體上感悟詩歌的情感。例如在《登高》一詩的朗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讀出“悲”的基調,“無邊落木”“不盡長江”要提高聲調,讀的悲憤,重讀“悲”“病”“獨”等字來描繪刻畫作者年老多病,流寓他鄉(xiāng)之苦。
(三)觸摸意象,體會意境
意象簡單的來說,就是寓“意”于“象”中,把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等借助于一個客觀物象來表達,“他是意與象、主與客、虛與實、情與景的結合,也是表達與解讀之間的橋梁” [1]如 “梅、蘭、竹、菊,因為符合儒家的‘君子思想,所以成為歷代文人墨客鐘愛的對象。山、水、泉、林因為是情緒恬淡的理想之境,所以成為釋道之徒,出世之士心愛的棲身之所”[2]詩歌中,就是由這樣的多個意象交融構成了整首詩歌的意境,因此,在吟誦詩歌時,要準確地找到意象所表達的特定的情感色彩,才能夠更好地體會詩歌的意境。如在學習《登高》時,我們就可以通過找意象來體會詩人是如何借助意象來表達情感的,在文中我們可以發(fā)現首聯連續(xù)借助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jié)序和環(huán)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qū)特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煉傳神。在分析這些意象的基礎之上,進一步閱讀,“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句中的“無邊”“不盡”再加上落葉的“蕭蕭”之聲,長江的“滾滾”之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其狀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為重要的是,從這里我們還能看出詩人心情激蕩不已。就這樣從意象開始展開,慢慢分析詩中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讓學生在合作討論中,體會意境。
(四)體悟詩情,拓展延伸
清末民初大學問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寫詩,是為了抒發(fā)自己的“所想”“所感”,因此在以上的三個教學步驟后,在學生對詩中的意象、意境有了很好的把握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的引導學生,體悟詩人的主觀感情。例如:在《登高》一詩的學習中,我們在對整首詩歌由景到情的分析后,就可以輕松的領悟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
我們都知道,一兩首詩歌的學習并不能形成系統(tǒng)的對詩歌的理解和鑒賞能力,只有通過觸類旁通,拓展延伸,使學生形成對類似或者完全相反的詩歌類型的分析鑒賞能力,讓他們在拓展延伸的閱讀之中,進一步發(fā)現詩的魅力,同時這也會為未來的詩歌知識學習積累一定的基礎。例如我們在《登高》的學習完成后可以在詩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這時候我們就可以把杜甫的其他詩文如《蜀相》等讓學生經行對比賞析,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入境,尋情”這一詩歌教學模式并不是僵化,一成不變的,教學工作者可根據不同詩歌特點和學生實際靈活地進行運用與設計。每一個模式的構建,都要根據一定的心里教育理論,并結合學生的實際?!叭刖?,尋情”閱讀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主要有以下幾點: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學者認為,學習者的知識建構過程有三個重要的特點:1.學習的主動建構性;2.學習的社會互動性;3.學習的情景性。知識不能脫離活動情景抽象的存在,學習應該與情景化的活動結合起來。因此,在我們的詩歌教學中,教師要主動的創(chuàng)設情景,使學生能夠引起對詩歌的學習興趣,從而開始自己主動的建構性學習。同時,在詩歌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反復的吟誦,在吟誦過程中,通過師生,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來達到體會詩歌情感的目的。
學生總是在原有知識經驗背景下來完成有意義的建構,在詩歌教學中同樣如此,對于詩歌的學習與感悟,并不能只靠一兩首詩歌的學習,學生只有在教師指導學習的基礎之上進一步閱讀積累,拓展延伸,才能培養(yǎng)出一種具有詩性的閱讀思維,從而在以后的詩歌學習與閱讀中,更好的了解和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2.語文新課程標準
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要求我們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詩歌閱讀教學中,更要如此,因為時代的差異性,學生本來就覺得詩歌枯燥乏味,因此,教師在詩歌教學開始之前,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先吸引學生的興趣,然后在有趣的合作學習的教學活動中,通過師生之間的吟誦,與時代相聯系的討論問題等設計思路中,調動課堂的氣氛,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3.詩歌本身的特點
詩歌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和諧的音韻,富于音樂美,因此,在詩歌的教學中,我們要進行反復的吟誦,分析詩中的意象,來感悟詩中的意境,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有著幾千年豐厚的文化積淀,對于詩歌教學的學習,有利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了解詩歌的魅力,繼承和發(fā)揚詩歌傳統(tǒng)。
“入境,尋情”這一詩歌教學模式,契合語文課程標準理念。語文課程標準中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重視詩歌的積累,其基本的特點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通過詩歌教學,引導學生有感情地進行吟誦,學會分析詩中的意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這也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從而全面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三、結語
任何教學模式的建構,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葉圣陶先生曾說過:“知識是教不盡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與一反三。” [3]“入境,尋情”這一詩歌教學模的最終目的同樣是希望引起學生對詩歌閱讀的興趣,能在原有基礎知識的學習上,拓展積累,觸類旁通,學會分析詩歌的意境,領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注釋:
[1]王新新:《棲息在詩歌的密林里——詩歌教學模式探討》,社會科學論壇,2005年,第5期。
[2]祁志強:《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系統(tǒng)整體觀》,文學評論,2003年,第3期。
[3]葉圣陶:《葉圣陶論文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