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勇 童小娟 李莉莎 楊愛水
【摘 要】文章將通過對流動兒童同伴關系對其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影響探究,剖析同伴關系如何對流動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產(chǎn)生影響,為日后流動兒童社會工作的開展、社會工作的介入提供經(jīng)驗,給予建議。
【關鍵詞】流動兒童;同伴關系;人際交往能力
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表明2015年末中國的流動人口達到了2.45億,其中隨遷流動兒童達到了四千多萬,而且在逐年增加。流動兒童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是社會的一個敏感問題,無時無刻不引發(fā)著社會的關注,與國家、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密切相關。
流動兒童的發(fā)展受遺傳和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影響,而社會環(huán)境中的親子關系、手足關系、同伴關系三種社會關系影響著個體從嬰兒期到青春期的發(fā)展。流動兒童由于其流動性,使得他們的居住環(huán)境及接觸的人在短時間里不斷地發(fā)生變化。這樣一來,流動兒童同伴關系呈現(xiàn)出一些特殊弱勢性:(1)同伴關系不穩(wěn)定且狹窄;(2)同伴交往對象比較固定;(3)同伴關系交往不深。
一、流動兒童同伴關系的薄弱性及原因分析
影響流動兒童同伴關系的因素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1)流動兒童居所不斷變換影響同伴關系的穩(wěn)定性。流動流動兒童跟隨父母從一個環(huán)境到一個環(huán)境,不斷變換,剛剛建立起的同伴關系不斷被打破,難以形成固定的同伴關系;(2)流入地流動兒童對流動兒童的歧視影響良好同伴關系的建立。流動流動兒童的家境貧寒,自身的學習基礎薄弱跟不上進度、成績不好等方面原因,使其易受到流入地同齡人的嘲笑和歧視,導致與流入地同齡人難以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3)社會大環(huán)境中一些因素如網(wǎng)絡、通信、城市化生活環(huán)境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現(xiàn)代流動兒童的交往方式、內容;(4)父母由于農民工身份的局限性和弱勢性,很少關注孩子的同伴關系問題,功利化的社會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交往的動機和交往對象的選擇。這些因素使得大量的流動兒童沒有一個同伴交往的良好平臺,同伴交往內容貧乏,不懂甚至害怕與人交往,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二、流動兒童同伴關系對其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
在流動兒童中,人際交往能力良好的,一定都是有著較好的同伴關系;人際交往能力薄弱的流動兒童,大部分同伴關系都得不到滿足;而人際交往能力良好的流動兒童其心理、人格及社會化等相比人際交往能力偏弱的流動兒童都要好。
流動兒童的同伴關系、人際交往能力及正常社會化是彼此相關、密切聯(lián)系的,社會工作的介入最終目的都是要促進流動兒童的正常社會化。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利于兒童流動兒童社會價值的獲得、社會能力的培養(yǎng)、繼而會促進其人格、心理等各個方面的發(fā)展,促使其正常社會化,而不良的同伴關系有可能導致流動兒童人際交往,隨之而來的可能是學習生活適應,甚至會影響成年以后的社會化。
三、社會工作介入的啟示
當前社會工作者對流動兒童的介入很少有注意到流動兒童的同伴關系這一塊,其實同伴關系的介入會是一個比較好的方面。通過影響流動兒童的同伴關系,繼而影響流動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這樣對流動兒童的人格發(fā)展及正常的社會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對流動兒童的終身都是受益的。
(一)依托社區(qū)開展流動兒童服務
為了幫助流動兒童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可以將存在社會交往障礙的流動兒童集中在一起,成立人際交往互動小組,在科學、合理的引導下,實現(xiàn)成員之間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逐步提高流動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個人人格和情感的健康發(fā)展。在小組活動中,社會工作者要發(fā)揮好引導者和協(xié)助者的作用,設計、組織各種活動,充分挖掘流動兒童的潛力,改變他們自身不利于人際交往的思想、行為和習慣,讓他們懂得良好的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幫助他們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二)協(xié)調家庭內部關系
作為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家庭對個人成長的意義十分重大,社會工作者的介入要充分考慮到流動人口家庭不利于子女健康成長的因素,協(xié)調家庭內部人際關系,完善家庭教育形式,形成良好的親子互動。筆者在服務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親子關系這一塊由于父親的特殊工作原因,流動兒童家庭男性親子關系的缺失會比較嚴重,社會工作者可以介入,幫助流動兒童家庭重建男性親子關系。
(三)促進學校人際關系
社會工作者應當介入到流動兒童所在的城市學校,積極融洽教師與流動兒童的關系,改變學校教師對流動兒童的不良態(tài)度,使每一位教師都能充分認識到流動兒童在城市中的邊緣地位,并增強他們的同情心和愛心,以一視同仁的心態(tài)向城市兒童和流動兒童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和做人的道理,踐行教師為人師表的高尚倫理精神;另一方面,還應當要求學校把流動兒童的學習成績納入到教學考核指標中,客觀上促進教師對流動兒童的學習狀況負責。促進流動兒童和城市兒童的交流和融合。在學??梢越M成學習互動小組,小組成員互相交流學習。
(四)完善社區(qū)服務制度
對流動兒童進行管理,使其與鄰里同伴建立良好關系應完善社區(qū)服務制度,把流動兒童的管理納入社區(qū)服務范圍之內。要充分發(fā)揮社區(qū)內的資源優(yōu)勢,多組織社區(qū)內活動,讓當?shù)睾⒆优c流動兒童一起參加,促進溝通,培養(yǎng)友誼和合作精神,消除社區(qū)內其他成員對流動兒童的偏見,掃除流動兒童自身思想認識上的障礙,使流動兒童與社區(qū)教育活動融為一體。
參考文獻
[1] 史小花,陽德華.城市流動青少年人際交往問題研究[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8(10):72-74.
[2] 楊霞.兒童同伴關系研究綜述[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05):85-88.
[3] 顏科建.構建流動兒童社會工作支持體系研究[D].石家莊:河北大學,2009.
作者簡介:邱志勇(1991- ),云南石屏人,碩士研究生,社會工作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