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時代”的到來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方式,高校需要借助微時代這一平臺,積極探索適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來促使在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戰(zhàn);機遇
眾所周知的微時代,是一種網絡文化、生活方式,它是以微博、微信為核心,衍生出微小說、微電影、微旅行、官方微博發(fā)布群等次“微”事物的一種網絡時代。高等院校中的大學生的思想多元化、最接近時代的前沿,怎樣迎接新時代對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并且面對微時代的網絡媒體和普通大眾媒體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將這種新一代的微理念媒體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作為全新的載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創(chuàng)新和活力,這一研究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fā)展十分重要。
本文在對微時代特性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大學生的特點對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探究,如何運用微時代這一平臺更好的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尋求新的教育方式來實現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
一、“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微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載體有手機媒介載體、微博網絡載體和微公益載體。
大學生的接受力和評判力是不容忽視的,而且他們在社會上的傳遞的聲音越來越有影響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更加重視大學生們對社會問題的評判,對其正確的引導和宣傳,從而使思想教育工作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功用,也可以使原本傳統(tǒng)的課堂式講授教育工作加以改變。我們只有緊跟時代的步伐,真正領略微時代的意義,才能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明確的引導性和目的性,而在微時代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傳遞方式便捷,使教育工作呈現出多元化。教育工作面臨多元化價值觀的大學生和多元化微媒介方式的出現,各種思想觀念相互碰撞,這既是個機遇,也是個挑戰(zhàn)。
面對教育主體的思想政治主導作用發(fā)揮難度加大,教育客體和教育主體在獲得教育資源上處在同樣平等的地位,對教育主體來說是極大的挑戰(zhàn)。同時,教育客體可以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虛擬的存在。教育客體不受身份的限制出現在網絡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再直觀,從而加大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難度。這種缺少法律規(guī)定和道德規(guī)范的教育活動,勢必會降低教育客體的教育接受能力與實踐能力。
二、“微時代”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zhàn)
微時代的到來,不僅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迅捷的工作平臺,而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如何精準掌握微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律、準確把握微時代大學生群體的微變化、充分發(fā)揮好微時代的正面價值,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詮釋:
1.微時代的大眾性與開放性動搖了傳統(tǒng)思政教育模式的主導地位
對大學生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進行點對面的集中教育是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但在微時代,大學生思維活躍,不再滿足和相信教師的知識講座和權威,導致金字塔形狀的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復存在。教師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掌控者,在微時代的影響下使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可控性減弱。微時代的大眾性和開放性,使大學生能通過網絡掌握更多的知識,打破了傳統(tǒng)教師和學生之間所擁有的信息不均衡的特點,對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帶來巨大挑戰(zhàn)。
2.微時代信息傳播的快捷性與虛假性增加了學生教育工作的難度
信息主體與信息內容相分離,造成信息主體發(fā)布的信息更大膽,學生開始逃離現實社會倫理道德的約束,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及時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和精神狀態(tài),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處在一個集體失語和功能障礙的困境。海量的信息資源以及迅捷的傳播方式,影響著大學生的思維和生活方式,增加了學生管理工作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3.微時代的自發(fā)性和盲目性對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不利影響
微時代豐富的信息資源,導致一些學生產生過分的依賴性,學業(yè)方面主要靠復制,粘貼來完成,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主動學習的意識,不利于創(chuàng)新思維與良好學風的培養(yǎng)。
三、“微時代”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
微時代作為一種新興媒體的平臺,在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挑戰(zhàn)的同時,也提供了新的機遇。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這個平臺及時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利用多樣的網絡資源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培養(yǎng)大學生的興趣、提高工作的效率、降低工作的成本。
1.“微時代”新媒介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借助這個載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時關注和掌握大學生思想動態(tài),增加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動性,積極對大學生關注的話題進行引導,同時積極反駁社會上那個負面的思想,引導大學生建立的主流思想理念,促進大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2.“微時代”新媒介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以網絡為依托,積極采用新的形式,新的內容,將那些大學生感興趣、能產生共鳴的教育內容傳輸給受教育者,可以突破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枯燥、資源有限的限制,打破了長期以來難以讓學生感興趣的困境,進而利用所有的優(yōu)秀網絡資源,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滲透到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
3.“微時代”新媒介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本
微時代傳遞信息的即時性,廣泛性和互動性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便利。不僅降低了教育經費的消耗,同時減輕了教育工作者的負擔。借助微時代這一平臺,教育工作者可以迅捷的發(fā)送和接收信息,方便即時的開展各種活動。
四、結語
“微時代”不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戰(zhàn)又提供了新契機,它的到來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領域中不斷的深入,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時事下,掌控和運作“微時代”各種信息傳播和交流的平臺,并積極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案例信息庫,研究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過資料積累分析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研究有效的系統(tǒng)結構從而使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微時代”的平臺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向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祖文成,賈元義.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文教資料.2014(7):125~127.
[2]許金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分析與改革創(chuàng)新[J].湖北社會科學.2011(1):186~187.
作者簡介:
焦文靜(1988.04—),女,東北農業(yè)大學電氣與信息學院,助教,長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公眾,
(作者單位:東北農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