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峰
【摘要】:在中國書法史上,顏真卿是一位影響深遠的書法家,他脫離于統治書壇幾百年的二王的秀美式書風,開創(chuàng)了獨特的壯美式書風,并影響了唐以后的宋、明、清時代的多位書家,影響了唐以后書法的發(fā)展脈絡。在現今能見到的留世作品中,《爭座位稿》作為其中篇幅最長、字數最多的作品,是作者認為研究顏真卿書法、書貌最好的一部作品。本文通過對于《爭座位稿》中筆畫特征、字形結構、通篇章法的研究,來介紹顏真卿的行書風格,為學習顏真卿書法的學子提供參考借鑒,也為當今書壇對于顏真卿書法藝術的研究提供綿薄之力。
【關鍵詞】:顏真卿;爭座位稿;筆法,字法;章法
一、引言
在中國書法史上,顏真卿是一位影響深遠的書法家,他脫離于統治書壇幾百年的二王的秀美式書風,開創(chuàng)了獨特的壯美式書風,并影響了唐以后的宋、明、清時代的多位書家,影響了唐以后書法的發(fā)展脈絡。
由晉至唐的書壇,一致推崇二王書法,尤其到了唐太宗時期,由于深受唐皇李世民喜愛,而舉國上下凡學書之人,無不研習二王書法。雖說初唐四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學而思變,各成面目,但終究只是二王書風的延續(xù)。
就在這全國書壇被二王書風所籠罩,舉國上下皆學二王的大環(huán)境下,出現了一位劃時代的書法革命家——顏真卿。他摒棄唐人學書只學二王的風氣,轉而上溯到秦漢時期,將篆籀之氣融入于書法之中,自成一派。
顏真卿作為一位書法大家,其傳世書作深受眾多士人、書家的喜愛,僅宋代徽宗朝宣和內府的收藏就有800件之多。其中行書作品有“三稿”《祭侄季明文稿》《爭座位稿》《祭伯父文稿》等,楷書作品有《自書告身帖》《顏世家廟碑》《竹山堂連句》等。其中《爭座位稿》碑米芾稱為“顏書第一”,而本文側重分析這篇被米芾稱為“顏書第一”的《爭座位稿》。
二、顏真卿與《爭座位稿》
1.顏真卿的生平及歷史背景
顏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祖籍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故自稱瑯琊人。官至太子太師,人稱顏太師,后晉升為魯郡開國公,故又稱顏魯公。后因“安史之亂”時鎮(zhèn)守平原郡有功,世人尊稱為顏平原。顏真卿為人剛正不阿,一生清正廉潔,不懼權貴,終以死報國,成為后世士人大夫的楷模。顏真卿書法,上承家學,四方學師,交游廣闊,所傳碑刻墨跡多達200余件,現今所能見到的大約有70余件。書法上取秦漢筆意,師法高古,破唐書尊二王之弊病,開啟唐代書法的新紀元。
在顏真卿一生的學書經歷中,最為有名的當為“辭官拜師”。唐朝有一著名書家張旭,人稱“草圣”,其書與李白之詩,裴旻之劍共稱為“唐代三絕”。顏真卿對長史十分向往,意欲拜師求學,于是在天寶元年(742年)辭去醴泉尉,去往洛陽拜師張旭為師,張旭不允。至天寶五年(746年),時年38歲的顏真卿再次辭去長安尉,二次去洛陽拜張旭為師。張旭見其心真意誠,鍥而不舍,于是見顏真卿于裴敬宅中,二人一問一答,堪稱玄妙。后顏真卿書《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一文,記錄下了其與長史的座談問答。
顏真卿為人剛正不阿,做官清正廉潔,作書或如《爭座位稿》跌宕起伏,或如《自書告身帖》磅礴大氣,不論其人其書,皆為我輩之楷模。
2.《爭座位稿》寫作背景
《爭座位稿》又名《與郭仆射論座書》,書于廣德二年(764年)。當時顏真卿晉封為魯郡開國公,時年56歲。11月日,汾陽王郭子儀父子大破固懷恩所引的吐魯番犯軍,立下大功而進京受賞。代宗與朝廷百官在長安城西開門迎接,并于皇城外安福寺中設宴迎接。當時百官座次由尚書右仆射郭英又安排,而郭英又為了討好當紅宦官魚朝恩,將本應坐在前位的六位尚書置于后位,卻把大宦官魚朝恩的座位提到最前。文武百官對此座次都十分不滿,但攝于宦官魚朝恩的威勢,皆都敢怒不敢言。然而顏真卿卻不為此例。會后,顏真卿作書一封與仆射郭英又,文中大罵其不敬禮法,不辨尊卑,亂了朝綱規(guī)矩,是文中寫到“鄉(xiāng)里上齒,宗廟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威,以明長幼。故得彝論敘而天下和平也”。字里行間中流露出一種中正之氣和一種士人怒氣。而這封書信正是《與郭仆射論座書》,后人又稱之為《爭座位稿》。
《爭座位稿》此帖極受宋以后文人、士人重視,米芾贊其曰“有篆籀氣”并稱其為“顏書第一”,曾道;“字字意相聯屬飛動,詭形異狀,得于意外,世之顏行書第一書也?!庇值溃骸按颂陬佔顬榻芩?,想其忠義憤發(fā),頓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書”。東坡評此帖:“比公他書,尤為奇特,信平自然,動有姿態(tài),乃知瓦注賢于黃金,雖公猶未免也。”黃庭堅云:“觀魯公其帖,奇?zhèn)バ惆?,奄有魏晉隋唐以來風流氣骨,回視歐、虞、褚、薛、徐、沈輩,皆為法度所窘,豈如魯公肅然出于繩墨之外,而卒與之合哉!蓋自二王后能臻書法之極者,惟張長史與魯公二人。”
清人王澍曾說:“魯公《爭座位稿》,氣格當與《蘭亭》并峙……《爭座》奇古豪若,學之為難,一旦得手,即隨意所之,無往不是?!苯笋R宗霍在《書林藻鑒》中寫到:“惟唐初胎晉為息,終屬寄人籬下,未能自立,逮顏魯公出,納古法于新意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鑄萬象,隱括眾長,于是卓然成為唐代之書。”朱長文在《續(xù)書斷》里面將此帖列為神品。
三、顏書《爭座位稿》的筆畫、筆勢分析
1.《爭座位稿》的筆畫分析
顏真卿上承家學,師法高古,不取二王筆意,上溯先秦兩漢時期,將秦漢筆意融入筆法之中,是以其書自有一種篆籀之氣。
在《爭座位稿》中,比較有特點的顏字筆法有如下幾點:
(1)顏真卿在處理收筆時,主要有頓筆、與出鋒掃筆倆種,以“不”字為例:有時他書寫時為出鋒收筆,在寫最后一筆時有一個較長的掃筆筆畫,同時也是為了與下一個字做銜接,關于字與字之間的連帶關系會在下面講到。還有一種情況為頓筆收筆,行筆過程中輕落重按,寫出的字形為起筆處較細而收筆處較粗,第一個“不”字收筆在按壓頓筆后輕出一小尖,為引出下一字;第二字與第三字收筆為頓點,其中第一字為平點,第二字為斜點。
(2)在字的最后一筆為豎畫時,多為輕落重按輕收,寫出的豎畫為中間粗兩頭較細,同時帶有向外拱出的弧度,如“可”、“乎”等字。
(3)還有一個富有特征的筆畫就是寶蓋頭了,其中“守”字的寶蓋頭的寫法不同于傳統將橫鉤這一筆畫的橫的部分寫直,或帶有明顯折筆的樣子,同時在寶蓋頭與“寸”字之間留有大量的空隙,這個“守”字就是顏字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一個字。在處理折筆時,顏真卿喜好用轉筆來代替折筆,如“寓書”、“績習”這五個字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來,顏真卿在書寫的過程中運用了大量的轉筆,而很少見折筆。在處理字與字之間的連帶銜接關系,作者歸納了5種,第一種為豎與豎之間的連帶,在上一字的豎筆收筆時自然向下一字的起筆彎曲,下一字的起筆亦然。例如“所”與“以”之間是豎筆與折筆之間的銜接,“以”與“長”之間是折筆與豎筆之間的銜接;“閣”與“下”是橫筆與橫筆之間用折筆來銜接,而“寓”“書”之間是用轉筆來銜接;又如“亂”與“老”之間,在“老”字的第一筆豎筆起筆時有一個微小的轉折,這一種書寫方式在一些類似的結構中經常見到。另外,兩個“其”字中,收尾的“八”字形的兩個點,左點平按而上挑,右點斜按而平挑,形成左點橫式,右點縱式,別出風格。
2.顏字的“弩”形用筆
我認為,在顏真卿的書作中,最能代表其字法特點的筆畫,當屬顏真卿的“弩”形用筆了。這類筆畫表現為一種外拓的、弧形的筆畫。如“謹”、“則”、“射”這三個字。其中,“謹”字的“讠”字旁的豎筆,是一個向左邊弓起的筆畫,“則”字的“刂”旁的豎鉤寫成了向右邊弓起的筆畫,而“射”字的“寸”旁的豎鉤寫成了向右邊弓起的筆畫。
在顏真卿的作品中,這類的筆畫多不勝數,顏真卿用這種圓弧形筆畫,寫出了一種圓潤的感覺。但是這種圓,并不是柔弱的圓,而是如同拉弓如滿月的圓,它是帶有力量感的,它有一種張力在里邊,再配上顏字字形的外拓,給人以一種敦實、厚重、富含力量的感覺。而這正是顏真卿打破二王書風籠罩的關鍵性筆法。
在運筆過程中,顏真卿強化了逆起裹鋒的起筆方式,在行筆中段,顏真卿以沉著、遲澀的運筆,寫出一種厚重感,在收筆時,顏真卿藏鋒輕收,使整個筆畫顯示出一種圓潤、厚重的感覺。
3.顏書的篆籀之氣
在《爭座位稿》中,很多字都帶有篆籀氣息。其中“得”、“則”、“朽”三個字,筆畫圓轉絞動,柔潤中帶有張力,多取篆籀筆意。“開”、“國”、“而”三個字中,將所有的方折筆畫改為圓轉運筆,藏其棱角,有時采用聳肩圓筆,如“開”字,一筆轉下,有如屋漏痕,篆籀之氣躍然而出。其右下角也多用圓轉運筆,如“國”字。
在結體上,顏真卿多采用外拓、圓形的字勢,給人以圓潤、厚重的意趣,而這種字勢,常在《石鼓文》等篆籀作品中可以感受到。
由此可以確定,顏真卿在行書過程中,參考了篆、籀之書的筆畫特征與結體特征,以形成其獨有的“弩”形曲筆與圓潤的字體結構,展現出其字獨有的篆籀之氣。
四、顏書《爭座位稿》的字法、章法研究
1.顏書的結體特征
在一幅書法作品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其字形結構了,而顏真卿的字,之所以人們一看就知道是他的作品,也正是應為其獨特的構字方式。本章就是為讀者詳盡剖析顏真卿那與眾不同的結體。
首先,顏字最重要,也是最為人所熟知的特點,就是其外拓的字形。從“開”、“部”“國”三個字,分別為一個半包圍結構的字,一個左右結構的字,一個全包圍的字,從中可以看出,其筆畫都在努力的向外撐,剪影就彷佛一個個鐘、鼓一般,有一種厚重、敦實在里邊。
從整體字形來看,顏字取圓勢,不顯露棱角鋒芒,如“開”“部”“國”三個字,整個字渾圓一體,體現出圓潤渾厚的獨特審美意趣。
從字內筆畫分布中講,顏字不同于二王字中宮緊收的結體方式,而采用了比較疏朗的筆畫分布。
2.《爭座位稿》的章法布局
《爭座位稿》,是一篇草稿,由于當時顏真卿的心情比較激憤,書寫時并沒有關于所謂的章法、布局之類的思考,但正是由于這種不多加思量的奮筆疾書,反而寫就了這一篇千古絕唱。這正是蘇子瞻所云“書出無意于佳,乃佳爾?!?/p>
正因為顏真卿書寫時的不做修飾,而多信手揮灑,其間思緒澎湃,多有圈改、添加之處;其每行之中多有奇仄變化,字與字間大小錯落,更添生動。
參考文獻:
[1]朱關田,《中國書法全集 顏真卿》,1993年4月。
[2]慶旭,《從臨摹到創(chuàng)作》,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11月。
[3]蘇軾,《評草書》,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