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潮
古詩詞歌曲演唱是聲樂藝術中非常特別的領域,它除了需要演唱基本技藝外,還要具有詮釋古典文學的藝術修養(yǎng),具備儒家“中和”音樂美學思想中的“善美”境界,尤其要有“樂由心生”“隱于內而發(fā)于外”的內韻美、含蓄美?,F(xiàn)行古詩詞歌曲中有不同種類的作品,一是古代留存的詞調歌曲,如《陽關三疊》《揚州慢》等,它們是古代文人音樂的杰出代表;二是古代戲曲選段及曲藝的遺存曲,如《板橋道情》《游園》等;三是依據(jù)古詩詞而新作的藝術歌曲,如《念奴嬌·赤壁懷古》(青主曲)《紅豆詞》(劉雪庵曲)等。因其古典又現(xiàn)代的特殊表現(xiàn)需要,它們在演唱上需要不同的技藝要求。尤其是后者,從近代的趙元任、黃自等作曲家致力于此以來,古詩詞歌曲就備受作曲家重視,如黃自的四大弟子陳田鶴、江定仙、劉雪庵、賀綠汀及譚小麟、鄧爾敬、桑桐等。近年來,古詩詞藝術歌曲有勃發(fā)之勢,如:趙季平出版的《唐詩歌曲八首》《陽關三疊》《黃鶴樓》《怨情》《佳節(jié)思親》《峨眉山月歌》《凝碧池》《清平調三章》《靜夜思》,谷建芬古詩詞歌曲20首,閻勇古詩詞歌曲160首等,它們是繼承發(fā)展民族音樂文化、弘揚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一環(huán)。正是由于上述的音樂技藝與歷史文化的雙重眷顧,演唱此類歌曲就更要突出文化藝術修養(yǎng),在高雅的藝術境界和韻味上進行多重境界營造,方能創(chuàng)造出令人賞心悅目、陶冶情操、內外怡情的唯美藝術情味。尤其是此類作品的“弦樂之音”等方面的深度韻味要求,演唱此類作品中的出眾者并不多,有的歌者對此還有忌憚情緒。近代聲樂家們中有喜好演唱古詩詞歌曲者,如應尚能、周小燕,建國后的姜嘉鏘更是將古詩詞演唱視為其主要藝術領域,他演唱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楓橋夜泊》以及運用此種腔韻所演唱的《下四川》《挑擔茶葉上北京》等,使其成為古詩詞演唱的代表性人物。隨著中國占典文化的受眾越來越多,一些專業(yè)院校中的教師,如王蘇芬、劉明瀾等投入這一領域。劉輝教授也是這一文化氛圍中的重要一員。他精于西方聲樂演唱技術,又深諳民族聲樂演唱之道。加之他廣泛實踐,又有著開闊的視野,使其在這一領域建樹頗豐。新近出版的古詩詞演唱專輯《道情》較全面地展現(xiàn)其演唱技藝,專輯中輯錄了該領域多種體裁的代表作,加上其中暗含的師道垂范意味。使專輯成為該領域難得一見的學術景觀。
一、《道惰》的學術視野
專輯《道情》收錄有18首不同風格的古詩詞歌曲,較為全面地展現(xiàn)了該領域的創(chuàng)演現(xiàn)狀。有古曲遺存類的,如:[唐]王維的《陽關三疊》(夏一峰傳譜、楊蔭瀏記譜)、[宋]辛棄疾的《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據(jù)《碎金詞譜》)、[宋]岳飛的《滿江紅》(楊蔭瀏配歌)、[宋]蔣捷的《一剪梅·舟過吳江》(據(jù)[清]傅雪漪《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宋]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據(jù)[清]傅雪漪《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等;有古代民間遺曲類的,如:漢族民歌《蘇武牧羊》、[清]鄭板橋的《板橋道情》(揚州清曲)等;有近代以來新創(chuàng)作類的,如:[宋]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青主曲)、[清]曹雪芹的《紅豆詞》(劉雪庵曲)及《木石前盟》(永葆、李微曲)、《詩經(jīng)·國風·周南》中的《關雎》(張乃誠曲)、[唐]白居易的《長相思·別情》(高虹曲)、[唐]杜牧《清明》、[唐]《靜夜思》、[唐]陳子昂的《春夜別友人》、[唐]李白的《憶秦娥》及《丁督護歌》、[唐]李白的《菩薩蠻》(呂常偉曲)等。從選曲來看,《道情》涉及到目前古詩詞歌曲的三種主要領域,尤其是第一、第三類的歌曲選擇,恰是當前院校教學中最常見的體裁,也是古詩詞歌曲中成就最多者,可見歌者對該領域的熟悉程度之高,是沈陽音樂學院專注民族聲樂學術傳統(tǒng)的體現(xiàn)窗口之一。
《道情》中選取的作品均有著可聽性強的曲調和深遠的意境,普世性較高。而曲調多是那些起伏程度較大的作品,非常適宜于學院中聲樂學習與訓練之需,當然,也有著較高的藝術感染力。但對上個世紀既有的無調性古詩詞歌曲并未涉獵,如桑桐的《林花謝了春紅》、羅忠镕的《涉江采芙蓉》、楊立青《唐詩四首》、葉小剛《七闕西湖》等,可能與這些作品在教學中選用較少不無關系??芍溥x曲是與其教學實踐密切相關的,能以其身體力行的藝術實踐而給予學生以參考和引導。沈陽音樂學院在民族聲樂曲庫的建設有其積淀與學術傳統(tǒng),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始終致力于民族聲樂教學曲庫的建設,至今已出版十余本曲集,劉輝無疑是其中的中堅力量,從專輯《道情》的選曲就可見一斑。
就學術性來看,專輯對前兩類作品(古代遺存者)均進行了學術考證,再進而對其進行了現(xiàn)代音樂技術的編配,從而賦予古曲以更多的意境,或婉轉波折,或古樸典雅。鑒于《陽關三疊》有多種版本,就夏一峰遺曲者也有多種版本,專輯經(jīng)考證后而選取了在民族音樂領域造詣精深的大師楊蔭瀏先生的版本。這一版本的曲調簡明、輪廓清晰而又聲韻古樸、悠然,較好地展現(xiàn)了王維詩意的內在韻味,其旋律線條無過多的修飾,較好地展現(xiàn)了古琴曲調的吟揉、鏗鏘之美(見譜例1)。劉輝的演出非常注意內涵于音樂中“韻”,尤其是“韻腳”,其特殊的拖腔,展現(xiàn)了古詩詞吟誦的特點,再加上其行腔中注意“線條”的細微婉轉變衍,從而使其“韻”充滿作品的橫向思維之中。這種處理是與前輩歌者的不同之處。
靈活運用也是劉輝歌唱學術視野的又一體現(xiàn),如揚州清曲《板橋道情》,它原為E調,劉輝依據(jù)自己的聲調特點而移高到F調,這使得作品在婀娜多姿的秀雅氣質之中又增加了爽朗豪邁之氣,這更利于男高音聲音張力的發(fā)揮(見譜例2),使歌曲的風格更為俊雅、靈秀,將一代才子鄭板橋所作之詞的意境進行了較好的現(xiàn)代化演繹。
發(fā)古樸之幽靜,展新穎之率性,探詩詞之樂意,展俊朗之氣質,這些風格使得專輯《道情》在古詩詞的“情”字上更為突出,為詮釋中獨特個性的展現(xiàn)提供了學術基礎。較之于前輩歌者,劉輝的選曲多樣,這為其演唱更具大眾普適的親和力提供了基礎。在學術整體思維上注重線條外在的構建與演繹,而非隱于內在的諱莫如深,這些視野是易于為人接受與理解的學術方向之一!
二、《道情》的技術演繹
古詩詞演唱既要注重美好聲音控制的各種技術支持,更要注意腔韻修為的氣質潛流。以劉輝的演唱技術來看,他將不同風格的作品進行了基于自己技術特點的處理,而其中“靜中含動”的漸變式變化處理手法,更是展現(xiàn)出他在歌唱腔體調配上的多樣手法及嫻熟技藝。18首作品的處理在基調上的風格統(tǒng)一把握和在細節(jié)處理上的迥異技術運用,具有由內而外的韻味美,尤其注意運用吟唱、京昆等古典戲曲演唱的技術,詮釋不同風格作品上的傳統(tǒng)文化特點,都說明其專輯的演繹所含有的學術高度,這是其長期而充分的學術積淀所得。
(一)基于美聲基礎技術的綜合運用
美聲技術注重聲音上中下聲區(qū)的貫通、統(tǒng)一,注重聲音線條的流暢自然,講究深的氣息支撐、高的聲音位置“鉤掛”。從劉輝對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中段高音區(qū)的演唱來看,他在做到聲音上行而氣息下沉的對抗平衡技術控制的基礎上,又能在不同音高處進行聲音層層推進的技術轉換處理,如:“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一句,在“灰”字處的開始就為最高音的出現(xiàn)做準備,為此而逐漸減少胸聲的濃度,轉化聲音共鳴腔體的開合,配比胸腔、口腔、頭腔共鳴的不同份額,因而在“滅”字處才蘊藉了堅實有力且有穿透力的高音效果,并且達到了作品演唱所需要的強烈聲響的藝術效果。這些聲音轉換的微妙處理技術說明其藝術歌唱的基礎技術扎實并運用得當,美聲技藝的借鑒恰到好處。這是劉輝教授長期技藝錘煉之功,無怪乎其師金鐵霖教授贊嘆“功力全面”!
譜例3:《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中間段落技術的層級式處理
(二)基于民聲腔調韻味的個性處理
民族聲樂技術講究透亮音質、靠前的聲音質感,尤其注重圓潤聲腔下的咬字吐字的清晰度。由于現(xiàn)在的民族唱法多是按照西方美聲技術的訓練而展開的(田青語),即美聲中國化的運用,這是劉輝這樣的民聲歌唱家在基本功和美聲歌者無甚差別。但在具體運用上,他卻有著民族色彩,這是其個性選擇所彰顯出的技藝特點。
加強聲線的柔滑度是劉輝處理聲音民族化的手法之一,如他在《紅豆詞》(劉雪庵曲)的演唱上,在“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等處,弱化聲音的觸發(fā)點的顆粒性(即弱化音頭)而強化聲線連貫的柔滑感(即音與音間滑動連接),而在落音“豆”“樓”等處的拖腔中,他又加強聲線的蕩漾式的波動感,使聲音線條不再是直線或自然波動,從而在綿延中具有了古典吟唱的形態(tài),其聲腔在潤飾后有了更多的中國古典風格的詩情畫意。而在“睡不穩(wěn),紗窗風雨黃昏”“忘不了,新愁與舊”等處,他為了尋求變化而加強聲音的頓挫感,注意了休止符的妙用,這種不斷潤腔的細微處理在其后的句子中層層遞進,為“啊”字的舒展樂句情緒展開積累了聲音動勢(見譜例4)。劉輝運用旋律的空間而巧妙融入戲曲吟腔,從而增加聲線的波折或連貫,是其從古典吟唱的韻味營造中借鑒了手法,從而呈現(xiàn)出個性化的演繹效果。
(三)融會貫通中外技法
正如其師金鐵霖教授所言,劉輝具有全面、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融貫中西,而廣泛涉獵也使他在風格迥異、形式多樣的聲樂作品演唱駕馭上具有更高的感悟,在美學思想、聲音理念、歌唱技術、潤腔處理上具有二度創(chuàng)作的才華,使其在融會貫通中外技法上具有突出的優(yōu)勢。他在老一輩歌唱家的基礎上,融入近年來的古詩詞演唱、創(chuàng)作、研究的新成果,反復地練習、揣摩、研究中解決古詩詞演唱的一個個技藝難題,從而成為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新型古詩詞演唱人才。
如《滿江紅》一曲的演唱,劉輝在不同段落,根據(jù)情緒表達的需要而采用不同的聲音,有時采用整體共鳴來表現(xiàn)慷慨激越的聲響及其相應的音樂情緒,如“怒發(fā)沖冠…‘憑欄處”“抬望眼”“仰天長嘯”等樂句中,京劇黑頭花臉的運腔結合了美聲混聲共鳴而獲得了較好的藝術效果;而中段的“空悲切”等處,又采用了吟唱味較濃的聲腔游動,并結合宣敘調的詠敘手法,來表現(xiàn)岳飛內心的情感變化;在尾聲處的高潮音樂營造上,他運用了較濃的美聲頭聲的技術,再結合京劇小生的清秀、率真聲韻,從而獲得了既有戲劇性的舒展、悲壯,又有現(xiàn)代感的飄逸、灑脫的聲腔藝術效果,這是他綜合運用中外聲樂技術之道,從而展現(xiàn)像《滿江紅》之類的慷慨悲壯古詩詞歌曲在內外兼具藝術美韻上的技藝演繹特點。
結語
從先秦時期的《詩經(jīng)》到清代的《紅豆詞》,文化跨度數(shù)千年,體裁演變數(shù)十種,這是古詩詞歌曲的獨特藝術美韻,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所在。在聲樂演唱技藝上,劉輝教授視野開闊,特點鮮明,技術嫻熟,他以深切的人生感悟,多樣的藝術手法,對這些多體裁、多題材的作品進行了嫻熟詮釋。其成就來自于勤奮扎實的錘煉之功,來自于深入多樣的揣摩之功,來自于長期繁多的藝術實踐,來自于包容并舉的學術態(tài)度。因此,令筆者贊嘆:專輯整體呈現(xiàn)不易,技藝探索難得!
此外,專輯在裝幀上,引用了韋爾申、胡崇煒、趙寶平、俞子正、王瑞江及他自己的書法來展現(xiàn)歌詞之美的形式,在美飾專輯古樸典雅藝術效果的同時,也說明劉輝先生涵容多種藝術的視野及氣度。當然,他若能在先鋒音樂書法寫就的古詩詞歌曲、簡單民歌風曲調譜就的古詩詞歌曲、西方調式風格配曲的古詩詞歌曲等領域再做甄選,在聲腔柔婉、婀娜一類的技法上再做融會運用,在拖腔、行腔中再做多變的技法處理,其專輯及其演繹藝術將更加完美,為古詩詞歌曲演唱更為全面、到位的演繹提供垂范,這或許是作為藝術家社會責任感強烈的劉輝院長更高藝術追求的別樣境界!誠然,專輯對既往經(jīng)典作品的選擇不夠全面,在腔韻選擇上的變化較少,對演唱技藝上的色彩變換較少,在歌唱聲音的張力呈現(xiàn)上幅度較小等不足說明歌唱家還有探索的藝術空間可展。
古典藝術美韻躍然其間,濃厚的情感意味深長,爽朗率真的聲腔多元融會,學界垂范的引領多姿多彩。我們期待著成就輝煌、激情旺盛的劉輝先生再出新成果,再創(chuàng)新樂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