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晨曄,唐志鵬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脾胃病科,上海中醫(yī)藥大學脾胃病研究所 上海 200030
·綜述·
現(xiàn)代化舌診在臨床研究中的應用
方晨曄,唐志鵬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脾胃病科,上海中醫(yī)藥大學脾胃病研究所 上海 200030
傳統(tǒng)舌診是中醫(yī)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之一。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為舌診現(xiàn)代化開辟了新途徑?,F(xiàn)代化舌診應用于臨床研究的目的是為診斷、中醫(yī)辨證分型、評價病情、評估療效等提供客觀依據。本文就近年來現(xiàn)代化舌診在臨床研究中的應用現(xiàn)狀進行分析,總結舌色、舌質地、舌形、舌齒痕、舌下絡脈、舌微循環(huán)、舌光譜技術在臨床研究中的應用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為進一步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現(xiàn)代化舌診;臨床研究;綜述
傳統(tǒng)舌診是中醫(yī)四診“望診”中的主要內容,是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舌象不僅能反映人體內部氣血的盛衰、病邪性質、病位深淺,還能反映治療后病情進退及預后等。傳統(tǒng)舌診主要由醫(yī)師用肉眼觀察舌體的顏色、形態(tài),舌苔的色質及舌下脈絡等特征,故舌診信息的獲得易受外界環(huán)境、醫(yī)生臨床經驗等主客觀因素影響,有一定的局限性。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為舌診現(xiàn)代化開辟了新途徑。舌診現(xiàn)代化研究工作主要分為計算機舌診分析方法的研究和現(xiàn)代化舌診在臨床研究中的應用。茲就相關研究綜述如下。
舌診分析方法研究是在現(xiàn)代攝影、計算機圖像處理、微循環(huán)探測、光譜等技術上發(fā)展起來的,主要包括標準化舌像采集[1-2]、色彩校正[3]、舌圖分割提?。?-5]、區(qū)域劃分(苔質分離)[6-7]、舌色[8-9]、舌形[10-11]、齒痕[12]、舌質地[13-14]、舌下絡脈[15-16]等。這些研究作為現(xiàn)代化舌診應用的基礎,在將舌診帶向數據化、客觀化的進程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
2.1 舌色分析
顏色是舌診中肉眼觀察到的最直觀的特征之一,包括舌體和舌苔顏色。但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舌體顏色如紅、淡紅、紫黯,舌苔顏色如白、黃等并無既定的評價標準。而用計算機技術將舌色數字化,則能彌補上述缺陷?,F(xiàn)有研究主要采用RGB色彩模式,分別代表紅、綠、藍3個通道的顏色,是目前運用最廣的顏色系統(tǒng)之一。如王氏等[17]通過觀察36例冠心病患者中醫(yī)治療前后舌色參數的變化特征,發(fā)現(xiàn)治療前患者的R、G、B、H、S、V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R、G、B、H、V值呈下降趨勢。說明中醫(yī)治療后,患者舌色由深轉淺,由黯轉明,治療效果正在顯現(xiàn),這為建立具有中醫(yī)特色的療效評價體系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其中HSV模型即按色彩、深淺、明暗描述的色彩模型,相對于RGB而言更直觀。
賀氏等[18]通過測定75例消化性潰瘍病患者的舌色、苔色在RGB、HSL和Lab 3種不同色彩模式下的參數,分析其與潰瘍胃鏡分期的關系。發(fā)現(xiàn)消化性潰瘍病活動期舌色的R/(R+G+B)、S、a值高于非活動期(P<0.05),L值小于非活動期(P<0.05),非活動期苔色的 R+G+B值大于活動期(P<0.05)。提示活動期較非活動期舌色紅,而非活動期的苔色更接近白色。該結果初步反映了活動期和非活動期舌象色度的規(guī)律,并從量化的角度將舌像與胃鏡像結合起來分析,為間接判斷潰瘍的活動性提供了客觀依據。另外,該研究還將RGB比例化,減少了R、G、B各值之間相互影響。其中HSL色彩空間類似于HSV,Lab是基于人對顏色的感覺,其數值能描述正常視力的人能看到的所有顏色的色彩模型,較之RGB模型色域更廣,還能彌補后者色彩分布不均的缺陷,所以作為舌色分析也更為精確。
目前舌色現(xiàn)代化研究基于舌體分析偏多,舌苔分析相對較少,可能是因采集舌像時舌中根部的舌苔在光源下暴露局限,易受到陰影影響,給后期校正、取色等帶來困難。上述研究中,研究者雖使用了不同色彩模型進行分析,卻未比較彼此間差異和優(yōu)劣。因此建議未來研究中,應確定一種最適合分析舌色的色彩空間模型,為建立舌像數據庫奠定基礎。
2.2 舌質分析
舌質地包括舌體的老嫩、點刺、瘀點、裂紋及舌苔的厚薄、潤燥程度等,其相對于舌色而言,僅用肉眼觀察則分析難度更大,且無既定的評判標準。
張氏等[19]通過采集健康者、亞健康者及疾病患者的舌像,分析其CON、ASM、ENT和MEAN值。在CON、ASM、ENT和MEAN共4個參數中,CON、ENT、MEAN值越小,ASM則越大,舌像的紋理越細膩其舌苔越膩。結果疾病組與健康組、亞健康組比較,ASM值顯著減?。≒<0.05),ENT值顯著增大(P<0.05)。說明疾病組舌苔偏于膩。
許氏等[20]對 166例慢性胃炎患者舌質老嫩進行了觀察,主要選取對比度(CON)值為參數,其界定判別標準為:CON≤220為舌質嫩,220<CON<350為舌質適中,CON≥350為舌質老。結果識別總體符合率分別為舌象老嫩 74.10%。說明計算機程序對舌體紋理具有較好的識別效果。且以上參數不僅可用于評價舌體老嫩,也可用于評價舌苔厚膩,可在臨床研究中廣泛應用。
張氏等[21]用腸益方加減治療濕熱蘊結型大腸癌患者,發(fā)現(xiàn)治療組治療后舌苔厚薄指數較前降低(P<0.05)。舌苔厚膩是濕熱蘊結證舌象的重要特征,作為一項評估指標,對評價中醫(yī)治療濕熱蘊結型疾病的療效具有重要的意義。
2.3 舌形、齒痕分析
舌形用于臨床分析相對較少,因舌體胖瘦受遺傳影響大,且舌體大小僅相對而言,與被觀察者的身高體型密切相關。而齒痕觀察則相對直觀,甚至可排除主觀、光線等因素影響進行檢測,故臨床研究較多。
程氏等[22]用腸益方治療濕熱蘊結型大腸癌術后患者,將治療組分為濕熱夾瘀組和濕熱夾虛組。發(fā)現(xiàn)濕熱夾瘀組胖瘦指數較治療前升高(P<0.05)。該研究對治療前后的舌形參數進行比較分析,既說明舌形分析可用于評估中醫(yī)療效,也論證了中醫(yī)舌診的科學性。
李氏[23]對 800例大內科患者的齒痕舌照片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病理性齒痕舌常伴胖大舌、薄白苔,且齒痕程度與舌苔厚度幾乎成正比。病理性齒痕舌患者常見證候為:肝膽濕熱>脾腎陽虛>肺脾氣虛>肝腎陰虛>肝脾血瘀>腎虛水泛>脾虛濕盛>脾胃虛寒>肝氣郁結>痰濕阻肺。該研究不僅分析了齒痕與其他舌特征的關系,而且分析了常見證型,為進一步將齒痕舌應用于臨床奠定了基礎。但尚處于定性層面,缺乏一定客觀性。
2.4 舌下絡脈分析
舌下絡脈是指舌下縱行的兩條主靜脈及其分支和周圍的毛細血管。正常表現(xiàn)為:兩條主靜脈隱現(xiàn)于舌下,直徑均不超過2.7 mm,長度不超過舌尖與舌下肉阜連線的 3/5,基本不見分支和周圍毛細血管,色澤紫紅有生機。在臨床上,其顏色和形態(tài)的改變主要與血瘀證相關,常用于評估心腦血管病、腫瘤等病機與瘀滯相關的疾病。
高氏等[24]對肝癌患者舌下絡脈特點的聚類研究發(fā)現(xiàn),其舌下絡脈的特點分類指標主要為主干的寬度、長度和顏色,其中顏色改變較長度、寬度先出現(xiàn)顯著病理改變。整個肝癌過程中舌下絡脈周邊均伴有細絡瘀血現(xiàn)象。表明舌下絡脈在肝癌診斷中的重要地位,可能對肝癌臨床診斷和疾病普查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高氏等[25]通過多普勒彩超對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的舌深動靜脈及肝門脈系統(tǒng)血流動力學指標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異常舌下絡脈寬度和分級主要與舌深動脈的阻力指數及搏動指數變化相關,同時與門靜脈、脾靜脈內徑異常有關。該研究從舌體局部血管和門脈系統(tǒng)血管形態(tài)學和血流動力學的角度探討原發(fā)性肝癌異常的舌下絡脈的形成機理,為絡脈診斷疾病提供了相應的科學依據。
2.5 舌微循環(huán)分析
舌體毛細血管分布廣泛,舌體的顏色可間接反映舌微循環(huán)狀況。通過評價局部的微循環(huán)狀態(tài),可間接反映整體循環(huán)狀態(tài)。隨著科學的發(fā)展,用不同技術檢測舌微循環(huán)狀態(tài),用于分析其與疾病之間的相關性研究也日益增多。
林氏等[26]將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及健康者舌微循環(huán)進行了對照觀察,發(fā)現(xiàn)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組的畸形毛細血管襻增加,襻頂擴張瘀血,滲出明顯,血色黯紅,血液流態(tài)異常,該組各指標出現(xiàn)比率都明顯高于其他3組。這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的臨床檢出提供了一種輔助手段。若進一步大樣本研究,或許未來可取代內鏡等侵入性診斷手段。
江氏[27]對冠心病的患者進行舌微循環(huán)觀察,發(fā)現(xiàn)有血流速度減慢、滲出增多、微血管瘤增多、缺血區(qū)增多、出血區(qū)增多和紅細胞聚集增多的現(xiàn)象,且隨著冠脈狹窄支數增多,微循環(huán)病理改變有加重趨勢,心肌梗死組微循環(huán)異常改變尤為顯著。因此,舌微循環(huán)變化對監(jiān)測冠心病患者病情、預防心肌梗死具有重要的價值。
2.6 舌光譜分析
光譜法利用多波長光譜數據對物質進行分析,能更全面、客觀反映組織細胞的生理病理變化,以探尋不同個體之間的細微差別。根據物體反射率原理,物體對某波長光的反射率應是物體自身的物理特性,而不隨光源光譜成分而變化。將光譜技術應用于舌診中,既消除了主客觀因素影響,又能更全面反映舌體信息,無疑為舌診現(xiàn)代化開辟了新思路。
林氏等[28]通過采集表寒里熱患者、健康人和風寒患者的舌反射光譜信息,發(fā)現(xiàn)光譜法可將健康人和表寒里熱患者區(qū)分開,準確率達85.6%。這為中醫(yī)證型診斷提供了一種全新方法。
嚴氏等[29]對健康人和脂肪肝患者的舌尖光譜進行歸一化反射率處理,并對未知健康人和脂肪肝患者的樣本進行分類預測,其正確率達89.7%;用同樣方法對未知健康人和高黏血癥患者的樣本進行分類,正確率達 100%。表明舌光譜分析能為疾病的輔助診斷提供依據。
近年在中醫(yī)舌診現(xiàn)代化應用于臨床的研究中,評價舌色的研究較多,并逐漸趨于成熟;舌紋理研究以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四診基礎教研室使用紋理指數CON、ASM、ENT和MEAN值評價系統(tǒng)較為成熟;舌形、齒痕、舌下絡脈的現(xiàn)代化研究目前仍以計算機分析方法的開發(fā)為主,較少用于臨床;舌微循環(huán)、舌光譜等作為現(xiàn)代化研究技術,與傳統(tǒng)中醫(yī)舌診的相關性不大,但也可為臨床診斷提供輔助依據。
雖然現(xiàn)代化舌診用于臨床研究已獲得可觀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①舌象經常處于動態(tài)變化過程,受氣候、時間、環(huán)境、飲食、用藥等諸多因素影響,而現(xiàn)有研究缺乏舌象的動態(tài)跟蹤;②臨床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疾病及證候的診斷方面,少有涉及療效評價,且研究樣本較小,數據處理無標準,給建立疾病相關的舌像數據庫帶來困難。因此,現(xiàn)有研究成果缺乏實用性,不利于臨床推廣。
筆者建議,今后首先應重視舌診文獻研究,從中尋找有價值的內容,只有做到繼承和創(chuàng)新并重,才能從根本上提高中醫(yī)的舌診水平。其次,現(xiàn)代化研究要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結合大樣本、多變量進行綜合性分析,建立大樣本病證結合的舌像數據庫,將舌象現(xiàn)代化信息與中醫(yī)證候相聯(lián)系,探究舌像數據與疾病診斷、辨證分型和治療之間的特定關系,以此作為中醫(yī)臨床辨證和療效評價的依據。這樣才可使現(xiàn)代科學技術更好地服務于中醫(yī),同時也讓傳統(tǒng)中醫(yī)向現(xiàn)代科學技術靠攏,實現(xiàn)舌診現(xiàn)代化。
[1] 曾常春,楊利,許穎,等.不同標準照明體光源對正常舌尖舌色度學參數的影響[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35(1):33-35.
[2] 吳祖春,蔡洪明.舌診客觀化研究中舌象圖片采集鏡頭的選擇與使用技巧[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12,26(1):108-110.
[3] 屠立平,許家佗,張志楓,等.一種自然光圖像顏色校正方法在舌色圖像校正中的應用[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27(1):15-18.
[4] 張志順,劉勇.基于動態(tài)閾值和修正模型的舌體提取算法[J].計算機與現(xiàn)代化,2014(11):49-52.
[5] 劉宇博,楊姝.彩色舌體圖像分割新算法[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9(4):514-517.
[6] 李勝旭.基于顏色相似系數的舌象圖像舌質舌苔分離[J].宜春學院學報,2010,32(4):43-44,79.
[7] 郭宙,楊學智,司銀楚,等.一種基于K-均值聚類的CIELAB和HSI色彩空間舌質舌苔分割算法[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0,25(5):663-665.
[8] 梁嶸,羅大中,王召平,等.舌側緣背側與腹側的舌色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34(7):453-459.
[9] 姚敘瑩,梁嶸,陳東寧,等.舌尖紅色度值測量與分析[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5,22(4):18-21.
[10] 張康,金石,杜建強,等.基于圖像的舌體胖瘦分析[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4,25(5):1263-1266.
[11] 張康,張鶴林,金石,等.基于神經網絡的舌體胖瘦分析[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4,29(10):3111-3114.
[12] 鐘少丹,韋玉科,謝錚桂.基于凸包的齒痕點快速定位的方法研究[J].微計算機信息,2009,25(9):312-314.
[13] 屠立平,許家佗,張志楓,等.膩苔圖像的識別方法研究[C]//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全國第十二次中醫(yī)診斷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2011:75-79.
[14] 楊朝輝,張大鵬,李乃民.裂紋舌圖像的核假彩色變換及其紋線提取[J].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2010,22(5):771-776.
[15] TAKEICHI M,SATO T. Computerized color analysis of “Xue Yu”(blood stasis)in the sublingual vein using a new technology[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1997,25(2):213-219.
[16] CHIU CHUANG-CHIEN, LAN CHEN-YEN, CHANG YUNG-HSIEN. Objective assessment of blood stasis using computerized inspection of sublingual veins[J]. 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2002,67(1):1-12.
[17] 王祉,董夢青,王憶勤,等.基于舌、面、脈診圖像參數的冠心病中醫(yī)療效評價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5,30(3):693-695.
[18] 賀毅,胡質毅.消化性潰瘍患者胃鏡分期與舌象量化色度的相關性[J].廣東醫(yī)學,2010,31(11):1482-1484.
[19] 張敏,于波,張利,等.不同健康狀態(tài)舌像顏色與紋理的特征分析[C]//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全國第十二次中醫(yī)診斷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2011:22-25.
[20] 許家佗,包怡敏,張志楓,等.166例慢性胃炎患者舌象特征的計算機識別研究[J].中醫(yī)雜志,2003,44(12):934-936.
[21] 張卓,朱惠蓉,燕海霞,等.腸益方加減治療大腸癌患者舌脈象特征參數相關分析[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3,24(7):1672-1674.
[22] 程悅蕾,朱惠蓉,張怡,等.濕熱蘊結型大腸癌術后患者舌象參數與 T細胞亞群的相關性分析[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5,26(1):248-250.
[23] 李敏.病理性齒痕舌的特點及其與證候相關性臨床研究[D].長沙: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06.
[24] 高靜東,岳小強,劉慶,等.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舌下絡脈特征的聚類研究[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31(5):567-568.
[25] 高靜東,岳小強,劉慶,等.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異常舌下絡脈形成機理研究[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32(5):611-613.
[26] 林秀萍,王惠娟,姚保泰.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舌診檢測指標研究[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6,16(2):73-75.
[27] 江時森.冠狀動脈狹窄患者舌尖和唇微循環(huán)定量研究[J].微循環(huán)技術雜志,1996,4(2):68-69.
[28] 林凌,張晶,趙靜,等.基于光譜法的中醫(yī)證型快速診斷[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1,31(3):677-680.
[29] 嚴文娟,張晶,趙靜,等.基于光譜法在中醫(yī)舌診疾病診斷中的應用研究[C]//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第四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診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2010:6-8.
Application of Modernized Tongue Diagnosis in Clinical Research
FANG Chen-ye, TANG Zhi-pe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Long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stitute of Digestive Diseas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030,China)
Traditional tongue diagnosis is a vital basi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CM.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has opened up a new path to the tongue diagnosis modernization. The purpose of applying modernized tongue diagnosis into clinical research is for providing objective basis for diagnosis,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evaluation of illness condition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ized tongue diagnosis in clinical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applying tongue color, texture, shape, indentation, sublingual veins, microcirculation, and spectrum analytical techniques into the clinical research, with a purpos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modernized tongue diagnosis.
modernized tongue diagnosis; clinical research; review
R2-05
A
1005-5304(2016)06-0119-04
2015-09-06;編輯:梅智勝)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81573892);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資助項目(12401902100)
唐志鵬,E-mai l:zhipengtang@sohu.com
10.3969/j.issn.1005-5304.2016.0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