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春波
(北京市順義中醫(yī)醫(yī)院,北京 101300)
?
自擬消眩方合針刺輔助西藥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觀察
郝春波
(北京市順義中醫(yī)醫(yī)院,北京 101300)
[摘要]目的探討自擬消眩方合針刺輔助西藥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將頸性眩暈患者160例采用隨機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中醫(yī)組,每組80例。對照組單純給予鹽酸氟桂利嗪治療,中醫(yī)組則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自擬消眩方合針刺輔助治療。觀察2組臨床療效,比較2組治療前后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表評分、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液流變學指標。結果中醫(yī)組臨床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中醫(yī)組治療后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表評分均顯著高于治療前及對照組(P均<0.05);中醫(yī)組治療后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均顯著快于治療前及對照組(P均<0.05);中醫(yī)組治療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及對照組(P均<0.05);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自擬消眩方合針刺輔助西藥治療頸性眩暈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體征,改善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和血液流變學指標,且不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
[關鍵詞]中醫(yī);自擬消眩方;針刺;頸性眩暈
頸性眩暈是一類因頸部軟組織損傷引起頸椎椎動脈供血不足及短暫性腦組織缺氧缺血所致的常見腦血管疾病,患者以頭頸部轉動時眩暈癥狀加重為主要臨床特點,常伴有耳鳴、惡心嘔吐及頸項不適等[1-2],好發(fā)于中老年人和長期低頭伏案者。而隨著社會工作生活節(jié)奏加快和工作方式改變,我國頸性眩暈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高及年輕化趨勢[3]。目前單純西醫(yī)藥物治療頸性眩暈效果欠佳,僅能部分緩解癥狀體征,且易反復發(fā)作,無法滿足臨床需要。本研究以我院近年來收治的頸性眩暈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給予鹽酸氟桂利嗪單用和在此基礎上加用自擬消眩方合針刺輔助治療,比較2組臨床療效及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表評分、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旨在探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頸性眩暈患者160例,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制定《眩暈診治專家共識》(2010年)西醫(yī)診斷標準[4]以及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994年)痰濁中阻證中醫(yī)辨證分型標準[5]。TCD 顯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眩暈癥狀程度隨體位變化而改變;X射線攝片可見頸椎椎體或鉤椎關節(jié)骨質(zhì)增生;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腦出血、腦腫瘤及癲癇等其他疾病所致者;有頸椎外傷史者;中耳或內(nèi)耳感染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嚴重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藥物過敏者;妊娠哺乳期女性;臨床資料不全者。采用隨機抽簽法將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80例,男23例,女57例;年齡40~71(58.39±6.10)歲,病程1~7 (2.59±0.86)年。中醫(yī)組80例,男23例,女57例;年齡40~71(58.39±6.10)歲;病程1~7(2.59±0.86)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本研究方案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單用鹽酸氟桂利嗪治療,10 mg/次,1次/d。中醫(yī)組患者則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自擬消眩方合針刺輔助治療。自擬消眩方組成:黨參15 g,茯苓15 g,半夏9 g,天麻 15 g,白術10 g,陳皮10 g,川芎10 g,厚樸10 g,荊芥6 g,防風6 g,炙甘草6 g,1劑/d,加水500 mL煎至100 mL,早晚分2次頓服。針刺取穴四神聰、百會、雙側風池及天柱穴,俯臥位單手快速進針,行提、插、捻、轉等手法,以有酸麻脹感為宜;待諸穴得氣充分后連接電針治療儀于天柱穴,模式選擇連續(xù)波,頻率設定為2 Hz,每次留針30 min,1次/d。2組均以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3觀察指標①治療前后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表評分。參照 《改良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表評分標準》[6]進行病情改善情況評價,包括眩暈16分,頸肩痛4分,頭痛2分,日常生活工作4分,心理及社會適應4分,分值越低提示病情嚴重。②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采用以色列RIMED公司生產(chǎn)Digi-Lite經(jīng)顱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檢測左側椎動脈、右側椎動脈及基底動脈血流速度。③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采用重慶天海MVIS-2035全自動血液流變分析儀檢測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及紅細胞壓積。④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療效判定標準[7]顯效:TCD檢查基本正常,眩暈程度及發(fā)作頻率減少>60%;有效:TCD檢查有所改善,眩暈程度及發(fā)作頻率減少≤60%;無效:眩暈癥狀體征和TCD檢查均未見改善或加重。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計為總有效。
2結果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中醫(yī)組經(jīng)治療總有效率為91%,對照組為80%,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治療前后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表評分比較2組治療后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表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均<0.05),且中醫(yī)組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2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比較中醫(yī)組治療后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均明顯快于治療前及對照組(P均<0.05),對照組治療后無明顯變化。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比較±s,cm/s)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42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中醫(yī)組治療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及對照組(P均<0.05),對照組治療后無明顯變化。見表4。
2.5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4 2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5 2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例(%)
3討論
目前有關頸性眩暈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大部分學者認為多種原因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在其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如椎動脈受頸椎退行性改變壓迫、椎動脈粥樣硬化痙攣等[8]。頸性眩暈患者因長期低頭工作或上網(wǎng)導致頸椎長期處于平衡失調(diào)狀態(tài),頸部肌肉異常痙攣,頸椎退行性病變及關節(jié)卡壓椎動脈,這些均對椎動脈顱外段血流灌注產(chǎn)生不利影響,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發(fā)病[9]。以往西醫(yī)治療多以抗眩暈、改善局部血流灌注等對癥干預為主,但僅能短期緩解眩暈癥狀,遠期復發(fā)率極高。
中醫(yī)學認為頸性眩暈屬于“眩暈”范疇,病機為本虛標實之證,即以虛為主,夾風、火、痰、瘀等實證,標實皆出于本虛[10];而臨床治療中則多見虛多實少、虛實錯雜之象。古代醫(yī)者認為本虛諸證皆源于脾虛;而隨著現(xiàn)代社會工作生活節(jié)奏加快和壓力增大,脾胃虧損、痰濕瘀滯等癥皆多見[11]。自擬消眩方中黨參益氣健脾,茯苓燥濕和胃,半夏燥濕化痰,天麻熄風平肝,白術益氣燥濕,陳皮理氣健脾,川芎活血散瘀,厚樸化痰燥濕,荊芥祛風利濕,防風勝濕止痙,而炙甘草則調(diào)和諸藥以奏熄風化痰、燥濕健脾之功效[12]。脾胃升降有序則痰化風熄,五臟安和則元神清明,故眩暈自止,病患立消?,F(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天麻、川芎及防風均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微血栓形成,提高腦動脈血流灌注量;黨參提取物中多糖及黃酮類物質(zhì)能夠顯著降低血液黏稠度,加快動脈血流速度[13]。
四神聰穴屬經(jīng)外奇穴,位于巔頂百會穴前、后、左、右各1寸處,其中前后神聰居于督脈之上,督脈又被稱為“陽脈之?!保凰纳衤斞烧{(diào)身之陽氣,促陰陽平衡,而據(jù)腧穴治療特點可知針刺該穴可治頭疾,如眩暈、失眠及頭痛等,具寧心醒腦、安神明目及聰耳開竅之功效;《太平圣惠方》曰“神聰四穴,理頭風目眩,針入三分”。而百會穴則為督脈、足太陽等諸經(jīng)交會之穴,具平肝息風、醒腦開竅之功效;《針灸甲乙經(jīng)》曰“頂上痛,風頭痛,百會主之”[3],其穴針刺亦被廣泛用于眩暈和頭痛治療。研究顯示,頸椎穴位針刺可有效緩解肌肉痙攣疲勞狀態(tài),增加腦組織血流灌注,對于調(diào)節(jié)脊柱平衡狀態(tài)和減輕椎動脈壓迫具有重要意義,其中四神聰穴針刺在增加椎動脈和基底動脈血流灌注量,改善腦組織缺氧缺血狀態(tài)方面作用效果更為明顯[14-15]。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醫(yī)組臨床療效和治療后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表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頸性眩暈有助于減輕眩暈癥狀,降低發(fā)作頻率,對于提高患
[參考文獻]
[1]蘇建,陳世忠,劉永皚. 寰樞椎復位法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觀察[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4(22):2438-2440
[2]戚建芬.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頸性眩暈58例[J]. 河南中醫(yī),2014,34(12):2462-2463
[3]王非,孫海東,孫永勝. 針刺結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觀察[J]. 中國中醫(yī)急癥,2015,24(8):1463-1464
[4]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編輯委員會. 眩暈診治專家共識[J]. 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10,43(5):369-374
[5]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 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5
[6]王楚懷,卓大宏. 頸性眩暈患者癥狀與功能評估的初步研究[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1998,13(6):6-8
[7]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05-109
[8]Cevik R,Bilici A,Nas K,et al. Non-invasive evaluation of vertebral artery blood flow in cervical spondylosis with and without vertigo and association with degenerative changes[J]. Clin Rheumatol,2010,29(5):541-546
[9]梅莎莎,宋恩峰,項瓊. 平肝熄風和血湯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臨床觀察[J].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17(1):191-193
[10] 王新華,丁自娟. 從脾虛辨證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療效觀察[J]. 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9,27(2):426-427
[11] 張子明,樊建平,歷金財,等. 清眩湯治療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113例臨床觀察[J]. 河北中醫(yī),2015,37(8):1137-1140;1144
[12] 王本祥. 現(xiàn)代中藥藥理學[M]. 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59;74;102
[13] 黃春林,朱曉新. 中藥藥理與臨床手冊[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335-340
[14] 尹建平,金遠林,王海燕. 針刺四神聰治療頸性眩暈40例[J]. 針灸臨床雜志,2008,24(7):147-149
[15] 霍則軍,任秀君,劉青云. 針刺不同穴組對腦缺血再灌注大鼠保護作用研究[J]. 山西中醫(yī),2004,20(1):74
[收稿日期]2015-09-25
[中圖分類號]R44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8849(2016)15-1680-03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15.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