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珍
【關鍵詞】初中歷史 史料 興趣
重點 難點 情感 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A-
0120-02
歷史是在過去發(fā)生的事情,也就是說,歷史的主體已經(jīng)不在了,想要直接觀摩歷史是很難的事情。那么,現(xiàn)在學生學習的歷史知識是從哪里得來的呢?是從史料而來,是前人所記載的歷史資料供后人學習。史料是學生了解歷史、見證歷史的依據(jù),是聯(lián)系現(xiàn)在與過去的橋梁。沒有史料記載,歷史就成了無根之水;離開了史料,學習就沒有了最基本的參考。想讓初中歷史課堂更高效,教師就必須恰當?shù)剡\用史料開展教學。
一、運用史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在有趣的學習情境中,學生的注意力是集中的,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是穩(wěn)定的。此時,教師組織教學活動,學生大多會積極參與,收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一些比較有趣的史料,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的歷史思維在學習中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教師引用的史料形式多樣,可以是文字、圖片、歌曲,也可以是表格、視頻、動畫等。只要它能夠體現(xiàn)歷史學科的特色,能夠將遙遠的歷史還原,能夠幫助學生開展學習,就可以引入課堂。
例如,教學“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內(nèi)容時,筆者先為學生介紹了一副伊藤博文與李鴻章在馬關談判時所作的對聯(lián),伊藤博文出的上聯(lián)是:“內(nèi)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崩铠櫿聦Φ南侣?lián)是:“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然后,筆者針對這副對聯(lián)進行提問:(1)對聯(lián)中有一句話反映了清政府的情況,是哪句?(2)“玉帛相將”指的是什么?學生答出這兩個問題后,筆者又追問:“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為什么清政府敗得如此慘烈?”這副對聯(lián)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產(chǎn)生了探究的欲望,進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
二、運用史料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運用史料,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有的歷史知識比較抽象,即使教師講解得再賣力,也很難解釋清楚,此時可以運用史料,將久遠的歷史知識變得形象、具體,以利于學生學習。在歷史教材中,史料一般會集中于教學的重點、難點之處。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材,巧妙地將某一章節(jié)的教學內(nèi)容、史料、練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牢固掌握知識點的基礎上,實現(xiàn)思維的發(fā)展。
例如,學習“改革開放”的內(nèi)容時,學生需要去了解當時的背景,理解進行改革開放的必然性。但是,這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為那時候他們還沒有出生,在學習的時候肯定會有隔離感。所以,在課前,筆者為學生準備了當時的文字史料,引導學生討論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原因及背景。學生討論完畢后,筆者又為學生播放了一段廣播錄音《鄧小平1978年出訪日本》,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實施對外開放的條件及原因。接著,筆者展示了一些反映改革開放的歷史圖片。這樣教學,呈現(xiàn)了多種形式的史料,給予學生多感官的刺激,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索欲望,幫助學生攻克了學習的難點。
三、運用史料開展情感教育
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不僅僅是要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還應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流,開展情感教育,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逐步完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實現(xiàn)健康成長。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經(jīng)常運用史料開展情感教育。在初中歷史教材中有很多適宜開展情感教育的史料(如具有偉大精神和優(yōu)秀品質的歷史名人及其事跡等),教師應該深入挖掘教材,同時在課外積極收集相關的史料,適時開展情感教育,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其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華。
例如,教學“南京大屠殺”的內(nèi)容時,筆者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在課前通過各種途徑收集了大量的史料,包括歷史圖片、電影剪輯、文字資料等,然后將其精心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上,這些生動的史料真實地還原了“南京大屠殺”的慘劇,直觀地再現(xiàn)了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行徑。筆者還特別指出,如今日本右翼力量根本不承認這一事件,他們不僅矢口否認,還修改教科書,妄圖篡改歷史。學生對法西斯的仇恨被激發(fā)出來,心情難以平靜,同時也明白了今天的和平生活來之不易,堅定了愛國主義信念。這樣教學,沒有機械地向學生灌輸愛國思想,而是用真實的史料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順利地達成了本課教學的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目標,收到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運用史料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更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成為“會思考”“有思想”的人。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經(jīng)常運用史料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促使學生主動探究,教會學生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分析史料,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知識應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多種能力。
例如,教學“兩漢的經(jīng)濟”的內(nèi)容時,筆者將《田律》(關于農(nóng)業(yè)的書籍)作為補充史料,讓學生分小組進行探究。學生們在分析、討論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很多史料與課本理論知識相互印證的地方,甚至還有學生提出了新的觀點。有一個學生提出:“《田律》還是環(huán)境保護法呢,它規(guī)定了從春季二月開始,不準進山砍伐林木,不準堵塞林間小道,不到夏季不準入山采樵,不準捕捉幼鳥或搗鳥卵,不準毒殺魚,不準設置誘捕鳥獸的網(wǎng)罩和陷阱。難道這不是保護環(huán)境的措施嗎?”很明顯,這個學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筆者及時表揚了該學生,并鼓勵其他學生向他學習。這樣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學效果顯著。
又如,在引導學生評價隋煬帝時,筆者先引用一首詩:“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比缓?,筆者根據(jù)這首詩進行提問:“這首詩反映了隋煬帝的過失,表現(xiàn)在哪里?他有功勞嗎?詩作者的評價是否正確?”這樣引導,能讓學生審視隋煬帝的功與過,使學生學會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全面地剖析歷史事件,從而提高辨析能力。
總之,教師巧妙運用史料開展教學,能使初中歷史課堂更高效。但值得注意的是,史料是輔助教學的工具,不可濫用,更不能喧賓奪主。教師運用史料時,應先深入鉆研教材,把握學生的學情,然后根據(jù)教學需要選擇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史料,適當將其引入課堂。(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