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燦琴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課堂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A-
0026-02
課堂教學是否有效將直接影響到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進行。筆者認為,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如下教學途徑來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促進教學活動順利展開。
一、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提升備課的有效性
首先,教師在拿到教材后應該認真審讀,并在課標精神的指導下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備課。教材是教學活動中最主要的載體,教師應該合理運用教材,并對教材的內容進行調整、補充、深化,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其次,要抓好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這一要素開展教學。數(shù)學學科的邏輯性較強,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性格特征及認知情況合理編排教學內容,并結合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具體理解和認知情況合理調整教學內容,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最后,教師在制作教學課件時,應該有效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從而提升教學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分數(shù)》一課的教學中,由于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是教會學生認識分數(shù),教學重點和難點是真分數(shù)和假分數(shù)的認識和判斷,因此,在備課中,教師可結合學生對新鮮事物感興趣的特征,在制作教學課件時先制作一個圓,并將圓平均分成1等份、2等份、3等份、5等份……這樣學生在教學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數(shù)的概念(即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就叫做分數(shù))。而在《真分數(shù)和假分數(shù)》的教學準備中,教師則可以根據(jù)學生喜歡吃水果的特點,制作不同情境的課件:將5個桃子分給3個小朋友;將5個桃子分給6個小朋友。讓學生比較這兩個情境,從而更加清楚地認識真分數(shù)和假分數(shù),以及它們的概念知識。教師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水平合理制作教學課件,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更好地提高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小學生通常比較好動,如果沒有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的學習質量、學習效果就會受到很大的制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非常喜歡某門課程或是某個教師,才會對這門課程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才會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這門課程的學習中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促使學生自主學習,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跟學生溝通時,我們不僅要用平等的姿態(tài)去跟學生交流,明白學生的真實想法,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且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從而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初識三角形》一課時,教師在課前準備了很多色彩鮮艷的圖形卡片,有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等。隨后,教師對學生說:我們今天來做一個游戲好不好,看誰能找得又快又對。教師先問學生:“你們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嗎?”學生說:“有三個角的圖形就是三角形?!薄澳敲茨銈冊谏钪杏袥]有發(fā)現(xiàn)哪些物體是屬于三角形的呢?”學生紛紛回答:“媽媽晾衣服的衣架?!薄岸宋绻?jié)吃的粽子。”“切開的西瓜?!薄處熣f:“我給你們每組分發(fā)一些圖片,你們用最快的速度把其中的三角形找出來,看哪組找得又對又快?!苯處熗ㄟ^跟學生的簡單溝通,了解到學生對三角形已經(jīng)有了一些簡單的認識,于是通過讓學生找三角形的方法來加深他們對三角形的認識。這樣做,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三角形的積極性和興趣,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創(chuàng)設層次性的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教學法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經(jīng)常會用到的一種策略,而且這種方法在課堂中的積極作用是非常顯著的。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會有所差異,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這種差異性,創(chuàng)設不同層次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教學。這樣,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認為,要想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教師在結合教學任務及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選取學生身邊的、熟悉的或是他們比較感興趣的材料,同時所提的問題必須具體明確,新穎獨特,具有趣味性、啟發(fā)性和層次性,才能促使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能積極地思考和探究,從而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能力。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平均數(shù)》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有兩組學生,每組5個人,第一組的5個人的數(shù)學成績分別為70分、75分、92分、86分、98分;第二組的5個人的數(shù)學成績分別為73分、62分、88分、95分、99分。問僅從成績來看,哪組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能力強。學生間由于知識水平、認識水平不一,因而對“平均”這個概念也產(chǎn)生了不一樣的認識,有的學生認為,兩組相比,第二組的最高成績是99分,就覺得第二組的學習能力強;有的學生認為,兩組相比,第二組的最低分是62分,所以是第一組的學習能力強。對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這些差異性,設置不同的問題情境。如可以問學生如果第一組的總成績大于第二組,那么哪組的學習能力強,從而引導學生可以根據(jù)求總和的方法進行判定。接著,教師又可以出示另外的問題情境對持不同意見的學生進行引導:如果用總成績除以總人數(shù)得出平均成績呢,平均成績高的能不能說明他們的學習能力強呢?由此引出新課《平均數(shù)》的學習。接著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提問:如果兩組學生人數(shù)不一樣,還能用求總和的方法判定嗎?人數(shù)不一樣,平均數(shù)判定法還準確嗎?這樣設置分層次的問題,可以引發(fā)不同學習水平學生更積極地思考,從而加深了學生對平均數(shù)的認識。
四、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評價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與評價目標的差距,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評價對于小學生而言,具有導向、激勵、調節(jié)和監(jiān)督等功能。因此,教師應該運用好評價的方式,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數(shù)學教師如果能針對不同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即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則有助于學生朝著教師的評價方向不斷努力和提高。
平時,我們除了采用作業(yè)評價方式和即時評價方式,還可以采取展覽評價、期中/終評價等方式,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不同的評價(反饋)調節(jié)自己的學習,使學習獲得最大的成效。如即時評價,適用的場合是課堂上評價學生的回答。這一語言評價方式對學生起著直接的影響作用,所以教師一定要注意藝術性。對于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要以鼓勵和引導為主,即使他們僅有一點點進步也要肯定表揚,促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而對于那些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應該在肯定他們的現(xiàn)有成績的同時向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學習標準,從而更好地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又如,在考試過后,對于答題規(guī)范且解題思路清晰、有創(chuàng)意的試卷,我們可以讓學生把題目復制或抄寫下來,并用展覽的方式展出,供學生瀏覽和學習。這樣,既能讓被展覽試卷的學生感受到來自師生方面的肯定,也會讓未能得到展覽機會的學生暗自激勵自己,讓自己向他們學習和看齊。通過這樣的多元化評價方式,促使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更好地提高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通過一些有效策略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