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小梅 彭懿
波動是多個質(zhì)點同時又不同步的運動,從整體上形成了波在空間的傳播.在《機械波的形成與傳播》一節(jié)內(nèi)容中,“理解機械波的傳播過程和特點”既是重點也是難點,而關(guān)鍵點在于如何理解“波是振動的傳播及媒質(zhì)本身不隨波遷移”.學生雖然已經(jīng)具備了運動學和質(zhì)點振動的基本知識,但是不習慣多過程動態(tài)抽象的問題,所以對機械波的傳播過程這種較復雜的運動,學生進行抽象的思維和空間的想象時仍有較大困難,非常需要感性的表象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在講解機械波的形成過程時,很多教師都是按照教材上以繩波為例進行講解,雖然學生看到了波,但是學生對于“質(zhì)點只在平衡位置上下振動”沒有直觀認識,理解起來比較吃力;也有教師借助波動演示儀進行演示實驗,但是學生看不見儀器內(nèi)部的構(gòu)造,不容易理解機械波傳播的過程;還有一些教師借助動畫演示,[TP1GW129.TIF,Y#]但是學生可能會覺得這不是真實的實驗,而是人為的實驗效果.
結(jié)合以上情況,可以利用圖1中的自制橫波演示儀做好演示實驗.
1儀器原理
繩子未抖動時,沒有形成波,每個瓶蓋都處在平衡位置.當抖動繩子的一端時,抖動的這一端相當于波源,繩子形成的波形通過吸管放大,就可看到這些瓶蓋形成凹凸相間的波形.
2儀器結(jié)構(gòu)及制作
2.1儀器結(jié)構(gòu)如圖2所示
2.2儀器制作
(1)準備40根粗細較均勻且長度相同的輕質(zhì)圓木棒,距木棒中間等距離的兩端分別打上孔,再用細線將木棒按每5 cm等間距地穿起來并固定.
(2)準備80根相同長度的吸管,吸管的直徑與木棒的基本相同,將吸管分別套在木棒的兩端且套入深度的相同.
(3)分別在吸管的另一端套入長度相同的短木棒,且套入[LL]
[TP1GW130.TIF,BP#][HJ1.1mm]
的深度相同.
(4)利用螺絲將木棒和瓶蓋固定,為了方便觀察,每隔5個紅色瓶蓋就有一個白色瓶蓋.
3使用方法
將儀器固定在水平支架上(如無支架也可讓兩個人分別拿著儀器的一端,并使儀器在水平方向展開),在儀器一端手持第一根圓木棒迅速上下抖動一下,就能形成一列橫波.如圖1中所呈現(xiàn)的情景.
4儀器的優(yōu)點
(1)教師無須強調(diào),學生就能根據(jù)一目了然的實驗現(xiàn)象,輕松突破兩個難點:
①靠近波源的瓶蓋先運動,并且沿著波的傳播方向,瓶蓋由近及遠依次開始振動,說明機械波的所有質(zhì)點不是同時開始運動的.
②所有的瓶蓋都只是在其平衡位置上下振動,說明媒質(zhì)本身不隨波遷移.
(2)使用該儀器時現(xiàn)象明顯,可視度大,直觀性強.
(3)制作該儀器的成本低廉、取材容易、制作簡單.
5啟發(fā)與思考
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說過“演示實驗的教育價值常常與儀器的復雜性成反比,學生用自制儀器,比用精密儀器易于學到更多的東西”.該自制橫波演示儀雖然沒有廠家制造的儀器外觀精致美觀,但是它可以幫助教師把抽象的橫波具體化、形象化,也讓學生清楚看到橫波的形成和傳播.真正做到:教師教物理“以物論理”,學生學物理“見物思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