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軍
【摘 要】 高職《哲學基礎》第一課《緒論》教學方法主要是:了解教材、了解學生;確立緒論的教學目標和教法;明確教學重點和難點;設計教學過程;認真做好小結工作。
【關鍵詞】 高職;哲學基礎;緒論;教學方法
一、了解教材、了解學生
緒論是五年制高職《哲學基礎》的第一課,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設計好緒論這堂課對激發(fā)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尤為重要,因此,緒論在高職《哲學基礎》教學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第一,了解教材:《哲學基礎》(五年制高職德育系列教材)蘇州大學出版社,內容由緒論加六章內容構成,第一章,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唯物論(本體論);第二章,學會全面辯證地看問題——辯證法;第三章,掌握科學認識事物的方法——認識論和實踐論;第四章,了解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唯物史觀;第五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人生觀、價值觀;第六章,追求人生理想的實現(xiàn)——人生理想和目標。
第二,了解學生:江蘇職院是五年制高職三年級開設《哲學基礎》,通過“你想象中的哲學課是一門什么樣的課”的問卷調查,同學們對哲學基本不了解。有同學認為哲學深奧,難理解,枯燥無味;也有同學認為哲學是講大道理的課,如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也有同學認為哲學是準備睡覺的課,做其他作業(yè)的課。也有同學認為哲學是說教,令人反感的課?;卮鹂芍^是五花八門,正是因為不了解,所以才有了開設哲學的必要性。
二、確立緒論的教學目標和教法
1、把緒論的教學目標確定為讓學生聽得進,聽得懂,還想聽
所謂聽得進,就是讓同學們明白哲學就在我們身邊,哲學是一種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希臘文:哲學就是愛智慧),這是知識目標。所謂聽得懂,就是使學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認識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和發(fā)展的能力,這是能力目標。所謂還想聽,就是讓同學們知道要想生活得有意義和有價值,就不能沒有哲學,這是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目標。
2、確立教法
(1)演示法,即利用圖片,視頻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討論法,則是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講授法,是以啟發(fā)和引導學生全面地看待發(fā)生在身邊的現(xiàn)象,發(fā)展學生們的思辯能力,注重鍛煉學生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明確緒論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什么是哲學?重點的依據(jù),只有理解了哲學就在我們身邊,學生才不會對哲學陌生,而逐漸試著去嘗試探索。
教學難點: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什么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何以當選千年第一思想家?難點的依據(jù),盡管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沒有系統(tǒng)地概括,因此不易理解。
四、設計緒論的教學過程
第一步、導入新課,引入胡適先生《我的母親》,為什么要用胡適先生的《我的母親》導入新課,原因很簡單就是運用同學已有的知識儲備討論:(1)胡適先生的母親如何做人做事?(2)胡適先生的母親如何教導胡適先生做人做事? “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我十四歲(其實只有十二零二、三個月)便離開她了,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蹦赣H平時的待人接物,言傳身教對胡適先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3)從胡適先生的母親的為人處世而引申出——世界觀,方法論。讓同學們明白,我們讀書學習不僅要掌握知識,提升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人品,即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要求我們的同學不僅僅學會做事,更要學會做人。所以,我們應該把做個寬恕人,體諒人,幸福人,放在更高的位置上,在高職生的成長道路上給予足夠的關愛和為人處世的指引,育善心,出善言,行善道,擇善而從?!叭祟惖纳⒉荒芤詴r間長短來衡量,心中充滿愛時,剎那即永恒”——尼采(德國)。哲學是必修課不是選修課,在努力做好學生的同時,更要全力做個好人。讓我們的同學聽得懂,聽得進!告訴我們的同學,哲學就在我們身邊。適時布置作業(yè):《我的母親》——談談母親對自己人生的影響。
第二步、通過視頻《我們身處的謊言世界》,反思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己關系,引申出“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被英國BBC評為千年第一思想家,馬克思為何能當選千年第一思想家?新的千年出現(xiàn)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一個馬克思熱?路透社在報道評選結果時說:馬克思的《共產(chǎn)黨宣言》和《資本論》對過去的一個多世紀全球政治和經(jīng)濟思想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過去一千年,沒有誰象馬克思這樣改造了人類的生活世界,也重塑了人類的精神世界。隨著世界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先后誕生了十五個按照馬克思主義學說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領土的四分之一,工業(yè)產(chǎn)值的五分之二,國民收入的三分之一。我們要知其人,就要走進其人,走進其思想,走進其主義。馬克思認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所謂“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在馬克思看來,就是哲學要代表自己的時代和自己所處時代的人民,使人民最精致,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學思想里。也就是說,哲學問題是時代的產(chǎn)物,哲學問題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哲學離不開自己的時代,哲學是時代精神的反映,每一個真正的哲學問題所把握的都是自己所處時代脈搏的一次跳動,每一個真正的哲學問題所演奏的都是自己所處時代的一段最強的音符。從而解決為什么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難點問題。
五、小結
第一、聆聽大師的思想
1、哲學脫離人生、將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學、將是盲目的?!蹬鍢s
2、哲學的首要目標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引導人們追求智慧?!車肫?/p>
3、哲學雖然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綎|美
4、“廟里的神”——黑格爾。黑格爾說:一個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沒有哲學,就像一座廟,其他方面都裝飾得富麗堂皇,卻沒有至圣的神那樣。黑格爾借用“廟”與“神”的關系來生動比喻人類生活與哲學兩者之間的關系。哲學則是使人類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園”成其為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園的“靈光”。
5、“全部科學研究之母?!睈垡蛩固股钣畜w會地說過:“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么,顯然,哲學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研究之母?!?愛因斯坦的天才和獨創(chuàng)性,與他善于進行哲學思維有十分密切的關系。1905年9月,愛因斯坦在德國權威性的《物理學年鑒》上發(fā)表了劃時代的狹義相對論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這篇論文把哲學的深奧、物理學的直觀和數(shù)學技藝令人驚嘆地結合在一起,它不僅在物理學領域引起了革命,而且也大大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和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
第二、學習哲學的現(xiàn)實意義
1、因邏輯分析而言行有理。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博學并不能使人智慧”。而哲學卻能夠把知識升華為智慧,給人的思想以啟迪,指導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面對世界,面對生活。
2、因反思活動而思想深刻。學習哲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養(yǎng)我們獨立、自由、科學思考的能力,遇事要多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保持一種不斷追問的習慣。即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3、因辯證思維而頭腦靈活。在學習哲學的過程中,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哲學能夠提升思維能力,使我們的頭腦充滿活力,永遠年輕。
4、因憧憬理想而滿懷希望。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它可以不斷地激發(fā)人的生命活力,使其永葆內在的青春。
5、因高度概括而精神豐富。古人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道出了所有有志者應有居高寄遠的精神境界,永遠不丟失進取的目標。
6、因追求智慧而生活豁達。蘇軾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边@里面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是生活的辯證法。
總之,哲學思維是人的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是人之為人的根本特征;哲學思想是使人類充滿生機、樂趣、幸福的必需品。
第三、如何使用《哲學基礎》教材, 熟悉教材、理解教材、應用教材、提升教材
1、準確理解把握大綱的精神。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基礎和思想武器,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對高職生開展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常識的教育,是事關學生能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2、要跳出學科知識體系的框架。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是在批判地繼承了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總結人民群眾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它孕育于實踐的沃土之中,有著開放的體系和與時俱進的品格。
3、以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的使用應以“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現(xiàn)實”為原則,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著力培養(yǎng)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內容的表達,注重通俗易懂,口語化,用豐富生動、新鮮感人的事例,以例說理。還可以通過體驗探究活動的安排,啟發(fā)學生思考,激發(fā)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1)教師可以豐富、拓展課程資源。(2)文字與音像資源——報刊、書籍、圖片、錄音、錄像、影視作品等。如微課。(3)實踐活動資源——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自然和人文景觀、教育基地等。
【參考文獻】
[1] 本書編寫組.哲學基礎[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10.
[2] 戴維·麥克萊倫卡爾著,王珍譯.馬克思傳(第3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7.
【作者簡介】
肖 軍(1959-)男,江蘇商貿職業(yè)學院社科教學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