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非
今年4月,本是同根生的上海、西安、西南、北京和臺灣新竹等五所交通大學,都將慶賀自己120年的華誕。對正以爭創(chuàng)世界一流為目標的中國大學來說,需要也能夠從這五所名校的發(fā)展歷程中汲取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壹
1896年,正是甲午喪師、馬關簽約、中國被迫割地賠款的第二年,在“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悲愴和屈辱之中,洋務派大員盛宣懷由天津海關道調任設于上海的鐵路總公司督辦,繼上年在天津創(chuàng)辦近代第一所正規(guī)大學——北洋西學學堂(即后來的北洋大學堂,現(xiàn)天津大學的前身)之后,他又隨即著手奏請在滬開辦南洋公學,并以“中國欲興商務必從學堂始”為由,讓他所控制的輪船招商局、電報總局每年捐款10萬兩白銀,作為辦學經費。這不僅提供了相對充足的經費保證,也開創(chuàng)了利用商資辦學的先河。張謇曾說:“中國公學之興,自南洋始?!?(文中資料多采自王宗光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史》各卷,恕不一一注明)
與此同時,出于鐵路建設的需要,清政府在北京創(chuàng)辦了鐵路管理傳習所,北洋鐵路總局創(chuàng)辦了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
后幾經演變,到民國初年這三所學校分別成為交通部所屬的上海工業(yè)專門學校、唐山工業(yè)專門學校和北京郵電學校、鐵路管理學校。
1920年12月,交通總長葉恭綽以“交通要政極需專材”為由,提交國務會議議決,將這四所學校合并,成立“交通大學”。1922年7月,交通大學又被分解為交通部南洋大學、唐山大學。1927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決定將兩校分別改為第一、第二“交通大學”。次年10月,學校改隸鐵道部,將交通大學設在上海、唐山、北平的三處學院,統(tǒng)稱“鐵道部交通大學”。
1937年8月,交通大學劃歸教育部,隨即有了抗戰(zhàn)期間的顛沛流離、各自經歷?!颁翜麜?zhàn)”開始后,交大滬校遷至上海法租界繼續(xù)辦學。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滬校改以“私立南洋大學”名義艱難維持。
交大的唐山、北平兩校則被迫向后方遷徙,先分別到湘潭、漢口;隨著日軍進犯湘鄂,又輾轉遷往廣西的桂林、柳州和貴州平越(今福泉),改稱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后又被迫遷往重慶璧山。
1940年,教育部又在大后方設立交通大學重慶分校??箲?zhàn)勝利后,交通大學渝校學生2000余人,分四批返滬。唐山學校遷回后獨立,更名為國立唐山工學院。北平學校復校后,獨立為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
1949年共和國成立前后,三所學校分別開始了新的發(fā)展階段。
1955年4月,中共中央決定交通大學由上海整體遷往古城西安,并在次年正式開始遷校工作。1957年9月,經國務院、高教部批準交大分設西安、上海兩地。1959年7月,國務院批準分別成立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并且同時進入黨中央確定的全國首批16所重點大學行列。
1949年7月,原國立唐山工學院、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華北交通學院合并組建中國交通大學,由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任校長。 一年后,學校更名為北方交通大學,下設唐山工學院和北平鐵道管理學院。1952年,北方交通大學撤銷,兩學院分別獨立為北京鐵道學院、唐山鐵道學院,歸鐵道部管轄。1964年,國務院決定將唐山鐵道學院內遷至四川省峨眉縣。1971年底,學校改名為西南交通大學。1970年,北京鐵道學院經周恩來總理批準恢復“北方交通大學”校名。2003年,學?;謴褪褂谩氨本┙煌ù髮W”校名。大陸的四所交通大學在“文革”后相繼劃歸教育部直屬管理。
在1958年,遷至臺灣的交通大學部分校友,發(fā)起成立了位于新竹的臺灣交通大學。
兩岸這五所交通大學系出同源,經過民國時期的分合坎坷及后來各自的崢嶸歷程,它們都書寫了不尋常的歷史并共同走向輝煌,為中國現(xiàn)代交通和新興工業(yè)做出了無可替代的重要貢獻,培育出無數(shù)英才,創(chuàng)造出中華民族許許多多個“第一”。大陸的許多理工科高校,也都是從它們的母體中分蘗而出的?,F(xiàn)在,大陸的四所交大都已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上海交大、西安交大還進入了“985”高校行列。它們都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學目標邁進。新竹的交大也后來居上,已成為臺灣地區(qū)最好的大學之一,并躋身亞洲百所名校前列。
可以說,它們都與民族同呼吸、與國家共命運,歷盡艱辛曲折,本身就是中華民族浴火重生、從苦難走向輝煌的見證,也是中國理工科教育從無到有、發(fā)展壯大的縮影,堪稱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跡,積累了許多厚重的精神財富、寶貴經驗。
早在1965年交大美洲校友總會成立時,其成員已分別來自原來多所交通大學。 1980年4月,時任會長的交大1940屆校友、著名電腦專家王安應邀回國參加84周年校慶活動時,提出“五所交大是一家”,希望內地四所交大都能派代表參加8月在美舉行的交大美洲校友總會聯(lián)誼會。兩岸五所交大積極響應,都派出代表如期赴美聚首,真正實現(xiàn)了全球交大校友的大團圓,并成為慣例。1984年4月8日,在交通大學建校88周年之際,內地四所交大聯(lián)袂成立交通大學校友總會。此后,各校都更加注重彼此的交流、協(xié)作,體現(xiàn)“飲水思源、五校一家”的紀念碑也成為各校團結的精神象征。
貳
建校120年的交通大學雄辯地證明,正是這些最早的理工科高校把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專業(yè)教育帶到了近代中國。它們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也是先進文化、精神文明的集中傳承和創(chuàng)造者。幾代交通大學師生為國家的富強崛起、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他們中有許多獻身科技和鐵路、航運、機電、電訊等事業(yè)的功臣,如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就有錢學森等6位交大校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的吳文俊、徐光憲、王振義等,中國“大型橋梁之父”茅以升,以及在中國兩院院士里的200多位交大校友。
交大師生還創(chuàng)造了中國近現(xiàn)代科技和產業(yè)發(fā)展史上的諸多“第一”:最早自主設計施工的鐵路、內燃機、電機、中文打字機等,新中國第一艘萬噸輪、核潛艇,自主設計的第一代戰(zhàn)斗機、第一枚運載火箭、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和公認地質條件最復雜、工程難度最大的成昆鐵路、青藏鐵路,世界首輛載人高溫超導磁懸浮試驗車,全國所有城市地鐵的設計與建設,高速鐵路、機車等的設計制造、建設運營……這些里程碑式的工程,無不凝聚著交大師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
與此同時,交通大學師生中還有像蔡元培、黃炎培、邵力子、李叔同、蔡鍔、王寵惠、蔣夢麟、鄒韜奮、翁文灝、馬寅初、陸定一等許多著名的政治、文化、教育界名人。
近代的“政治革命”與新式教育、科學發(fā)現(xiàn)和思想啟蒙為主體的文化突破是緊密相連、并行不悖的。對于近代中國社會的轉型而言,兩者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20世紀前半期,無論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國共合作進行的北伐、抗日戰(zhàn)爭,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就在于其主要領導、發(fā)動者及思想理論,都是接受了近代新型教育和文化,以及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各種新思想影響的結果,從而使近代的“政治革命”具有了不同于傳統(tǒng)農民起義的全新性質和社會追求。
但在過去很長時間所通行的價值評判卻認為,近代只有“政治革命”和武裝斗爭才是真正徹底,也最為有效的救國途徑,而“科學救國”“教育救國”則與“實業(yè)救國”一樣,不過是緩不濟急的“改良”之舉,是知識分子軟弱性及其階級屬性的表現(xiàn),難以在短時間內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這種輕視、貶低“科學救國”、“教育救國”重要性及其貢獻,割裂它們與政治革命的內在聯(lián)系,甚至將兩者對立起來的偏見,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和復雜原因,也直接影響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知識分子政策及對整個科技、教育界的評價,尤其是在十年“文革”中的“教育黑線說”“知識越多越反動”和迫害知識分子、停辦大學等,更是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危害。
鄧小平同志在1975年復出后,首先以科技、教育領域的“整頓”為突破口。他旗幟鮮明地提出:“如果我們的科學研究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個國家建設的后腿?!薄翱茖W技術叫生產力,科技人員就是勞動者?!薄拔覀冇袀€危機,可能發(fā)生在教育部門,把整個現(xiàn)代化水平拖住了?!保ā多囆∑轿倪x》第2卷,第32、34頁)1977年他再次復出即擲地有聲地說:“我們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fā)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薄耙欢ㄒ邳h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保ㄍ希?0、41頁)在他的大力倡導下,黨和國家重新確立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重要戰(zhàn)略,從而為改革開放、經濟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也為民族復興奠定了基礎。直到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時仍然強調:“經濟發(fā)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覀冏约哼@幾年,離開科學技術能增長得這么快嗎?要提倡科學,靠科學才有希望。”“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7、378頁)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都與科技、教育政策的根本性轉變有直接關系。在經歷了無數(shù)挫折、教訓之后,中國的政治家和億萬民眾終于接受、認可了科技、教育的重要性。這也為重新認識和評價近代先進知識分子從事的“科學救國”“教育救國”活動提供了可能。
由此也彰顯出在一百多年前,盛宣懷等先驅者不畏艱險,克服各種困難,義無反顧地創(chuàng)辦近代新式學堂、高等教育的歷史功績。他們對中國的發(fā)展與進步有不可低估的重要貢獻。而對此估計不足或視而不見,對國家而言是危險的。
叁
以鐵路為標志的近代交通,是工業(yè)文明、市場體系的先驅和象征。在近代中國,鐵路更是代表著國之主權和命脈,受到無數(shù)愛國志士和廣大民眾的高度關注。清末的收回路礦利權、保路運動牽動了無數(shù)人的心,甚至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線,最終顛覆了清王朝執(zhí)政的合法性。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建國方略和實業(yè)計劃中,興筑鐵路、發(fā)展交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也因此,中國近代理工科教育的興起,都與鐵路、交通具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并且注定了交通大學的重要地位,使之呈現(xiàn)出官辦、國立的基本特征,肩負著國家意志、政府目標和民族追求,得到清末、民國和共和國政府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這也成為中國現(xiàn)代大學,尤其是理工科大學頗具特色的一種興辦方式,并在經費保證、師生待遇、選派留學、學生就業(yè)等方面,都有了不同于民辦大學、教會大學以及地方性官辦大學的辦學優(yōu)勢。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當時非常困難的條件下,北京政府、南京政府及其交通部、鐵道部等,都盡可能為交通大學提供支持,葉恭綽、蔡元培、孫科等民國政要先后親兼校長,加上凌鴻勛、黎照寰等校長的苦心經營,使交大擁有了得天獨厚的辦學條件,進入了新中國成立前自身發(fā)展的“黃金時期”,逐步建立起一支以留學歸國人員為主體的“名師”隊伍,形成理工管結合的學科設置和“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的教學特色,校園環(huán)境和基礎設施大大改善,已享有“東方MIT(麻省理工)”的美譽,培養(yǎng)了一批杰出的科學家、工程師、企業(yè)家和社會活動家。
交通大學隸屬于政府部門,同時擁有相對自主空間的辦學格局,既使學校的成長、發(fā)展、教學、科研、人才培養(yǎng)與國家戰(zhàn)略、實際需要緊密相連,可以更加直接地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為鐵路、交通、國防事業(yè)和經濟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比較好地解決了學生就業(yè)、科技成果應用等問題,也有利于學校遵循辦學規(guī)律,獲得充足資源,凝聚和培養(yǎng)人才,形成自身特色,實現(xiàn)快速、持續(xù)發(fā)展。這也為辦好理工科院校做出有益探索,積累了成功經驗。所以,當1937年8月,國民政府將交大轉歸教育部統(tǒng)一管轄時,一度受到校方和師生們的抵制。
在慶賀交大建校120周年之際,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就是全面地認識、總結其歷史上不同辦學方式的得失利弊,借鑒其中的經驗和教訓,促進學校更好更快地向世界一流邁進。既要進一步完善黨和政府對學校的領導、支持,也要認真遵循高等教育、理工科大學發(fā)展和當今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客觀規(guī)律,賦予學校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尊重師生的主體地位、創(chuàng)造精神和參與學校管理的合法權益,加強國際交流與校企合作,更好地調動、發(fā)揮上下各方面的聰明才智和積極性,整合各方力量,發(fā)揮優(yōu)勢,辦出特色,提高水平。
這一切都需要真正通過進一步深化國家、政府和學校的綜合改革,創(chuàng)造出強大的內在驅動力和鼓勵、保護創(chuàng)新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
肆
交通大學120年的風雨歷程中,涌現(xiàn)出許多杰出校長和師生,積累了無比寶貴的傳統(tǒng)和精神財富。
以上海交大唐文治校長為例,他和五所交大的所有優(yōu)秀校長都有一個共同的建樹,即在各自掌校的年間,為學校留下了歷久彌新的文化基因,甚至奠定了學校傳諸久遠的基業(yè)、風格、氣度和價值追求,創(chuàng)造出熠熠生輝的交大精神和優(yōu)良傳統(tǒng),澤被一代又一代交大學子。
唐校長作為光緒朝進士,曾親歷戊戌變法和清末外交、商務諸大政,兩次赴日本、英美等國考察,認定 “人才者,國家之命根也;學堂者,人才之命根也”;“立國之要,以教育為命根”。1907年9月,丁憂在籍的他接受郵傳部尚書陳璧邀請,接任上海高等實業(yè)學堂監(jiān)督,直到1920年冬辭職。
長校期間,他確立了崇尚實學的教育思想和先進的工程教育體系,加強學生的數(shù)理化基礎,強調切合實際,重視實驗、實踐環(huán)節(jié),借鑒西方工科教育經驗,樹立工文并重、工管結合的教育和辦學模式,以培養(yǎng)品學兼優(yōu)的“第一等人才”“領袖人才”為目標,立志將學校辦成牛津那樣的世界名校,“將來須成為中國第一大學”。
他主張,“須知吾人欲成學問,當為第一等學問;欲成事業(yè),當為第一等事業(yè);欲成人才,當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學問、事業(yè)、人才,必先砥礪第一等品行。”“道德,基礎也;科學,屋宇垣墉也?!彼麖娬{培育科學、實業(yè)人才,必以道德品行為先。1910年,他親自制訂了“勤、儉、敬、信”四字校訓。1912年在《學生格》中,他明確提出學生須將立誠、尚志、有恒、知恥、取友、愛敬、尊師、公德、勤儉等作為必備的基本品格。1913年他在修改學校章程時,將“極意注重道德,保存國粹,啟發(fā)民智,振作民氣以全校蔚成高尚人格”列入學校的教育宗旨,“無論風氣若何,決不變更遷就”。
當時,校園里飄揚著催人奮進的校旗:一只威猛的醒獅前爪按著地球,目光如炬,傲視遠方,象征中華民族實業(yè)振興、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心壯志和光明未來,呼喚莘莘學子胸懷振興中華的遠大抱負。振奮人心的校歌也在校園回蕩:“五色備,如虹霓,美哉吾國旗。醒獅起,搏大地,壯哉吾校旗。……實心實力求實學,實心實力務實業(yè),光輝吾國徽,便是光輝吾校旗?!边@些遠大的抱負和志向、品學兼修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成為交大在清末民初鼎革擾攘之際,“獨歷劫不壞,愈震撼而愈鞏固”(1917年建校20周年慶典時總統(tǒng)黎元洪書面賀詞中所言) 的精神支柱。
對于大學而言,最重要的莫過于在其初創(chuàng)或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能夠有幸遇到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擔任校長。有了好校長,才可能創(chuàng)辦、建設一所好學校。民國時期,正是有了蔡元培、張伯苓、唐文治、黎照寰、梅貽琦、竺可楨、茅以升等著名的教育家,才有了北大、南開、交大、清華、浙大、唐山鐵院等聞名遐邇的重要高校。而五六十年代,也同樣因為有了江隆基、蔣南翔、彭康、匡亞明等新中國的優(yōu)秀教育家,才使北大、清華、交大、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高校能有新的發(fā)展和輝煌。好校長是命運女神對一所高校的眷顧與垂青,好校長又會成為一座豐碑和標尺,時時燭照、丈量著所有的后來者。
作為教育家的好校長們都有各自的特點和貢獻,但也有許多不可或缺的共同特點:他們志存高遠,都以辦學、育才為職志,深諳并遵循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具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辦學追求和人格魅力,創(chuàng)造、延續(xù)、拓展學校特有的文化與精神傳統(tǒng),具備克服各種困難的決心和能力,能夠識拔、尊重和延攬最優(yōu)秀的教師,為國家培育出頂天立地的棟梁之才,不僅能大幅提升學校的實力、地位,確立學校、學科持續(xù)發(fā)展之優(yōu)勢,而且可奠定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百年大計之基礎。
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首先要有世界一流的校長和教育家,還要精心培育學校自己的優(yōu)勢、特色和傳統(tǒng),這也是交通大學120年光輝歷程留給世人的重要啟示。
一部大學史,半部近代史。交通大學的120年,濃縮了近代社會轉型過程中新舊文化、教育、人才、觀念的交替,飽含無數(shù)仁人志士的奮斗、艱辛,記錄了中華民族否極泰來,后來居上的坎坷歷程。它引人深思,揭示著高等教育的中國道路;它催人奮進,警示我們參悟高等教育的中國故事,為大學爭創(chuàng)世界一流洞察、把握和創(chuàng)造中國動力——讓中國大學成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參與者和推動者,成為知識發(fā)現(xiàn)和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要力量,成為先進思想和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源泉,成為培養(yǎng)各類高素質優(yōu)秀人才的重要基地。
(作者為蘭州大學博物館館長、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校史研究分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