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不適合藝術(shù)圈的成功學

      2016-05-16 07:56:34曾焱
      三聯(lián)生活周刊 2016年20期
      關(guān)鍵詞:張曉剛大家庭三聯(lián)

      曾焱

      他們是會計師/攝影師,護士/瑜伽老師,記者/廚師/吉他手……多重職業(yè)身份的個體并不鮮見,但最近人們從英語世界里找到了“slash”這個詞對應(yīng)這一群體,并翻譯成“斜杠青年”。

      “想擺脫原來的東西”

      三聯(lián)生活周刊:1999年你從成都移居到北京,生活和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狀態(tài)發(fā)生了多大變化?

      ?1993年,張曉剛于昆明毛旭輝畫室中。那段時間,他的繪畫正處在向“大家庭“系列轉(zhuǎn)變的重要階段

      張曉剛:剛來北京頭幾年,住在花家地,認識了很多人,每天都是混,美術(shù)、音樂、電影……各種各樣的人,后來慢慢也沒了來往。我們在成都那個圈子是一個很文藝的小團體,就幾個畫家和詩人而已,何多苓、翟永明、周春芽……跟社會其實是脫節(jié)的。來北京之后,就感覺進到了一個很大的名利場。

      三聯(lián)生活周刊:你是自覺地想做改變,還是無意識地被推到了另一個方向?

      張曉剛:我很自覺,我想擺脫原來的東西,所以后來才有了畫“失憶和記憶”的想法。我有意識地遺忘某些東西,覺得應(yīng)該把四川的東西扔掉,融入新氣場。我來的時候北京對藝術(shù)正開始變得包容、開放,之前還是很封閉的。等我再回成都,就發(fā)現(xiàn)差別越來越大。

      2000年那時候人都很浮躁,對曾經(jīng)很認可很相信的東西也遺忘了。大家都愿意談現(xiàn)實的東西,怎么做展覽、怎么出名、用什么方法去做。那會兒談繪畫本身談得少,可能覺得要保密吧,大家都是競爭的關(guān)系。我們這代人經(jīng)歷了太多的東西之后,老被人搖來晃去,一會兒告訴你這是真的,一會兒告訴你那是真的,從小到大,永遠在失憶和記憶中掙扎。

      三聯(lián)生活周刊:那時你對自己的藝術(shù)方向已經(jīng)堅定了嗎?

      張曉剛:我1994年畫出《大家庭》,到1999年幾乎沒停過,因為我畫得慢,總是忙于畫,來不及思考。每個展覽都問你要作品,我記得一年有十幾個展,我也不懂選擇,很多時候礙于情面。到了1998、1999年,我覺得老這么下去不行了,要枯竭了,就畫了一些新的小稿,但還是沒時間去實現(xiàn)。到北京本來是想離開《大家庭》畫一種新的東西,但來了以后忙著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心思不在畫畫,畫畫都是為了還人情和展覽,這樣混了兩年。直到2003年,心慢慢靜下來,有了“失憶與記憶”這個想法,把原來的小稿全用上了。從2004年開始,我把《大家庭》放到了一邊。但《失憶與記憶》里很多符號還是延續(xù)的,只是增加了好多內(nèi)容,比方說從2006年我開始畫環(huán)境,《里和外》又把日常生活用品加進去,燈泡就出現(xiàn)在那個時期,藥瓶是再后來一點。

      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10到2014年,你嘗試了裝置和雕塑,在創(chuàng)作上打開了新的空間。

      張曉剛:材料上看是這樣。2009年我在北京個展第一次使用了繪畫以外的材料和形式,金屬、雕塑、裝置,沒有一件作品是過去傳統(tǒng)的繪畫,我想嘗試不同的東西,把自己打開。2013年我開始在雕塑上畫畫,“繪畫雕塑”,不按雕塑的規(guī)律來。雕塑有兩個特點,一是可以復制,但我的作品是唯一的;另外是要有一個真實的立體,但我用繪畫去破壞,所以搞雕塑的覺得我這個不是雕塑。

      喬納森(Jonathan Fineberg,美國著名藝術(shù)史家,其作為第一署名的《張曉剛:令人不安的記憶》2015年由Phaidon Press出版)很喜歡這個東西。2013年我在紐約做那批青銅油彩的時候,他在旁邊看得很吃驚,說你怎么有這個想法的?我說就是想嘗試一下。我問他有沒有人這樣做過,他說沒有。他每隔兩天到工作室來看一下,看我做到什么程度了,最后展覽的時候他很喜歡,給我發(fā)微信,說要寫一本書來做項目研究。我說好奇怪啊,我的“繪畫雕塑”在美國特別受歡迎,在中國無人問津。

      三聯(lián)生活周刊:這個系列在國內(nèi)展過嗎?

      張曉剛:北京沒有,但在香港的博覽會上展過,賣不掉,無人問津。他們只認繪畫,《大家庭》,《失憶和記憶》也有人接受,但沒有《大家庭》那么熱烈。

      “人和人的關(guān)系發(fā)生了一場質(zhì)變,這是我最不情愿的”

      三聯(lián)生活周刊:你的畫價(“大家庭”系列)突然升高到連自己都不敢相信是哪一年?

      張曉剛:2006年春天,97萬美元,我之前的畫最高價就是100萬元人民幣,大概12萬美元。漲了10倍啊,就不懂為什么。雖然跟我沒關(guān)系,但那是我的名字,而且跟別人的畫價差距那么大,我沒有辦法判斷這個事——我認為好的東西在市場上不一定受歡迎,我認為不怎么樣的在市場上反而很火,所以對我的文化判斷也是挑戰(zhàn),慢慢知道市場有它的一套規(guī)律,我們以為藝術(shù)的東西是另外一種。

      三聯(lián)生活周刊:那兩年有明星的感覺嗎?

      張曉剛:沒有,我不喜歡。我盡量回避社交場合。我也不看時尚雜志,沒興趣品牌活動,有的牌子很妖氣,那種美學和方式我接受不了。但名氣對我的心態(tài)有影響,不能說沒影響。最大的好處是促使我去反?。何业膬r值在哪里,我該做什么樣的藝術(shù)家。有時候這種反省也是被迫的:朋友本來都在一個鍋里吃飯,分不出誰是誰,突然藝術(shù)市場起來然后把你們?nèi)藶榈刈隽朔謩e,一下感覺身邊人都變了,用文藝點的話說,你變得很孤獨。

      三聯(lián)生活周刊:多年在一起畫畫的朋友,突然發(fā)生的巨大差距對你們的交往有多大影響?

      張曉剛:很大改變。印象特別深的是2006年拍賣完之后我們就很少聚會了,有段時間沒人約我吃飯。他們也有好心,覺得你肯定很忙,我也的確很忙,突然身邊都成了做生意的人,原來的有些朋友也把你當成生意人,他也需要成功,你不能不幫忙。人和人的關(guān)系都變成項目的關(guān)系了,你就慢慢會想,哪個項目重要。人和人的關(guān)系發(fā)生了一場質(zhì)變,這是我最不情愿的。

      《父女2號》(2008年,布面油畫,劉蘭收藏)

      三聯(lián)生活周刊:從什么時候感覺有所恢復?

      張曉剛:市場不景氣以后。2009年,又有人約我吃飯了。這幾年市場的改變對人心理也是一種磨煉,中國人要過這一關(guān),原來我們活得太單純了,甚至到無知,經(jīng)過這個之后你開始慢慢區(qū)別什么是藝術(shù),什么是生意,慢慢就成熟起來。

      “我一直想改變藝術(shù)和心理的關(guān)系”

      三聯(lián)生活周刊:有個心理學者說,從你的畫里看到了很多心理學上的東西,諸如一個床上畫三個孩子,分別是本我、他我和超我。

      張曉剛:我同意他。三個小孩其實是一個人。不過我是本能的,并非刻意。我還畫過四個小孩,畫的時候想到了我們家四兄弟。其實這都是借口,繪畫不是這么簡單的東西,尤其對我來講,我是在畫一個自我想象的場景。

      三聯(lián)生活周刊:你的畫不管有幾個人,總給人一種孤獨感。你童年是個很內(nèi)向的孩子?

      張曉剛:對,有關(guān)系。從小父母就是很忙,“文革”的時候兩個人又被關(guān)在不同的地方,沒人管我們,自然生長,很自由。我家里兄弟多,本來應(yīng)該很熱鬧,但是可能性格原因,我從小在人群中就會有孤獨感,這其實是貫穿一生的,在畫童年的時候其實也是在畫自己現(xiàn)在的心態(tài)。后來我畫里的列車的符號也有種意象,跟心理學更接近,往往象征時間流逝。我用相反的方法去畫:本來靜態(tài)是車里,動態(tài)是車窗外,但我把車窗外畫成靜態(tài),把車里變成動態(tài)。我不要表達物理空間,我要心理空間,這對我更有吸引力。我一直想改變藝術(shù)和心理的關(guān)系。

      三聯(lián)生活周刊:在你很多畫里,包括《大家庭》《失憶與記憶》,都看得到一條若有若無的紅線。我在南非參觀遠古巖畫時也看到過這種細線,它被學者解讀為一種精神和現(xiàn)實的連接。你畫里的紅線,對你意味著什么?

      張曉剛:我最早使用紅線就是想到連接的關(guān)系,僅此而已??赡茉搭^是從墨西哥女畫家弗里達那里來,她受過原始藝術(shù)的影響。而我是想把我體驗到的中國現(xiàn)實中的各種復雜關(guān)系表達出來,它可能是血緣關(guān)系,也可能是別的什么關(guān)系,朋友、社會或者文化,我想表現(xiàn)個體和社會之間這種復雜性。好多人問,你畫這個是不是跟你家庭有關(guān)系?我說肯定有,但實際跟社會也有關(guān)系。我生活在重慶的時候,學校也很像個家庭,院長是大家長,一個系主任管著好多人,覺得自己了不起。那種家長意識特別強,關(guān)系特別復雜,盤根錯節(jié)。我想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即我們生活在“家庭關(guān)系”里面。后來我也畫電線,其實想法是一樣的,用電線把各種關(guān)系貫穿起來。我覺得中國人對相互關(guān)系的體驗最深,不像西方人都很個體。

      三聯(lián)生活周刊:這種相互關(guān)系困擾你嗎?

      張曉剛:也困擾我,我也從中受益。這是中國人生活必不可少的方式。你想這個人,就會想到跟他相關(guān)的人,你想這件事,就會想到與此相關(guān)的事。中國人習慣這樣去考慮問題,就事論事很難做到。

      三聯(lián)生活周刊:聽起來你對抽象的精神世界訴求強烈,但表現(xiàn)在作品中又如此具象。當你畫畫的時候,你在畫什么?

      張曉剛:畫一種感覺上的東西。我特別喜歡宗教,1998年去歐洲看得最多的就是宗教的東西,包括我喜歡的藝術(shù)家,也都是跟宗教相關(guān)的。我最早喜歡凡·高,不完全是被他的畫打動,是被他狂熱的有宗教信仰的精神打動。后來我喜歡格列柯(El Greco,16世紀西班牙畫家),他是個宗教畫家,但跟別的宗教畫家不一樣,他是神經(jīng)質(zhì)的、個人對某種神境追求到不正常的程度,這樣一個畫家我很喜歡。意大利的契里科(Giorgio de Chirico,形而上畫派創(chuàng)始人)我也很喜歡,他在20世紀初就用一個投影畫出了世界的憂郁(《一條街的神秘和憂郁》),后來我覺得他自己也再沒有超過那件的作品。他畫投影和光線,把場景設(shè)定在古代,好像古希臘或古羅馬,但同時又在現(xiàn)實中,太有魅力了。我覺得好多電影都受過他的影響。

      我不是宗教學者,不是實踐者,但對宗教有敬畏。有些詞我很敏感,像行道者、修煉、信仰、信念,我后來發(fā)現(xiàn)自己寫東西經(jīng)常不自覺地用到這些詞。我不具體地信教,沒有歸宿感。我太太去拜佛,我每次都在門口等著。但是我對佛教一直有很神秘的向往,我最感興趣的是它用另外一種方式去理解時間和空間。佛教里有摩訶薩埵太子舍身飼虎的故事,現(xiàn)代人會問,人的生命重要還是老虎的生命重要?其實就不該這樣問,因為理解世界的方式不一樣。在國外有人說我的畫有宗教感,說《大家庭》是在畫“圣家族”,我覺得是有道理的。

      三聯(lián)生活周刊:喬納森的書里披露了你很多私人書信。有沒有覺得,寫信其實是在把日常的東西神圣化?當年你寫那么多信并認真保留下來,是有某種寄托在里面吧?

      張曉剛:是,不光是寄托,甚至靠這個東西去挽救(自己)。很長時間我不習慣和人面對面交流,我覺得那太真實。寫信的時候你可以聽我說完,而且我是以另外一種方式表達情感。后來發(fā)現(xiàn)我的信談具體事情很少,感受的東西比較多,因為這種感受在面對面的時候是說不出來的。

      《失憶與記憶6號》(2002年,紙本油畫)

      三聯(lián)生活周刊:如果對方?jīng)]有保存呢?信就永遠消失了。

      張曉剛:沒想過這些。估計我保存的信要比別人多,基本上每一封都留著,幾大箱,跟著我搬了幾次家,也遺失很多。現(xiàn)在跟著我的還有一箱沒打開過,里面很多公函,我覺得很寶貴,有時間會整理出來。最遺憾的是我給母親的那些書信沒了。我媽生活中不怎么跟我說話,卻喜歡給我寫信,平均三天就有一封信,逼著我回信,哪怕很短,這樣昆明和重慶寫了差不多15年。她是國家干部,也曾是個文藝青年,我覺得我藝術(shù)的遺傳基因是她那條線。我在給她那些信里說的所有事情都是編的,因為我媽有精神疾病,會臆想在現(xiàn)實中從未發(fā)生的事,比如說我在學校被人欺負了,東西被偷了,甚至具體到腿被打折了,眼睛流血了……她寫信來問,我就要編故事報平安,然后她下封信又開始想新的故事。很可惜我的回信全被她燒了,父母的習慣是不留東西,也可能搬家的緣故,總之沒覺得這些信寶貴就都燒掉了。她的信我曾全部留著,后來實在太多,就精挑細選了其中一些保存,現(xiàn)在還有一箱子。這是母與子的,可以提供給心理學家去分析,是最原始的資料。我后來有個作品:寫封信給媽媽,就是回憶曾經(jīng)跟她寫信的大部分內(nèi)容。我媽2010年去世了。她后來曾很抱怨我,說你怎么不給我寫信了呢?我說現(xiàn)在郵局都快沒有了。

      三聯(lián)生活周刊:父母后來知道你的名氣大到什么程度嗎,比如你的畫賣到天價?

      張曉剛:2006年才知道。之前我不講,他們也不問,我在父母眼里的身份就是個大學老師。2006年的時候他們突然問了一下,我就跟他們講,我的畫在紐約賣得很貴了,差不多100萬美元,他們不相信。我哥跟我爸去講,他聽了也不吭聲,不表態(tài)。過了幾天我爸給我打電話,說你講的事是真的,《參考消息》登了。從此他們就比較關(guān)心了。

      三聯(lián)生活周刊:他們看你的《大家庭》是什么感受?

      張曉剛:沒談過,不交流。他們在昆明,我回家都是聽他們說話,我不說什么。我的家庭很古怪,如果是正常家庭,我的畫可能會是另外一個樣子。對我來講畫畫就是治病。我小時候心理是有問題的,孤獨自閉,跟人接觸有語言障礙,動不動就哭,是家里重點保護對象。我母親有病,所以全家人的重心都在她身上,小時候我們也不懂,就覺得媽媽是怎么了,因為她有時候發(fā)病還是很恐怖的。直到后來,我爸被關(guān)“牛棚”之前才告訴我們幾個媽媽的病況。那時我才11歲(1969年),已經(jīng)知道所有事情都要靠自己了,內(nèi)心很惶恐,加上外面武斗正在打槍,我們把窗戶用磚頭堵死,家里也沒電,天天點煤油燈,所以我后來回憶童年很長時間都是關(guān)在地下室的感覺。你看我的畫里老出現(xiàn)一盞燈,那是80年代我宿舍里的一盞燈,可能也是一種心理需求的折射。我就喜歡畫這些,燈、床、沙發(fā)、書信……為什么老畫這些東西?我現(xiàn)在沒法自己分析,在心理學上肯定能找到原因。

      三聯(lián)生活周刊:你的繪畫可以說是一直待在個人的歷史中。你未來的繪畫會結(jié)束這個階段嗎?

      張曉剛:我還有未來嗎?如果我有未來我會好好對待。我覺得好像沒有了,好像不重要了,我就生活在過去。我希望人一直奮斗到最后,終于找到了什么東西。

      猜你喜歡
      張曉剛大家庭三聯(lián)
      以“三聯(lián)”促“三力”共建共融謀振興
      奮斗(2021年19期)2021-12-07 09:07:24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毛囊閉鎖三聯(lián)征2例
      中隊大家庭掠影
      澳門歌劇“三聯(lián)篇”之旅
      歌劇(2017年12期)2018-01-23 03:13:23
      田野,我永遠的港灣
      大家庭文摘
      民族大家庭(2016年5期)2016-03-20 14:52:41
      大家庭文摘
      民族大家庭(2016年4期)2016-03-20 14:52:33
      大家庭文摘
      民族大家庭(2016年3期)2016-03-20 14:52:27
      鞍鋼集團總經(jīng)理張曉剛就任國際標準化組織主席
      中國機械(2016年4期)2016-02-04 05:18:46
      張曉剛正式就任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主席并發(fā)表任職致辭
      石屏县| 龙胜| 原阳县| 得荣县| 乐山市| 阿拉善左旗| 衡阳县| 乳源| 麻阳| 花垣县| 陕西省| 巴楚县| 宁陕县| 泸水县| 陇川县| 和平区| 叶城县| 富顺县| 洪湖市| 德钦县| 甘肃省| 宜都市| 修武县| 武邑县| 马尔康县| 涟水县| 东山县| 卢氏县| 乌兰察布市| 历史| 龙州县| 包头市| 方城县| 湛江市| 安陆市| 万盛区| 榕江县| 榆社县| 商水县| 安阳县| 奉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