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獨立院校邊緣化學生的教育管理研究” GS[2014]GHB0302,項目負責人:王志瓊?!?/p>
摘要:學生在校不能融入教育的主流被迫或主動成為邊緣化學生使得教育的目標未能達及。展開對邊緣化學生的教育研究至關重要。在具體的現(xiàn)象研究前首先需要進行教育哲學考察?;诖耍疚囊环矫婵疾炝诉吘壔瘜W生的概念生成邏輯,借用后期維特根斯坦的思想揭示了邊緣化學生的語法概念的誤用,意在治療人們對教育對象的認識上的“理智腫塊”;另一方面邊緣化學生的治療需要“生存交往”和“愛的理解”,這是雅斯貝爾斯生存治療哲學的啟發(fā)。
關鍵詞:邊緣化學生;哲學治療;維特根斯坦;雅斯貝爾斯
一、邊緣化學生的概念考察
邊緣化學生作為一個概念至今沒有唯一的定義,但毫無疑問我們能對邊緣化學生做出一些描述,如在校不認真學習而沉溺網絡游戲;課堂學習不能融入課堂學習而被老師、同學遺忘;不參加校園主流文化活動。甚至有人說那些打架、斗毆或那些跳樓自殺者最有可能是邊緣化學生。由此,邊緣化學生的研究理應受到高度重視。在對邊緣化學生做具體研究前首先要對邊緣化學生有較清晰的概念認識。因此,概念的考察成為必要。
問題是邊緣化學生與主流學生之間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嗎?既然邊緣化學生是一個相對概念,這個標準也就只能是相對的。那么這些標準都有哪些呢?第一種是統(tǒng)計學的標準。也就是說邊緣化學生是那些智商和成績以及家庭教育背景和經濟條件都處在低端的學生。威廉斯是通過調查給出的統(tǒng)計數(shù)字,這種做法有點類似一個國家劃定的貧困線。而每個國家的貧困線是不一致,如美國的貧困線和中國的貧困線差距就很大。這意味著邊緣化的學生在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標準線,邊緣學生有不同的標準是符合邊緣化學生作為相對概念的分析。但是,這個標準的給出是外在的,具有任意性,也就意味著有的學生可能被主觀認定為邊緣化學生。這種認定的方式與邊緣化學生作為一種形成現(xiàn)象顯然是違背的。
第二種標準是文化、道德和制度的標準。在歐清華看來,邊緣化學生就是遠離主流文化即“文化常?!?, 背離學校和班級管理制度被學校處罰和被老師、同學冷漠的雙差生,即學習成績和思想品德都差。[1]這種標準讓人疑惑的是文化標準、道德標準和制度的標準只要符合一條就可以認定為邊緣生還是必須符合所有的標準。如果只需一條標準就認定未免太過武斷,如某大學生成績差但是樂于助人,他人緣好能很好地融入集體,這樣的學生是邊緣化學生似乎不恰當。如果說這些標準都要滿足才是邊緣化的學生,那么在一個包容性極強的集體中這些標準很難適用或者對一個道德麻木的學生來說也有可能很好地融入集體。另外,道德很難有一個外在標準而且隨時代在變化,比如學生戀愛在以前是道德有問題的,現(xiàn)在很少有人這樣認為。
第三種是具體場景下的邊緣化學生標準。對在校學生而言,這些場景有可能是文藝活動,有可能是志愿者或公益活動,最常見的場景是課堂學習。吳亮奎認為邊緣化學生是在課堂活動中可能是出于害羞或者覺得人微言輕不積極地參與合作也沒有外顯的反抗行為,是課堂的沉默者和被忽視者。[2]這種定義有合理性,但是邊緣化學生限制在具體班級只是研究的便利絕不是邊緣化學生只出現(xiàn)在班級或課堂上。對某一種具體場景的現(xiàn)象描述,算不上真正的標準。
邊緣化學生概念的定義或標準似乎不應急于給出一個完備的說法。邊緣化學生不是不正常的學生,但是確實是有問題的學生;他們不是有生理疾病的學生,但是確實需要治療的,只是治療的不僅僅是學生,還有學校和老師。這種治療不是藥物治療而是哲學治療。
二、邊緣化學生的語法治療
語法治療來自維特根斯坦(Witgenstein),他認為哲學問題是人們誤用了語言,產生于“語法幻想”,“處理哲學問題如同治病”。[3]邊緣化學生作為一個集合名詞,在現(xiàn)代教育背景下產生了不同的“語法幻想”,只有破除“語言的迷霧”才能還澄明的教育世界。也可以這樣說,邊緣化學生的問題也是一個哲學問題,只有消解這個哲學問題,我們才能真正了解教育現(xiàn)象,才能采取恰當?shù)拇胧┤ヌ幚磉@樣一群學生。
邊緣化學生有很多看似一致的稱呼。歷史的看,齊美爾首先用“陌生人”,舒茨第一次明確地說“陌生人”就是“邊緣人”。后來,文化學者和地理學家稱之為“過渡人”,被人類學家稱之為“邊緣人”,被社會學家稱之為“邊席人”。一般而言,大多數(shù)學者都會說,雖然有不同名稱,但是指的都是同樣一類人。另外,當我們說,“小明是邊緣學生”和“小明是‘邊緣學生”是不一樣的,按照克里普克的說法,前者是語義上的指稱,后者是說話者的指稱。言下之意,當人們提到“邊緣人”,往往會將其與麻煩學生、差生、道德墮落學生等具體形象聯(lián)系起來,即“邊緣人”一定指稱著某種人。但時,按維特根斯坦的語法分析,他認為前面的分析都是“語法幻想”,看到語言的表層語法,而沒有看到語言使用的哲學語法?!斑吘壔瘜W生”的使用根本就不是在指稱對象,而是在表達其功用。當我們說,“小明是邊緣學生”時,只是表明小明的所作所為與我們不同,只是向我們顯現(xiàn)了一種不同的“生活形式”,給我們一個語言上的“提醒物”。維特根斯坦反對指稱論,反對貼標簽似的一一對應的思維模式看待。對于邊緣化學生之所以難以定義,關鍵是我們指稱式的思維模式。邊緣化的學生的刻板對待,我們總是希望把他們帶到正確的道路。殊不知,正確的道路,是我們已刻板的預設好了或者已被在先的指稱模式預制好了,導致我們從來就沒有真正讓邊緣化學生走上適合他們自己的道路。
三、邊緣化學生的生存治療
面對邊緣化學生,教師采取強制措施迫使他們主流化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邊緣化學生只要在教師心中被對象化為教育失效的群體,這個標簽就不可能讓學生自己來摘掉,需要的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協(xié)作才能摘掉。不是邊緣化學生被解決了而是學生的邊緣化現(xiàn)象得以消解。這種消解其實需要的就是哲學治療,哲學治療的語法治療讓我們明白問題之所在,除此之外還需要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 )的生存治療。邊緣化學生的生存治療的療法是“生存交往”和“愛的理解”。
邊緣化的學生的治療首先要認識到他們作為人的存在本身是不完美,其差異是正常的不是異常,要認識到“人的本質不是存在于可固定的理想之中,而是存在于無限的課題之中?!盵4]邊緣化學生的差異性孕育著人的豐富性和無限可能性。治療應基于生存交往,發(fā)現(xiàn)邊緣化學生的異質性和精神狀況的內源復雜性提供其實現(xiàn)美好生存的可能途徑。“生存交往”是師生關系的“終極星座”,教師拋棄成見和客觀距離,要敞開心扉,把學生視為一個自由的、理性的存在,教師不是醫(yī)療技術人員,不是知識權威而是“生存為生存”(Existenzfür Existenz),與此同時,在與學生的伙伴關系中。作為此在(Dasein)的學生和老師是沉淪狀態(tài)的“常人” (das Man)只有在“生存交往”中才能找回“存在”,邊緣化學生的問題自然消解。
“生存交往”關鍵在于“愛的理解”,教師要治療邊緣化學生要摒棄傳統(tǒng)的高高在上的權威,“愛的理解”讓治療變成師生共同的事而不是學生單方面的,愛讓師生都得以超越,使得生存并不是一個塵世存在,作為人的本質,生存植根于超越者?!皭鄣睦斫狻弊屵吘壔瘜W生不在是“荒蕪”的存在者而是得到人心向善拓展的動力。這種拓展也提高了與他人的交往能力。邊緣化學生可以意識到以前未曾發(fā)現(xiàn)的生存可能性,邊緣化問題也就消失殆盡,這就是邊緣化學生應有的哲學治療而非外在強加的物理治療。
【參考文獻】
[1]歐清華.社會排斥與邊緣學生群體的道德致弱[J].嘉應學院學報社科版,2009(02)
[2]吳亮奎.課堂活動中邊緣化學生現(xiàn)象探因及對策分析[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4(11)
作者簡介:王志瓊,碩士,講師,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教育管理系副主任,主要從事教育學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