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永恒的孤獨之中,凡人皆有所寄托。因為不想成為可恥的人,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才不斷地在尋找朋友。我們就是這樣,常常為這個過程感到無限的疲憊。對于Mary and Max,我們都不完美,但我的世界因你而完美。
關(guān)鍵詞:影評;孤獨;相知
引言
我覺得每個人的各個人生階段都會有一部標簽式的電影,也許很多年之后翻過來看的時候是可笑而滑稽的,但那的確是當時的狀態(tài),等哪天想回憶什么的時候,就找出來看看,讓電影里的演員上演自己的回憶。人生就好像一個碟包,有些好看,有些難看,有些印著世界名牌,價值不菲,有些可能就是幾張塑料薄膜,這是天生所有的,改變不了的,而里面的碟片是自己往里面放的,能放多少張,放什么樣的電影,那就是取決于后天的獲取和擁有了。然后貼上標簽,列個目錄,一次次的增添,最后就是完整的人生。
一、相識
瑪麗和馬克思天生就沒有一個好的碟包,尤其是瑪麗還被難看的胎記所困擾,本來就普通,還多了一塊污點,使得其比普通更差了一點。因為天生而無法改變,瑪麗從就開始了自己的孤獨生活壓抑在心中的東西終于找到了一個可以交流的人,更沒想到的是那個人也是這樣的孤獨,甚至比自己更孤獨,自己好歹起碼有個目標,而地球另一邊的人連個目標都沒有,兩顆孤獨的心碰到一起,好像有個共同測磁場,可以相互傾訴苦衷,可謂同病相憐,我以為孤獨的人只有我一個,沒想到還有孤獨的人,孤獨的人該與孤獨的人在一起,然后我們因為有了對方就不孤獨了。
瑪麗可以問很多的問題,因為這個人是無防備的,甚至都不知道照片是不是真的,我們只是遙遠的地方的陌生人,你再遠的望遠鏡也看不到我南半球的孤單,只是我希望你知道我的孤單是什么樣子,也希望你知道那種孤單的滋味,因為你也曾感受過,所以當我說起,你就能夠分擔,我也就真的可以傾訴了。而親愛的馬克思,他的孤獨已經(jīng)無可救藥,瑪麗只是不敢與人交流,而馬克思已經(jīng)是恐懼的狀態(tài),他的生活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規(guī)律,好像輸入電腦里面的程式,若不是按照那個方式進行下來就是一次失敗的人生,他的世界最后也只有他自己一個人了。他碟包里一直有這么一部戲,幻想一個人存在,好像《閃靈》,卻其實是部獨角戲。
其實每個人都會孤獨,只能說馬克思是瑪麗無防備的對象而已。而他們孤獨的又是這樣相似,他們都愛吃巧克力,他們都沒有朋友,他們曾被人欺負,他們愛同樣的卡通片……從她或者他一下子已經(jīng)可以成為是他們,因為他們是同類,命運終于開始轉(zhuǎn)變,其實這樣說不對,更應該說是命運終于可以按照他們希望的路線開始發(fā)展了。
二、相知
我覺得人生就像一張心電圖,只有高低起伏才代表活著,而成了平線之后,就代表死亡了。所以只有起起伏伏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過于平靜的人生,是沒有生趣的。經(jīng)過了一次頂峰之后,肯定會下落。誰都希望有了朋友的兩個人都變好,可命運也總會開幾次不懷好意的玩笑。
不過也都是有所獲得,他們的人生之中又可以放進一些別的電影,瑪麗與心愛之人牽手走進了教堂,每天都可以笑的開心,開始專攻于學習,享受性福,回到了真實而自我的生活里,出版了學術(shù)著作,成了暢銷書作家,以及去掉了胎記,更重要的是她在母親的葬禮上,扔掉了那枚戒指。
連天生的胎記都可以改變,還有什么無法改變的?
有些事情其實本沒有那么壞,也就是因為看到了一些兆頭,所以才會越想越壞,當然反之的話會越來越好,但大部分的人寧愿相信的是壞的,卻不會去相信好的,認為壞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好的大多是偶然的事情。扔掉了戒指也終于算是扔掉了一枚枷鎖,可以真正的開始自己的生活,可以不用在意外物所傳遞出來的東西。
而馬克思實現(xiàn)了自己三個愿望中的兩個,面對著吃一輩子的巧克力的時候,會發(fā)笑的想這些東西會過期,但反過來想,所有的東西都過期,感情在時間面前總會顯得脆弱。就不想過期的事情了,馬克思能擁有這些想要的東西,應該就是可以說是幸福的人。
在高潮之后,就開始傷感?,旣惡婉R克思一起又傷感了起來,甚至更糟,他們回到了孤獨的狀態(tài),他們突然又覺得自己已經(jīng)失去了對方。友情在電影里面被無限次的放大出來,什么都可以拋棄了,但友情是不可以的。在瑪麗和馬克思兩人看來,那不僅僅是友情,是最想要得到的東西。若換成這樣來看待,自然什么都可以拋棄了。在孤獨中生活了很久的兩人期待的自然就是朋友了,否則馬克思也不可能當作自己的愿望。
瑪麗的整個生活被徹底打翻,她像母親一樣醉生夢死,也許這是骨子里就有的性格,在某個生活沒有了追求的時候,就會引出來。撕掉了著作不等于能焚毀從前的生活,在收到打印機的M按鍵的時候,等于掰掉了從前的幸福。馬克思還執(zhí)著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已經(jīng)成為習慣,如同他依舊憤恨扔煙頭這件事。他的活了幾十年的性格,要改變很難??涩旣愐舱娴恼紦?jù)了馬克思的生活很多年,這么多年若他所說向她知無不言,瑪麗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伙伴,就好像打字的時候缺不了M鍵一樣,他已經(jīng)離不開瑪麗。
在瑪麗那里他實現(xiàn)了三個愿望,他有屬于他的人生,他的需要也是她的給予。就好像戀人分手之后,難過的肯定不只有接受分手的人,提出分手的人也一樣會難過。這么多年來,他們依舊沒有見,關(guān)于瑪麗所有的形象都是來自馬克思自己的想象和拼湊。好像瑪麗給他寄了很多的泥,他通過自己的想象把這些泥塑成一個人,可那個人可能并不是瑪麗。
想的越好,可能跟現(xiàn)實的差距就更大,就好像飛的越高,同樣摔的就越疼。 他始終沉浸在自己想象的生活里,當他想象的朋友從窗口跳出之后,他又想象出了一個另一個朋友那就是瑪麗。
當現(xiàn)實終于不再按照他想的方式進行的時候,他就真的恐慌了。所以,馬克思也開始又一次的孤獨。
當瑪麗給馬克思發(fā)來“對不起”的時候,即使馬克思想打個“沒關(guān)系”回應,缺了M鍵,也打不出來了。再者,瑪麗的形象已經(jīng)被馬克思撕毀,這么多年他相信的都是自己想的,這一刻都已經(jīng)沒法想象,若她之前的都是謊言,同樣的字跡,就算換成“對不起”,也可能是同樣的謊言,也只有真正的看到時,才可能去相信可能是真的。
自閉的馬克思,原諒自己,也原諒了瑪麗。
可瑪麗沒有原諒自己,她的原諒依然需要馬克思來給予。她沉溺在過去之中無法自拔,酗酒沉睡,日復一日的消耗自己的生活,終于消耗的沒有什么可以消耗的時候,她也無法面對不知道是什么樣子的未來,只是一切都昏暗了,她失去了了不該失去的,失去到周圍沒有一個人可以留在身邊,爸爸,媽媽,丈夫,以及馬克思,所有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電影里的人好像一個瞬間都離開了。她比從前更加的孤獨。電影時時刻刻都充滿著孤獨,但也時時刻刻讓一些美好存在著。自己要的生活就是最深刻的信仰,一直都知道,也一定要敢去做。
瑪麗再收到馬克思的來信的時候,振作了起來,這是大家都想看的結(jié)局。當瑪麗的“對不起”讓馬克思無法去相信的時候,他找到了一個證明。而當他也想證明自己真的原諒了她的時候,他拿出了證明。因為馬克思懂得瑪麗,他知道這需要一個證明。原諒自己,瑪麗也不能眼睜睜的看著朋友的夢想破滅,因為你很重要,因為你是我的朋友,因為你是我另一端的杯子,因為是“我們”,因為你我才有自己。
三、相容
“我原諒你是因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無暇而我也是,人無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門外亂扔雜物的人,我年輕時想變成任何一個人除了自己,伯納德哈斯豪夫醫(yī)生說如果我在一個孤島上,那么我就要適應一個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說我必須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點和我的全部,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分然而我們必須適應它們,然而我們能選擇我們的朋友,我很高興選擇了你。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p>
很多人很想成為別人,除了自己,就好像瑪麗臉上的胎記,他們天生就帶著出來,天生就是一個并不太好的碟包,都希望自己沒有這個,沒有那個,那些缺點最好不存在,我們必須去適應它,有些可能會改變,也好像瑪麗臉上的胎記,他們也會消失,一切并沒有那么的可怕,躲避是永遠無法改變的。而生活里更多的缺點需要別人的填補,每個人都像一塊拼圖,有自己凹陷的部分也有突起的部分,找到合適的人填補別人或者別人填補自己,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完人,何必要求別人去做一些什么。最開心的是因為你進入了我的生命,填補了我的空缺,也許還會漏風,但至少有那么一個人在,它不是空虛的。
電影整體顏色一直是冷色,中間只有兩點是紅色,一只是那枚戒指偶爾變紅,另外就是一直戴在馬克思頭上的紅色線球,若按說明書來說,紅色是代表開心的,所以瑪麗給馬克思送去的就是開心,而馬克思一直都戴在頭上,也因為有了瑪麗,自己也很滿足。
最后瑪麗見到了馬克思,也沒見到馬克思,雖然見到了真正的人,但馬克思也依舊還是那個心中的馬克思,那個信中的馬克思。馬克思最后仰著頭,死在自己的家中。
這是最好的結(jié)局,也許若是馬克思還會醒著,那才是真的是把夢給叫醒,一切都會打破,打回了現(xiàn)實的原型,甚至可能都無法面對,也甚至就再站到凳子上,又回到從前的恐慌之中。
四、結(jié)語
電影在中間有個伏筆,馬克思說他會把每封信熨好,放在一個特別的地方。當瑪麗揚起頭的時候,她的眼淚就掉了出來,整個天花板都是她的字跡,所有的信都貼在上面。直到馬克思閉上眼的那一刻看的都是她的信,整個的世界都是她。因為她是他最好的朋友,他唯一的朋友。在離去的時候,他終于不是孤獨的。
看完電影之后,就想到了李志的《梵高先生》。他唱著不管你擁有什么,我們生來就是孤獨。 《梵高先生》唱完之后,電腦又跳到了一首《你離開了南京,從此沒有人和我說話》,而馬克思離開了瑪麗,從此誰跟瑪麗說話?
【參考文獻】
[1](中)周鮚. 動畫電影分析[M]. 暨南大學出版社, 2009
[2](美)丹·格斯基. 為電影創(chuàng)作:從構(gòu)思到制作[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04)
作者簡介:劉瑋(1989—),女,漢,江蘇揚州,碩士研究生,就讀于南京藝術(shù)學院傳媒學院。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動畫藝術(sh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