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瑩
摘要:本文結合電影《小孩不笨2》,探討了學生學習動機的有關理念。學習動機是學習活動一個不可分割的系統(tǒng),對學生的學習和未來發(fā)展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紹了學習動機的基本結構,又結合電影《小孩不笨2》論述了學習動機的激發(fā)方法。
關鍵詞:小孩不笨2;學習動機;合理歸因;賞識教育
近期,學院組織2015級研究生集體觀看了由新加坡導演梁智強執(zhí)導,李創(chuàng)銳、洪賜健、向云等人主演的教育類電影《小孩不笨2》(內(nèi)地上演時影名為《憨仔鬼精靈》),這是繼2002年拍攝《小孩不笨1》之后拍攝的又一部華人教育電影,該影片以傳統(tǒng)的敘事手法對新加坡的華人教育、中小學生的成長、孩子與父母的溝通、孩子學習與學校和社會之間的問題都做了很細膩的刻畫。
一、電影的故事情節(jié)
電影分前后兩個片段,前半段是孩子成長時期家庭教育和學校管理中極易發(fā)生的問題和矛盾,孩子與父母和學校的隔閡等,后半段是這些問題和矛盾的集中爆發(fā)以及解決的方法。
孩子一旦進入了青春期,父母就覺得他們很不聽話,很難與孩子溝通。其實孩子真的很不聽話,父母真的完全無法和孩子溝通嗎?每個孩子都會經(jīng)歷叛逆期,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和老師沒給予適當引導,只是一味地譴責他們,認定他們頑皮,或許,社會真的會多一個劣童。千萬不能因為大人的無知而害了孩子。其實,只要大人們和孩子有健康的溝通方式,多賞識他們,包容他們,給予他們肯定,降下身份與孩子做朋友,任何孩子都是好孩子。
電影主人公湯姆 (15歲)和杰瑞(8歲)的家庭就和新加坡一般中等階級家庭一樣,父母都忙著工作賺錢,缺少了與自己孩子必要的溝通,他們以為只要在物質(zhì)上滿足孩子就可以了,他們并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愛和賞識;另一方面,湯姆的同學成才也和他的父親同樣存在著溝通的問題。成才的父親出身卑微,由于自己曾經(jīng)誤入歧途,所以不想讓兒子成才步自己的后塵,他對成才望子成龍、寄于厚望,希望他能有出息,好好讀書,可是成才的成績偏偏讓他失望。他是個沒學識的粗人,動不動對兒子及拳打腳踢,并以為這就是最好的管教方法,結果讓成才對他更加抗拒。
影片一開始是很幽默的,而且也生動地反映出了家庭問題、學校問題和學生問題,含蓄地反映了新加坡的法律和教育部的政策問題。而后當湯姆和成才走上邪路之后,經(jīng)過一番波折,最終又走上了正道,并且他們的父母最后也明白了道理,但是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
影片反映了很多的問題,本文專就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動機問題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二、學習動機的組成要素
(一)學習動機的概念
學習動機是指在維持已有的學習活動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個體進行學習活動,并使之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努力的一種內(nèi)部啟動機制[1]。學習動機與學習活動可以相互激勵、相互作用。因而,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活動,如學生個體的心理傾向、學習態(tài)度等都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每一個學生個體的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學習渴求、個性心理特點以及價值觀、人生觀的不同,都會深刻地影響其學習動機。只有理解和掌握學生個體學習動機的特點和差異,才能夠正確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而,研究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研究學生如何學習的重要內(nèi)容。
(二)學習動機的基本要素
學習動機的基本要素包括學習動機的表現(xiàn)方式和組成成分。
1.學習動機的主要表現(xiàn)方式
學習動機的主要表現(xiàn)方式是學習的動力。影響學習動力的主要因素有三個:一是學習的推力;二是學習的拉力;三是學習的壓力。推力是指推動學生個體產(chǎn)生學習的力量,這是發(fā)自學生個體內(nèi)心渴求的學習愿望和訴求,它可以推動學生個體加深對學習必要性的認識,提高學生個體的求知欲望,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未來的美好向往。學習的拉力是指外借因素拉動學生學習的力量,通過外界的拉力可以增強學生對學習的吸引力,引導學生進行正能量的學習活動,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世界觀,如畢業(yè)后謀取一定的社會地位,獲得比較好的福利待遇等等。學習的壓力是指客觀現(xiàn)實對學生個體的學習活動產(chǎn)生的力量,如各種考試的壓力,學校的紀律要求,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以及社會某些方面對學生的影響等等。以上三種因素都是促使學生進行正常學習的必要因素,因而都是學習動力的最基本因素。
2.學習動機的組成成分
學習動機的組成成分是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這兩個因素密切相關,互彌有無。
學習需要是學生追求學業(yè)成就的心理傾向,是學生學習活動中感到有某種缺陷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也是社會、學校和家庭對學生的客觀要求在學生頭腦中的主觀反映。學習需要是學習動機產(chǎn)生的基礎,是激發(fā)學生進行各種學習活動的內(nèi)部激活動力(即內(nèi)驅(qū)力)。
內(nèi)驅(qū)動力主要有認知的內(nèi)驅(qū)動力、自我提高的內(nèi)驅(qū)動力和附屬的內(nèi)驅(qū)動力三部分組成[2]。認知驅(qū)動力是一種理解信息、掌握知識、系統(tǒng)闡述并解決問題的需要。這種驅(qū)動力是主要是從人類原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中衍生而來的;自我提高的驅(qū)動力又稱自我提高的動機,這是一種用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內(nèi)驅(qū)力,學生把這種動力看作是將來走向社會后贏得社會地位、社會財富和個人自尊的一種能力,這是一種間接的學習需求,是一種外部的力量;附屬的內(nèi)驅(qū)動力是指為了保持長者們(如教師、家長)或集體的贊許或認可,而表現(xiàn)出要把學習或工作做好的一種需要。這種動機特征在年幼兒童的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表現(xiàn)為追求良好的學習成績,目的是要得到贊揚和認可。這三種動力在動力結構中所占的比例處于動態(tài)變化中,在兒童早期,附屬內(nèi)驅(qū)力最為突出,他們努力學習獲得學業(yè)成就,主要是為了得到家長的贊許。到了兒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屬內(nèi)驅(qū)力的強度有所減弱,而且來自同伴、集體的贊許和認可逐漸替代了對長者的依附。在這期間,為贏得同伴的贊許就成為一個強有力的動機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認知內(nèi)驅(qū)力和自我提高內(nèi)驅(qū)力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動機,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在于滿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從中獲得相應的地位和威望。endprint
“學習期待”是指學習者對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目標的意念,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一種自覺的、能動的、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也是學生個體對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的主觀估計[3]。學習需要是學習期待的必要前提,構建起學生的“學習期待”是改變目前學生學習狀況的重要前提。有強烈的學習期待,是保證學習需要的必備條件。
三、學習動機的重要功用
學習動機的作用貫穿于學習活動的全過程,與學習動機有關的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關聯(lián)。學習動機源于問題情境,而問題情境是由學習情境和學習者的有關特征相互作用轉(zhuǎn)化而成。學習情境,主要包括任務性質(zhì)(如課程難易程度、課堂的有趣性等)、評價者及其評價方式、獎罰制度等。學習者的有關特征主要包括學習者一般認知能力,個人的價值觀與興趣,估計任務難度的方式、方法、情感狀態(tài)等。
問題情境是相對于一定個體而言的,由于問題情境的存在,導致個體的學習需要與相應的學習期待的產(chǎn)生,進而使學習動機由潛在狀態(tài)轉(zhuǎn)為活動狀態(tài)。通過選擇并實施一定的活動方式,產(chǎn)生某種學習結果,而這些結果又反過來影響著學習者的認知、情感、需要和期待,對將來的學習具有間接的作用。
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學習動機,而那些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動機模式的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動機的促進作用。具體講,動機對學生的學習與行為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使學生的學習行為有更為清晰的目標
具有某種動機的學生個體經(jīng)常自己設定某種目標,并使自己的行為朝向這些目標邁進,這些目標清晰而可見。學習動機可以促使個體為達到某一目標而努力,影響個體作出某種選擇,比如是玩游戲還是做作業(yè),努力考試還是課堂睡覺?
(二)使學生為達到某一目標而不懈動力
學習動機制約著學生個體在某一活動中所投入的努力和熱情的程度。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生的努力程度和熱情程度基本上呈正比例的關系。
(三)激發(fā)學生個體主動參與某種活動的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動機極大程度地鼓勵學生從事某種活動的熱情程度,并激勵他們堅持下去。在學習動機的激勵下,學生更愿意做他們想做的事情,并能克服某些困難,以完成任務。
(四)提高信息處理的水平
根據(jù)信息處理理論,學習動機影響學生個體對信息的加工處理水平。具有強烈學習動機的學生注意力更容易集中,更注意在獲取正能量的信息并迅速進入學習記憶與長時記憶的狀態(tài)。另外,該類學生在必要時更易于通過其他的多種途徑來促進對某一任務的完成。研究還表明,具有學習動機的學生更傾向于進行有正向意義的學習,能較全面地理解所學的內(nèi)容,而不是在同一水平上進行重復性的學習。
(五)可以達到理想的結果
學生取得學業(yè)成就的動機越強,則獲得好成績時的自豪感(自我強化)越強,學生希望被同輩群體接納和尊重的動機越強。簡言之,具有學習動機的學生因某種結果得到強化而趨向它,因某種結果受到懲罰而避開它。
(六)改善學生個體的學習行為
良好而又秩序的學習動機必將改善學生個體的學習行為,這是上述各種因素作用的最終體現(xiàn)。良好的學習動機必將大幅度提高學生個體的學習能力。
四、激發(fā)學習動機的方法
學習動機的激發(fā),指的是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經(jīng)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的狀態(tài)變?yōu)榛顒訝顟B(tài),形成積極的學習習慣。結合《小孩不笨2》電影,筆者談一下激發(fā)學習動機的方法:
(一)適時給予表揚
表揚,一個褒義詞,含有對人的贊揚、贊美的意思。表揚在當今我國中小學教育中得到了廣泛運用,許多基礎教育學家提倡在教學中對學生以表揚為主,原因主要在于:它對中小學學生的日常學習、習慣培養(yǎng)、紀律教育等方面都會起到關鍵的作用;表揚還能活躍師生關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大幅度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目的。
表揚的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心理學,教師或家長通過表揚對學生的預期行為實行控制。所以在表揚學生時一定有幅度適中、時機適宜,只有當學生表現(xiàn)出所期望的行為時,才能獲得這種肯定性評價,表揚在矯正年幼學生的不良行為方面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影片中成才的父親出身卑微,自己曾經(jīng)誤入歧途所以對兒子要求甚嚴,要求孩子好好讀書,可是成才偏偏讓他失望,他的方法又偏偏的不得當,從來就沒有對兒子表揚過,結果讓成才對他更加抗拒,沒有激發(fā)成才的學習動機,結果讓成才一度沉淪。
(二)對孩子充滿期望
期望是教師或家長對學生未來發(fā)展的希望或預期。在管理心理學領域,期望理論又稱作“效價-手段-期望理論,這個理論可以公式表示為:激動力量=期望值×效價,如果把這個公式用于學習理論,激動力量指調(diào)動個人積極性,激發(fā)人內(nèi)部潛力的強度,激動力量越被激發(fā)出來,學生的學習動機就越強,激動力量與學習動機是呈正比例的關系。在公示“激動力量=期望值×效價”中,激動力量與期望也是正比例關系,所以,如果學生從老師或家長感到受到的期望越大,他們被激發(fā)出來的學習動機也就越強。因而,教師或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必須要讓他們充分感受到,這樣會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動機。
影片中,學謙的媽媽是一家報刊的編輯,父親是一家公司的職員,他們對學謙和JERRY的教育極為嚴厲,希望自己的孩子專心學習、心無旁騖。他們平時工作比較繁忙,孩子們感覺不到父母對他們的期望,感受不到父母的引導,因而他們的學習動機沒有被充分地激發(fā)出來,他們都沉迷游戲世界,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三)對學生給予合理的歸因
歸因是指學生在學習中遇到成功或失敗時,從成功或失敗的結果中尋找行為內(nèi)在動力因素的過程。維納系統(tǒng)提出了動機的歸因理論,從穩(wěn)定性、可控制性和內(nèi)外部等多個維度分析了歸因問題[4]。
一個人把成功或失敗歸因于什么,會影響到他對今后行為的認識,若把失敗歸因于穩(wěn)定的原因如能力不足,則當失敗時一般不會再去爭取勝利;若認為失敗是不穩(wěn)定原因造成的,如認為是自己努力不夠,則將傾向于通過再努力,以求成功。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是人們在解釋成功或失敗時知覺到的四種主要原因,并將這四種主要原因分成控制點、穩(wěn)定性、可控性三個維度。endprint
根據(jù)維納的觀點,又將這三個維度和四個主因結合為三維度歸因模式。即內(nèi)部穩(wěn)定不可控因素,成功歸因:能力強——充滿信心、趾高氣揚,失敗歸因:能力弱——喪失信心、聽之任之;內(nèi)部不穩(wěn)定可控因素,成功歸因:努力——繼續(xù)努力爭取再勝,失敗歸因:努力不夠——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外部穩(wěn)定不可控因素,成功歸因:任務容易——提醒自己認真學習,失敗歸因:任務困難——埋怨客觀,寄托于減輕任務;外部不穩(wěn)定不可控因素,成功歸因:運氣好——僥幸,失敗歸因:運氣不好——自認倒霉。
在以上三個維度四個行為中,結合孩子的具體情況,我們要進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問題癥結,給予合理歸因,就能夠充分地激發(fā)出孩子們的學習動機。
(四)合理溝通
兩代人之家必然會存在代溝,合理和適時的溝通是消除代溝和誤會的必然途徑。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融通。溝通主要分為語言溝通和肢體的溝通。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非常友好、有效的溝通方式。語言的溝通包括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圖片或者圖形[5]。在語言溝通中,要合理地使用各種形式的溝通;肢體溝通形式非常豐富,包括我們的動作、表情、眼神。實際上,在我們的聲音里也包含著非常豐富的肢體語言。我們說每一句話的時候,用什么樣的音色去說,用什么樣的語調(diào)去說等,都是肢體語言的一部分。良好的溝通可以消除師生之間的誤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影片中有個事件非常典型:就是“光碟事件”。符老師在收繳學謙手機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成人光碟,學謙手忙腳亂傳給成才,但最終被符老師“俘獲”。結果可想而知:學謙被鞭笞,成才被開除,從此兩個孩子開始沉淪,并加入了黑社會,心靈之門封閉,自暴自棄。如果符老師在發(fā)現(xiàn)“光碟”后能夠私下處理,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與孩子溝通,也不會毀了兩個孩子的美好前程。
(五)賞識教育
賞識教育,是世界著名的六種教育方法之一。賞識教育的理念是“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nóng)民;沒有學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農(nóng)民怎樣對待莊稼,決定了莊稼的命運,家長怎樣對待孩子,決定了孩子的一生!”[6]
賞識教育是一種尊重生命規(guī)律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是充滿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本質(zhì)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賞識、尊重、理解和愛。就精神生命而言,每個孩子都是為得到賞識而來到人世間,賞識教育的特點是注重孩子的優(yōu)點和長處,發(fā)現(xiàn)并表揚;相反,批評教育的特點是注重孩子的弱點和短處,使孩子自暴自棄。不只是好孩子應該賞識,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孩子是脆弱的,敏感的。適當?shù)馁p識是一種正確的愛,也是對孩子的一種鼓勵和贊賞。賞識孩子,可以激發(fā)孩子無窮的潛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
在電影中,符老師對學生認真負責、無私付出但收效甚微,學生都不喜歡他。符老師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歸因于學生的貪玩和頑劣。其實最關鍵的原因是他不懂賞識教育,不會鼓勵和激勵孩子。對孩子一味地批評只會增強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距老師越走越遠。[7]
【參考文獻】
[1]馮忠良.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郭俊德,李原.目標結構與學習動機[J].心理科學,1994(06).
[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f7d3e0100flur.html,芳草碧連天的博客
[4]彭冉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郝濱.催眠與心理壓力釋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290-292.
[6] http://baike.baidu.com/view/388967.html
[7]劉遠軍. 拯救與沉淪---電影《小孩不笨2》的教育理念解讀[J].戲劇文學,2007(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