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苑
摘要:在《紅字》這部作品中,霍桑把象征主義表現(xiàn)手法運用得淋漓盡致。其中,最典型的當屬紅字“A”本身,霍桑賦予其多變的象征意義。“A”字不斷變化的象征意義不僅展示了女主人公海斯特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并給現(xiàn)代的我們帶來重大的人生啟示。
關(guān)鍵詞:海斯特;紅字;象征意義;人生;啟示
中圖分類號:I10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6)04009502
引言
《紅字》是美國著名的浪漫主義小說家霍桑的代表作,作品以高超嫻熟的象征主義寫作手法聞名于世。常耀信教授在他的著作《美國文學簡史》(英文版)中寫到:“Hawthornes symbolism merits particular mention.(霍桑的象征主義尤其值得一提)。”[1]很多學者和文學愛好者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紅字》里的象征手法。筆者認為作者對紅字“A”更是匠心獨運,不僅巧妙地把紅字“A”貫穿于全文,更賦予其千變?nèi)f化的寓意。正如霍桑在文中說“我們必須說那個深深烙在海斯特胸膛里的紅字也許在有關(guān)它的傳說里所包含的真理要比不輕信的現(xiàn)代人愿意承認的真理多得多?!盵2]71因此,本文嘗試用不斷變化的“A”字象征意義串起海斯特人生的各個階段并揭示其帶給我們的啟示。
一、“A”不斷變化的意義
年輕、漂亮、熱情的海斯特因為家道中落,迫于父母的安排,沖動地嫁給了一個又老又矮,還有點畸形的老學究,從此她的戲劇人生拉開了序幕,紅字“A”開始伴隨她一生。“A”字不斷變化的意義象征著海斯特不同的人生階段,如轉(zhuǎn)折期、低谷期、振作期、新生期等。
(一)轉(zhuǎn)折期
通奸(Adultery)。當年輕貌美的海斯特嫁給身體畸形的齊林渥斯時,這位老學究卻醉心于研讀書籍。作為丈夫,他沒有給予海斯特足夠的關(guān)心與愛護,海斯特在婚姻中感受不到幸福和希望,精神和肉體上都得不到滿足。不僅如此,當他們移居到波士頓時,老學究居然杳無音信了兩年,這讓海斯特對婚姻充滿了失望。恰巧這段時期,海斯特認識了博學多才,在當?shù)仡H有名氣的牧師丁梅斯代爾,他們相識相戀并生下了女兒。戀情敗露,海斯特因犯通奸罪,被當局判終身佩戴紅字“A”(Adultery,“通奸”的第一個字母),她被貼上了“壞女人”“破鞋”“賤貨”等標簽。海斯特的人生從此發(fā)生了巨大的轉(zhuǎn)折,她成了罪人,受到了拘禁,人生走入了低谷。
(二)低谷期
1拋棄(abandon)
海斯特違背了清教教規(guī),觸犯了“第七戒”,即通奸罪,這在當時深受清教思想毒害的人們眼中是不可饒恕的,是不被社會接受的。于是,當海斯特的拘禁期結(jié)束,回到鎮(zhèn)上,鎮(zhèn)上卻沒有一個人愿意與她們接近,即使是那些曾經(jīng)受到她幫助的人也躲得遠遠的,就連孩子們都像躲瘟疫似的躲著她們。海斯特發(fā)現(xiàn)“在她與社會的一切交往中,沒有一件事使她感到她是屬于那個社會的”[2]68。不僅如此,丈夫齊林渥斯要她假裝不認識他,情人丁梅斯代爾假惺惺地勸她說出情人的名字,甚至珠兒都不愿意認她,如海斯特在林中把胸前的紅字扔了時。鎮(zhèn)上的人們、丈夫、情人、女兒都選擇了遠離(alienation)她,她被眾人無情地拋棄了。海斯特陷入了一種長期孤獨和痛苦的生活中。
2痛苦(agony)
示眾時,海斯特就感到了極大的痛苦(agony),她“每邁出一步都感到一陣劇痛,似乎她的心給拋在街上,任憑他人吐唾沫和踐踏”[2]43。海斯特雖然覺得自己追求真愛并沒有錯,但作為一名清教徒,她依然深受清教思想的影響,內(nèi)心無時無刻不受到來自清教徒的道德觀念的折磨。因此,當她獨自走出牢門時,她發(fā)現(xiàn)痛苦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比她在示眾時還要難受得多。隨后的日子里,海斯特發(fā)現(xiàn)不管是陌生人異樣的眼光,還是熟人不屑的眼神都叫她備受折磨。就這樣“日積月累,年復一年,恥辱之上堆積起層層苦難”[2]63。從通奸開始,海斯特發(fā)現(xiàn)生活帶給她的是無盡的痛苦和折磨。
3孤獨(alone)
伴隨著痛苦的還有無盡的孤獨(alone)。“凡是海斯特站立的地方,通常會在她周圍留出一小片空地,類似一個魔圈,雖然人們在稍遠的地方摩肩擦背,卻沒有人敢于或者踏進這個圈子?!盵2]201她被強制地隔離了,她被緊緊地包圍在這種孤寂中。除此之外,更讓人覺得海斯特可憐的是,“她的婚姻帶給她的是孤獨,愛情賜予她的仍是孤獨,從青年到中年直至老年”[3]。我們知道,當年她嫁給齊林渥斯時,這個老學究就長期把自己幽禁在書房和斗室里,讓海斯特獨守空房。后來更加過分,在移居波士頓時,丟下海斯特,失蹤了兩年。當她和丁梅斯代爾偷偷相愛后,卻因為奸情敗露,她被判通奸罪。為了情人,她選擇獨自承擔恥辱,換來的是“有的時候,那是好多天,甚至好幾個月才有那么一次,她感到有一雙眼睛,——一個人的眼睛——注視著她那個恥辱的烙印”[2]69。她不僅得不到愛人的安慰,連關(guān)注都不容易得到,愛情給她的依然是孤獨。老年時,海斯特放棄在歐洲與珠兒共享天倫的生活,獨自回來,重新戴起她拋棄已久的恥辱,孤獨終老。其實,她死后也還是孤獨的,因為兩個墳墓之間還隔著一塊空地,她依然不能與愛人相依相伴。
(三)振作、新生期
1堅持(adhere to)
在經(jīng)歷了無愛的婚姻、通奸、恥辱及痛苦、孤獨后,海斯特沒有沉淪,而是振作了起來,這源于她對美好愛情(armour)的向往和堅持。為了保護愛人的名譽和他們純潔的愛情,她寧愿獨自承受一切恥辱和懲罰,誓死不說愛人的名字。她在監(jiān)獄里,面對威爾遜牧師的逼問,海斯特堅決地回答到:“我不說! 這紅字烙得太深了,你無法把它取下來。但愿我能忍受住我自己的痛苦,也能忍受住他的痛苦!”[2]54此時,紅字“A”讓我們想到了海斯特的愛人(Arthur Dimmesdale)。她把情人的名字戴在胸前,以此獲得精神支柱。在重獲自由時,海斯特依然選擇留在那個帶給她痛苦的地方,因為 “在那塊土地上住著一個人,在那條小路上踩踏著他的足跡,雖然世人并不認可,但她自認與此人已結(jié)為一體”[2]64“海斯特的愛情雖然從悲劇開始,以悲劇結(jié)束,但我始終可以感受到她心中充滿了愛(affection)”[4]。這就是海斯特,一個堅信“男女之間的全部關(guān)系將建立在一個雙方幸福的更可靠的基礎上”[2]226。因為心中有愛,對愛堅定的信念讓她振作。
2認同(acceptance)
同時,面對眾人的歧視、冷落和拋棄,海斯特表現(xiàn)出了驚人的毅力,這源于她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對重新獲得眾人認同(acceptance)的堅持。海斯特做得一手好針線活,她精美的手工作品深受人們的喜愛,這不僅成為她謀生的手段,也讓她有了幫助別人的能力。她心地善良,扶貧濟困,尤其樂于幫助婦女們解除痛苦和困惑,為她們指點迷津。海斯特用自己的愛心逐漸獲得人們的認同?!斑@是我們的海斯特——我們城里自己的海斯特,她對窮人那么好心腸,對病人那么肯幫忙,對遭難的人那么關(guān)心!”[2]138人們不再把紅字看作是罪過的標志,而把它看作是行善積德的標志,在病房紅字成了蠟燭,并已經(jīng)具有了修女胸前十字架的意義。此時,A的意義發(fā)生了質(zhì)的飛躍,她以自己的善行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和喜愛。紅字已變成了能干(able)、欽佩(admirable)甚至是天使(Angel)的象征。海斯特的靈魂得到了救贖,她獲得了新生。
二、啟示
霍桑用紅字“A”貫穿全文。“A”的象征意義經(jīng)歷了從“通奸—拋棄—痛苦—孤獨—堅持”等的變化,這也正是海斯特人生各個階段的寫照。霍桑通過海斯特的人生變化,旨在告訴我們世人簡單而實用的人生道理。
(一)真誠
海斯特不管是對待人生、愛情、生活抑或是與人交往都是真誠的,正如文中海斯特自己說真誠是她恪守的唯一美德。海斯特用她頑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個性,勇敢地面對生活的磨難,用真誠重新獲得世人的認可。我想這也正是霍桑想告訴我們的人生道理:不管你曾經(jīng)犯過什么錯,只要坦誠地面對自己,真誠地對待他人,就能獲得認同和幸福。就像他在小說結(jié)尾呼吁的那樣“真誠!真誠!再真誠……”[2]223
(二)愛心
海斯特對愛人的愛是始終如一的,即使愛人因為懦弱讓她獨自承受恥辱,海斯特依然選擇堅守這一份愛。她堅信丁梅斯代爾是她一息尚存就要對之忠誠的唯一的人。所以死后即使不能相依,也要遠遠地守護他。海斯特對帶給她恥辱的珠兒無私的母愛,當海斯特被要求奪去女兒的養(yǎng)護權(quán)時,她誓死保護珠兒。與此同時,海斯特竭盡全力地為鎮(zhèn)上的婦女們排憂解難,用友愛重新獲得她們的尊重和愛戴。海斯特用愛化解一切,她用自己的愛心贏得愛人的愛情,人們的愛戴,社會的認同,她獲得了新生。她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世人要想獲得幸福,就要心中有愛。正如霍桑在小說結(jié)尾寫到“她將用一個人生活中最真實的考驗向人們顯示神圣的愛心如何使我們獲得幸?!盵2]226。
結(jié)語
總而言之,在《紅字》這部作品中,霍桑讓紅字“A”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xiàn),并賦予不同和不盡的寓意。正是這種靈活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象征意義使女主人公海斯特的人生更富內(nèi)涵,更富戲劇性,更富啟發(fā)性,這也是這部作品經(jīng)久不衰,魅力之所在的原因。
參考文獻:
[1]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2]霍桑.紅字[M].姚乃強,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
[3]鄒麗麗.《紅字》中“A”的象征藝術(shù)[J].作家雜志,2008,(6):115.
[4]程煒麗.試析《紅字》中字母A的內(nèi)涵[J].時代文學,2009,(8):58.(責任編輯:劉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