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飛
文言文“悅讀”指的是讓學生在誦讀文言文的過程中感受詩詞之美,體會文言文中獨有的意境和情感,從而激發(fā)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幫助他們培養(yǎng)審美情趣,并學會自主探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
一、創(chuàng)設情境,體會美的意境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通過各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語感,讓他們更好地繼承和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到美的意境。教師可以通過文字介紹、播放視頻和聲音等方式來設境傳情,促進學生在“悅讀”的情境中更好地感受美的意境。
很多經典的文言文都體現(xiàn)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莊子的《秋水》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代表,教師可以運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美的意境。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閱讀,首先可以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介紹莊子的生平和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讓學生了解其順其自然的哲學思想。其次,可以用多媒體課件將圖片、聲音等組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誦讀和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感受文章之美。如學習文中描寫“河伯”的片段,可以向學生展示河流匯聚成海的場景,并配上海水洶涌的浪潮之聲,讓學生感受到“東面而視,不見水端”的壯闊場景,同時將自己帶入到“河伯”的形象中,感受“望洋興嘆”是怎樣的情景。學生在欣賞了視頻之后嘗試在文章中找到對應的片段,并有感情地誦讀出來,在特殊的情境中誦讀,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悟美的意境,從中得到熏陶。
葉圣陶曾經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要讓學生在“悅讀”中感受文言文意境之美,就要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讓學生和作者產生共鳴,進入到作者創(chuàng)設的藝術情境之中。
二、激情誦讀,抒發(fā)美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課中,要通過文言文等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來對學生進行熏陶,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和道德修養(yǎng)。對于文言文來說,誦讀是一種很好的“悅讀”方法,正如姚鼐所說的那樣,熟讀、疾讀、緩讀等都可以讓學生在抑揚頓挫之中感受文言文流露出的美的情感。文言文往往蘊含豐富的情感,而激情誦讀法能夠讓學生和作者形成共鳴,更好地感悟其中的情感。
以《阿房宮賦》這篇文言文為例,通過誦讀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意,體會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第一步可以安排學生自讀、默讀,讓他們在閱讀的時候解決文章中的疑難字詞。然后通讀文章,并在這個過程中總結文中通假字、古今異義等語言現(xiàn)象。第二步則可以通過出聲誦讀的方法來更好地感悟文章,教師可以采用指名分段讀的方法,讓學生在朗讀之后嘗試說說自己誦讀的這一段講述的是什么內容。第三步可以用有感情的示范讀來展現(xiàn)文章的情感,并讓學生模仿讀,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情感。在激情誦讀中,學生和文章走得更近,更能體會到文章的美。
朱熹曾說:“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吾之口”,這說明了激情誦讀對于文言文閱讀的重要性。葉圣陶先生也曾經說過,要通過“美讀”的方法來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通過音聲節(jié)奏之美體會文章深處的情感,由此可見,誦讀對于感受文言文中美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
三、細心品味,領悟美的哲理
斯賓塞曾經提出,如果沒有詩歌等自然美引出情感的話,人的樂趣就會減少一半。朱光潛在《論美》中也曾經談到,境界是詩文獨有的品質和價值取向,它能夠提升人的審美情趣。在“悅讀”文言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味詩文,體會其中深藏的哲理,并從中得到樂趣。
很多文言文都蘊含深刻的哲理,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師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從“師”這個字入手,讓學生從細心品味文辭開始,找到“師”這個字在文中重復出現(xiàn)26次,并分別誦讀、整理,說出這些“師”字都有什么不同的意思和用法。然后可以從理解文辭深入下去,細心品味文章中蘊含的哲理,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誦讀文言文的同時感受一下文章的思想內涵,說說這篇文章針對“師”這一問題,提出了怎樣的觀點。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依次誦讀,每人讀其中的一段,并在誦讀的過程中嘗試整理出文章的線索。在這樣的誦讀過程中,學生以“師”為切入點,不僅搞清了文辭之意,還體會到了作者行文的嚴謹,領悟到了作者隱藏在文中的哲理。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在品味文言文的過程中,教師若是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地發(fā)揮想象力,必然能夠使學生感受到隱藏在文言文深處的哲理,讓他們更好地感悟文本的深意。
總之,有計劃、有策略地讓學生誦讀文言文,可以讓他們在閱讀中更好地體會文言文寫景敘事、說理繪情等妙不可言之處。從而讓他們愛上文言文,從普通的閱讀變成“悅讀”,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美的熏陶,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省平潮高級中學(226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