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素養(yǎng)是人的一項基本素養(yǎng),小學階段是提升小學生視覺素養(yǎng)的關鍵階段,老師在進行教學時應當深入研究出好的教學方法,從多角度培養(yǎng)小學生的視覺感知能力、視覺表達能力等等。本文試圖就小學語文教學中視覺素養(yǎng)教育提升提出以下看法。
一、建立視覺情景,提高學生視覺感知力
“視覺感知力”顧名思義就是人們通過所看見的事物來進行感知,并利用思維展開加工的能力。此種能力不僅可以獲取信息,還可以挖掘問題。老師在展開教學時,應當從提高學生能力出發(fā),引導小學生去感受身邊的所有事物。老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學內容設計相關的情景,吸引小學生的眼球,喚起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在設計情景時不能過多融入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因素,因為那樣雖將小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fā)出來,卻分散了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導致很難更好地講解教學內容。目前對于科學技術的依賴,使得許多小學生在書寫時容易出現錯別字,甚至有的小學生只會打字而不會寫字,這應當引起小學語文老師的高度重視。老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視覺素養(yǎng)材料,比如PPT教學、動畫教學等等,把漢字的特征以及漢字是如何構成的用PPT的方式展現給小學生,從而加深小學生對漢字的印象,促進其更好地理解漢字意思,提高其學習漢字的興趣。例如,老師在講解漢字“末”時,可以將其與“未”字比較進行教學,利用PPT向小學生展示這兩個字源字,幫助其予以區(qū)分,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老師還可以把詞語的運用情境、詞語中所包含的意義等用動畫的方式呈現給小學生,激發(fā)小學生的視覺感知能力。
二、利用視覺圖像展開教學,提高學生視覺解讀能力
通過培養(yǎng)小學生的視覺解讀能力能夠促進其依據視覺形象去掌握深層次的知識內容。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與知識內容相關的視覺圖像,并把其與有關的文字融合在一起,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內容。課本中的插圖只是課文的構成部分,無法將教學內容完全展現出來,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時引導小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引導其仔細觀察與聯想,從而培養(yǎng)其視覺解讀能力。雖然多媒體應用在教學中已經十分普遍,然而,如果只是簡單地向小學生展現一些陳述性的知識,小學生便很難運用已經學會的知識來對事物展開分析。視覺畫面不但體現了文字,還包含著更加深層次的意思,不同的學生觀察畫面會有不同的想法。小學生年紀尚小,缺乏穩(wěn)定,很容易產生差異。因此,老師在展開教學時應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在向小學生展示材料時,可以積極引導小學生從科學、合理的角度感受事物,激發(fā)其思維,從而提高其對事物的解讀與探索能力。例如,老師在講解《美麗的南沙群島》過程中可以利用PPT向小學生展示關于南沙群島的視頻,從而促進其掌握“心曠神怡”“蔚為壯觀”“充滿魅力”等詞匯,幫助學生提高視覺解讀能力。
三、利用視覺圖像復述課文,提高學生視覺表達能力
視覺素養(yǎng)中比較高層次的能力就是視覺表達能力,怎樣通過視覺信息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情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小學生具備較高的視覺解讀能力。小學語文課程主要是培養(yǎng)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與理解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通過復述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老師在展開教學時可以利用視覺信號來幫助小學生加強記憶,促進其把文字與圖像融合在一起,從而更好地復述相關知識。例如,老師在講解《天安門廣場》過程中,可以先讓小學生欣賞有關天安門廣場的圖片,幫助其鞏固知識,然后引導其展開復述,這不但提高了教學質量,還提高了小學生的視覺表達能力。視覺素養(yǎng)教育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與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不同,更能激發(fā)出小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其展開主動的學習。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小游戲、建立情景對話,為小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鼓勵小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此外,老師還可以設定主題,引導小學生對主題相關的視覺材料展開想象與聯想,引導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視覺素養(yǎng)提升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老師應當根據小學生的特征,給予其表達與創(chuàng)造的機會。此外,教師要充分運用自身的教學能力以及豐富的視覺材料,為小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促進學生掌握好語文知識,為其以后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汪漪,教師,現居江蘇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