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觀就是教師對教材本質及其功能的基本認識,它反映了教師對待教材的態(tài)度和方式。教材觀不僅涉及“教什么”,也涉及“如何教”,它從根本上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方式。[1]“新生代”語文教師關于教材內容、教材教學等有自己的看法,其教材觀建立在課程意識的基礎上,是比較先進的教材觀,因此研究他們的教材觀很有必要。
一、“新生代”語文教師的界定與概況
進入新世紀后,語文教壇的改革之士帶來新的觀念、方法,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開啟新一輪語文課堂革命,我們通常稱他們?yōu)椤靶律闭Z文教師。
新生代語文首先出現在2001年,“日前,來自北京、上海、四川、廣東等省市的百余名中青年語文教師會聚北京市六一中學,參加‘六一杯首屆中國‘新生代教師語文教育論壇,試圖以‘新生代的視角探究新課標背景下語文教育的創(chuàng)新途徑?!盵2]據悉,此次語文教育論壇是在相關論壇中第一次明確打出“新生代”的旗號。論壇以“珍視傳統(tǒng),反思今日,循故求新,激濁揚清”為主題。授課與報告專家中有韓軍(北京),“新語文教育”代表人,特級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碩士生導師;程紅兵(上海),“語文人格教育”代表人,特級教師,全國優(yōu)秀教師;李鎮(zhèn)西(四川),“語文民主教育”代表人,特級教師,博士,全國模范班主任;袁衛(wèi)星(江蘇),新語文學習(教師版)執(zhí)行主編,“語文教育生命化”倡導者;薛法根(江蘇),特級教師,小學語文“組塊教學”代表人等“新生代”語文教師。
本文討論的“新生代”語文教師指的是韓軍、程紅兵、李鎮(zhèn)西、竇桂梅、趙謙翔、郭初陽、蔡朝陽、呂棟、干國祥、魏志淵、蘇祖祥、王開冬、徐中華等一批語文教師,他們活躍在“教育在線”上?!靶律崩蠋熡兄约涸瓌?chuàng)性的教育理念,李鎮(zhèn)西老師提倡語文民主教育,韓軍老師主張新語文教育,程紅兵老師倡導語文人格教育,袁衛(wèi)星老師主張詩意的語文,竇桂梅老師主張語文為生命奠基等等,他們對于新的教育理念,接受快,并能進行及時地有效內化,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其課堂實錄和具體的教學方法中找尋到其理念的體現。
其中,竇桂梅和韓軍關于教材內容、教材教學的觀點最能代表“新生代”語文教師的教材觀。
二、“新生代”語文教師的教材觀
(一)“新生代”語文教師的教材觀提出的背景
老一代語文教師主要包括于漪、錢夢龍、魏書生等,這些前輩教師的教學改革成果成為“新生代”語文教師教學改革反思的前提。老一代教師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具體文本的無條件認同,這種意識表現在教材上,即他們更多地追求一個共同的極為典范的教材。然而,《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教科書編寫建議中表明:只要“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文質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的文本都可編進教材中。因此,在新課標的觀照下,“新生代”語文教師就提出了新的教材觀。
(二)“新生代”語文教師的教材觀
探求“新生代”語文教師的教材觀,可以竇桂梅和韓軍為例。
1.竇桂梅認為,審視教材,在眼睛看不到的文字背后思考。要感謝教材與課文,那一篇篇經典的文章,一部部經典的書籍,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前人智慧與創(chuàng)造的積淀,它們閃爍著人性的華彩,躍動著文化的脈搏,彰顯著語言藝術的典范,應該成為學生閱讀的基本語言營養(yǎng)。但,教材不全是經典,有些無論內容怎樣,印刷出來則永遠滯后于當下的兒童。比如《圓明園的毀滅》,圍繞題眼“毀滅”的咀嚼,學生不能止于“仇恨”,而應上升到“自省”,于是“毀滅”一詞富有了理性精神,便成了課堂的主題;《晏子使楚》不能僅僅停留在參考書揭示的對一個富有智慧的歷史人物的理解,而應從人性的角度體會到文中的一個語詞——“尊重”,在獲得楚王與晏子“尊重與被尊重”的感召中,讓學生在心中播種下“尊重”的生命種子。一句話,如果教師不能與時俱進,只守著一本參考書、一本教材教學生閱讀、學習,其結果不可能理想。重組教材,在同構或異構的文本中走向融合;豐滿教材,在教學的細節(jié)處錦上添花。[3]語文教學要沖破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藩籬,去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生活、情感的積累,為學生的生命奠基,為中華民族的創(chuàng)造力奠基,把充滿創(chuàng)新與活力的語文教學帶入課堂,讓語文學習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讓語文學習充滿成長的動力,讓語文教學綻放智慧的潛力。有了這種課程意識,就能站在教材之上,把教材看作一種可以改造的客觀存在。我們完全可以立足教材,但在此基礎上,也應該審視傳統(tǒng)教材,多元地選擇教材。
首先,擴大篇章的閱讀量。六年來,在學習原有教材的基礎上,還精選了180篇文章,泛讀了84篇文章,精講了72篇文章,略讀了24篇文章。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推薦給低年級學生一些民間故事、童話故事,推薦給中高年級學生一些兒童文學、雜文隨筆、科幻漫畫,合計100余冊書籍供學生選讀。
其次,超越教材,不但應在量上拓展延伸,還應帶領學生就教材的一些內容進行延伸、修改、重組和再創(chuàng)造,讓教材成為學生積極發(fā)展的廣闊策源地。竇桂梅1999年在《人民日報》第二期發(fā)表了《敢向教材發(fā)難的孩子們》一文。文中講了對《狐貍和烏鴉》《狼和小羊》等課文進行的延伸內容、續(xù)編故事情節(jié)的創(chuàng)造;講了對《峨眉道上》《小站》等課文如何修改教材內容的情景;講了對《一夜的工作》《為人民服務》等課文向作家、領袖提意見的鮮活事例。[4]學好教材,超越教材是竇桂梅關于教材的主要觀點。
韓軍則認為,應舉三反一,回歸語文教育“積累”之本?!芭e三”為本,又不棄“舉一”:1.大膽調配時間。初中、小學,2節(jié)或3節(jié),學課本(“舉一”),棄“深、細、透”解剖,粗通文意,不求甚解,每節(jié)完成1000字;3節(jié)或2節(jié),學生自讀課外書(“舉三”),按正常速度350字/分鐘自由閱讀;2.莫執(zhí)迷課本。初中與小學,課本與課外書,時間各占一半;高中莫只沉迷于課本,只選取像《史記》《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中外散文百篇》和“四大名著”等作教材。如此,語文教育必展翅騰飛,數以億計中國學子的光陰將不會在語文課上浪費。
他認為,每學期以二三十篇文章為“例子”,進行科學細致地“拆解”、深入地“鑒賞”、精心的“把玩”,反復地“歷練”,以此達到讓學生“循例”學會聽說讀寫,“循例”自能繁衍大量言語。前面師生對二三十篇“例子”文章的拆解、把玩、歷練,即“舉一”,后面學生“循例”“繁衍”大量言語即“反三”。這種“舉一反三”的總體思路有成效,但不大,幾十年來中國語文教育一直在少慢差費中徘徊,與此大有關聯。[5]
教材只是語文學習的材料之一,不執(zhí)迷于課本是韓軍關于教材的主要觀點。
通過分析兩人關于教材的看法與觀點,可得出以下結論:
(1)“新生代”語文教師關于教材內容的觀點
隨著《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頒布,語文學科開始了新一輪的改革,“新生代”語文教師認為教材內容是課標理念和課程要求的體現。
教材以一定的內容和形式具體體現了課程標準的內容和要求,但它不是對課程內容的具體規(guī)定,只是教材編寫者為實現課程目標而選擇的一個范例。既然是范例,就可能不止一個,還有其他的范例。傳統(tǒng)教材觀認為教材的價值在于“規(guī)范”教學,規(guī)范的實質是控制,既控制教師教的內容,也控制教師教的方式和方法。傳統(tǒng)教材多屬于“教本”教材,教材的關鍵部分是知識點和練習,而非學習過程和學習活動方式的設計。[6]而新教材的重點是學習過程和學習活動的設計,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主動建構。
教材內容的主要組成部分是課文,這些課文是教材編者經過精心的挑選用以培養(yǎng)學生基本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憑借,選入教材的課文,大多是經典的文章,選自經典的書籍,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前人智慧與創(chuàng)造的積淀,同時也是語言藝術的典范,應該成為學生閱讀的基本語言營養(yǎng)。
(2)“新生代”語文教師關于教材教學的觀點
教材不過是個例子。“教科書是教材編輯工作者編寫出來的,但是一旦編出來,印成了書,就成了一個客觀存在物,是和音像設備一樣置于教師支配運用之下的物了。此時,教師有了雙重性:既被教材制約,又制約于教材。教材最終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怎樣使用它?!边@句話一語道出了教師在教材使用中所擔任的角色及其重要性。教材是課程內容的主要載體,如何來使用教材,“新生代”的做法不盡相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教材不過是個例子”(葉圣陶語),意即教材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卻不是教學的唯一內容。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他們主張“心中有學生”的教材觀,變過去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充分認識到教材是手段和途徑,而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才是目的和目標。所以,作為教師,應該努力使自己從“教教材”的窠臼中解脫出來,不僅要重視教材本身所提供的靜態(tài)課程內容,還應關注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創(chuàng)的動態(tài)課程內容。
其次,充分發(fā)揮教師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擴大教材外延,積極拓展課程內容。樹立資源意識,努力開發(fā)各種有效資源,校本課程、課外讀本、網絡信息、學生生活等都可以成為語文教育資源。
上述的這些做法有效地改善了唯教材獨尊的相對封閉的狀態(tài),使語文教學更加開放且富有活力。
三、“新生代”語文教師教材觀的思考與評價
“新生代”語文教師是一個不斷成長著的群體,他們還處在不斷地發(fā)展過程中。他們活躍在各大教育論壇和人們的視野當中。
(一)他們認為教材只是個例子,應重組教學內容,有自己的思想,不拘泥于教材的單元設定和教材內容,變以往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沿襲了葉圣陶的教材觀。他們主要是依據新課標和新課程的理念處理教材,竇桂梅的主題教學和韓軍的新語文教育思想的形成,是其“自覺的文學意識”推動具體的一部作品產生一個不同于“主流解讀”的“個性解讀”。新生代語文教師的“自覺的理論意識”,又會引導他們不把這個解讀替換為學生的解讀,而是會以自己思想形成的歷程為依據,引導每一個學生形成自己的個性化解讀--不為異而異,亦不為同而同。
(二)他們還沒有分析課文選文類型的意識,對于教材選文類型的鑒別分得不是很清楚。選文類型主要有“定篇”、“例文”、“樣本”“用件”四種。“定篇”,學習經典的豐厚蘊涵;“例文”,學習其生動顯現的關于詩文和詩文讀寫的知識;“樣本”,學習其閱讀過程中形成的讀寫方法。就“文”來說,或者將其看成是內容與形式的緊密結合體,或者更多地關心其形式的方面?!皹蛹标P心的主要是其“內容”的方面,也就是課文“說了什么”,“怎么說”則只關心其邏輯的合理性與否,即說得對不對、說得通不通。[7]
“新生代”語文教師是一個不斷成長著的群體,他們還在不斷地發(fā)展過程中?!靶律闭Z文教師基本上各有一套自己的理念,年齡在四十歲左右,他們注重對舊有的“破”,而忽視新有的“立”;注重“理念”的倡導,“實踐”不夠;強調“感性”認識,“理性”分析欠缺。他們活躍在“教育在線”上,是語文教學改革之士,我們應理性看待其理念與實踐。
綜上所述,“新生代”語文教師關于教材內容,教材教學的看法與觀點還是走在時代前沿的,如果能夠再具體詳細地分析選文類型,并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有這個意識且加以運用,定會有效促進語文教學的效率,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6]陳秀玲,張潔.中學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M] .科學出版社,2013.7.
[2]中學語文教學·“六一杯”首屆“新生代”中學和小學語文教育杰出(特級)教師教學藝術大展示[J].中學語文教學.2005.(6).
[3]竇桂梅.超越,從教材內容出發(fā)——談語文教學的廣度擴展[J].2008(8).
[4]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竇桂梅與主題教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4.
[5]教育部師范教育司.韓軍與新語文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4.
[7]王榮生.語文課課程論基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
柯夢娟,湖北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