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莉
摘要:每學期期末復習階段以及一年一度的高考復習階段,試卷講評已成了復習課的主要內容。但由于沒有新課的導入,針對某一話題的討論,課堂氣氛有時會顯得沉悶,那么如何有效地講解試卷,做到觸類旁通,以一帶面綜合復習,又能激發(fā)學生思維,讓課堂活躍起來呢?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嘗試了一些教學方法,收益不小。
關鍵詞:試卷講評;有效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2-0078
教師們肯定碰到過這樣的問題:每學期期末復習階段,上課的內容基本就是對作業(yè)試卷的分析,而且由于學科特點,英語每節(jié)課基本上要詞匯檢測,所以上課經(jīng)常會來不及講,對于有些習題,雖然較重點,錯誤率也高,但由于時間關系只能匆匆?guī)н^,或者干脆放棄。這就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問題:試卷講評課總是教師從頭講到尾。教師們講得唇干口燥,學生聽得無精打采,課堂氣氛死氣沉悶,效果也可想而知了。尤其是對一些學習不夠主動的學生,試題中的知識點與能力培養(yǎng)很難落實??傆性S多時候教師們感覺復習課難上,那么我們如何解決這兩個問題:1. 如何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2. 如何更有效地去講解試卷?這應該是每次上試卷分析課要考慮的問題。
筆者認為這兩個問題是相互影響的:學生的參與是保證課堂效率的前提,有了學生的積極討論,積極思考,效率肯定能提高;清晰地、有效地講解試卷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在這里,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感悟,對上述問題提供以下幾點建議:
一、適當運用多媒體讓題目更加形象生動
其實多媒體大家已使用得極為廣泛,但一般來說,上新課時用得較多,練習課、復習課相對用得較少,因為復習階段教師們選題、做題等工作量大大增強,網(wǎng)上也沒有可參考的資料。但如果復習課能多運用多媒體,能讓知識點更形象具體,而且能補充相關練習,使課堂內容豐富、節(jié)奏緊快。如:
Ireland lies ___________the north of England.
A. on B. in C. to D. by
這種表示方位的介詞學生很容易混淆,單純口頭解釋我們無法給學生清晰地呈現(xiàn)位置,很容易遺忘,如果給出三個圖形就能一目了然:
在區(qū)別了這三個介詞之后,我們還可以在PPT上呈現(xiàn)Ireland的地圖,讓學生利用這幾個介詞造句,這樣不但使學生掌握了方位介詞的應用,而且擴大了他們的知識面,知道了愛爾蘭的地理位置。
二、把整份試卷串起來,把整個課堂串起來
分析試卷切忌“從頭到尾,逐題講解”。如果一題一題地分析,那必定使題目顯得孤立,沒有絲毫的聯(lián)系,整節(jié)課顯得生硬,不太自然流暢,很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疲憊感;分析也只停留在解決疑惑的層面,達不到有效的鞏固。其實,我們可以把一份試卷看成一個整體,抓住其內在的考點聯(lián)系,根據(jù)其里面的某一塊知識點或某一方面的內容,或做題的方法歸類起來分析。如考查動詞的一起講,考查從句的一起講。這樣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始終要注意:教師的語言、思維應該是學生語言、思維的示范。教師對于一個題型的講解,剖析就是以后學生做類似題型的思維方式。而對于英語這樣一門重要的語言學科,教師應該盡可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上課講英語,必要時才插母語,常此下去,學生能耳濡目染,養(yǎng)成講英語的習慣,從而培養(yǎng)用英語思維的能力。
三、多問能體現(xiàn)學生自主性的問題
現(xiàn)在的中學教學存在著一個嚴重的現(xiàn)象:教師的過度勤奮導致了學生過于依賴,失去了學習自主能力。許多教師(尤其是畢業(yè)班的)在分析練習時總是想把學生的錯誤一下子掃光,整節(jié)課一刻不停地講,不知他們是否想過:這樣的分析學生會感覺累嗎?他們能消化得了嗎?分析后相關的習題學生都能做對了嗎?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我們都能說yes 嗎?
試卷講評課其實不是單純教師講解,它本身是一種反思性教學,應該在教師指點迷津的指導下,經(jīng)過學生自己的反思、分析才能內化為真正屬于學生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所以,作為教師,我們所設計的一切教學活動都要“讓學生多參與,多思考”。比如在分析閱讀理解時,可以就整個語篇提出這些問題:1. Try to find out the main idea / supporting ideas? 2. Please translate the sentence.
3. Whats the writers opinion about...? 4. Whats the writers attitude towards...?
讓學生概括主旨大意,找出論據(jù)有助于對語篇的整體理解;捕捉作者所持觀點和態(tài)度可以使學生透過文章表面把握深層內涵。一般教師在分析語篇時有種不好的傾向:總是直接告訴學生這個題目的答案在第幾段第幾行,然后教師翻譯這句話的意思就可以了。分析后,學生知道了錯誤的原因,但其實沒有掌握其答案得出的過程,也就是說以后的題目還是無法運用教師分析的方法去做題。針對這個問題,比較有效的方法應該是把這些任務都留給學生,讓學生去尋找答案,去翻譯答案所在的句子。我們知道,翻譯英文句子勢必要分析句子結構,理解單詞在文中的意思,還需組織語言,要具備一定的表達能力。這樣做雖然費時,但用這種方式“迫使”學生去思考、去分析、去理解,不僅解決了要分析的題目,而且使其他反面的能力得以提升。
四、充分利用文本,做到一文多用
同樣一個文本,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分析方法,但不管是怎樣的教學方式,我們都要圍繞“這個語篇能讓學生獲得多少?”這個問題進行設計。許多試卷中的文章(尤其是歷年各省市的高考卷)是很好的語言學習材料,語言地道,原汁原味;況且,作為一門語言學,僅僅憑教材中的文章來培養(yǎng)較好的語言素養(yǎng)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我們只是蜻蜓點水,就題論題,不充分利用好的文本真的很可惜。筆者推薦英語試卷講評中較好的兩種方式:1. 完型講評閱讀化;2. 作文材料改錯化。
在此例舉第一種:完型講評閱讀化。如下一段語篇:
...She got on 1 and sat down next to an old lady. 2 she noticed that the old ladys handbag was 3 Inside it, she found a wad of pound notes 4 the one her husband had given her. She quickly 5 her own bag——the notes were 6 ...
我們不按照通常的做法按次序一個個往下講解,首先,以問題形式導入,讓學生總體上把握完型語篇的大意,然后把要分析的幾個題目用問題形式串聯(lián)起來,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然而然明白答案的來源。凡是涉及到文本意思的題目都可以這樣處理,這是meaning (意義)的層面。如果題目單純是固定的習語或句型,教師可以直接給出中文讓學生翻譯,這是language (語言)的層面。最后,還要注意思維的層面,即有些題目要注意其答案的推理過程。
五、講題過程中例句要典型,能讓學生悟其意
分析過程中為了更清楚地講解,為了鞏固知識點肯定要舉一些例子,但例子并不是隨意開口就能舉好,凡是所舉的例子都要針對所講的知識點,能讓學生明白此類知識點的考查要點、考查方法及解題方式,所以我們就必須慎重對待。選擇例子其實就在選題,選題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三點:
1. 把選題與命題聯(lián)系起來。平時要常做試題,加強對試題的研究以便選出更有針對性的題目,教師對平時的課后練習與考試試題應該能辨別開的,比如:
He succeeded at his first________________.
A. attempt B. try C. attack D. tie
這樣的單項一般大的考試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只可能出現(xiàn)在平時的單元練習或課后練習中,正規(guī)考試的題目有一定長度,含有一定的詞匯,如:
Foreigners like the___________Chinese furniture mainly for its fine workmanship.
A. fragile B. delicate C. flexible D. Exactly
2. 注意選項的一致性。如上面的例句,A, B, C 三個選項都是形容詞,而D 卻是副詞,選項不一致,雖然句子規(guī)范但選項不夠嚴謹。3. 注意選項的正確性。如果選項本身是錯誤的,那無論是例子還是試題都無法面對學生。
六、分析后要有相關練習加以落實
一份試卷經(jīng)過自己的辛苦講解,為學生指點了迷津,解決了疑惑。但這僅僅是在教師的幫助下解決問題,要使學生鞏固已學的知識點,掌握已講的解題技能,講評后一定要有相關練習作為作業(yè):凡是錯誤率高的要有相關跟進性練習;凡是重點的,要有針對性地拓展練習。我們要設法讓學生自己運用已講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這樣才會使他們真正掌握知識和技能。
另外,在講評過程中關注教學策略,重視技巧點撥;并要正面引導,以鼓勵表揚為主,要善于挖掘他們答卷中的閃光點,欣賞他們的點滴進步。整堂講評課應始終以“關注學生的努力程度和進步情況,調動學習積極性”為主基調。
總的來說,要上好一堂課很不容易,我們不可能上得很完美,但如果完美用心,我們會上得更出色!
(作者單位:浙江省新昌澄潭中學 31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