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剛 李經(jīng)天
〔摘要〕由于兒童言語功能和思維等各方面都處于發(fā)展的初期,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以行為問題為主,而攻擊性行為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對于不同的兒童,或者在兒童成長的不同階段,攻擊性行為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需要結合兒童的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來進行綜合考量,及時而準確地發(fā)現(xiàn)兒童攻擊性行為背后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干預。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旨在引起家庭、教育部門和全社會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重視,在減少兒童攻擊性行為方面作出努力。
〔關鍵詞〕攻擊性行為;兒童心理;親社會行為;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1-2684(2016)04-0008-03
兒童時期是人生發(fā)展的初級階段,言語、思維、情緒情感等都處于發(fā)展形成中,對于很多事件的發(fā)生,在他們的認知解讀過程中,都會具有不同于成人的顯著特點。認知在個體對事件的理解方面具有擴大或者消減的作用,兒童也是如此。同時,他們在情緒情感控制方面,不會像成人那樣運用更多的策略,所以,當兒童對或大或小的事件進行認知的時候,就會通過他們的情緒情感直接表現(xiàn)出來,情緒情感的外在表現(xiàn)就是各種各樣的動作行為,包括面部表情、身體動作、行為過程等。
兒童的行為表現(xiàn)大體可分為兩種:親社會行為和攻擊性行為(由于兒童的道德性發(fā)展還處于道德他律階段,不適合使用“反社會行為”這個概念)。親社會行為的表現(xiàn)是我們所推崇和認可的,但是不可避免地,在少數(shù)兒童身上會發(fā)生經(jīng)常性的攻擊性行為,或者在大多數(shù)兒童身上會偶爾發(fā)生攻擊性行為,對于這些攻擊性行為的解讀和分析,將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研究兒童心理的發(fā)展變化,從而更準確地把握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特征,在理論和實踐中共同促進兒童心理和行為的健康發(fā)展,使得每一位兒童都能在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下成長為人格完善的社會人。
一、兒童攻擊性行為的概念及分類
兒童攻擊性行為主要是指兒童受到挫折或者是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以憤怒情緒為基礎的,以言語和行為為表現(xiàn)方式的,具有固定傾向性的行為。本文將兒童攻擊性行為分為以下四類。
(一)直接言語攻擊
直接言語攻擊是指對造成兒童挫折或兒童心理上感受到的使其受挫折的對象(包括人或物)用言語進行的軟攻擊。這種攻擊性行為方式一般多為女性兒童采用,或者是在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弱小的一方采用。
(二)直接的行為攻擊
直接的行為攻擊是指對造成兒童挫折或兒童心理上感受到的使其受挫折的對象(包括人或物)用直接的、激烈的行為進行的暴力攻擊。這種攻擊性行為方式一般為男性兒童使用。
(三)轉向攻擊
轉向攻擊是指言語或行為攻擊的對象并非造成兒童挫折或兒童心理上感受到的使其受挫折的對象,而是轉移注意力,對其他無關的對象進行攻擊。主要發(fā)生在以下幾種情況下:(1)在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弱小的一方可采用的除了直接言語攻擊以外的另一種方式;(2)兒童礙于自己的身體不便進行直接攻擊;(3)挫折的來源不明,如莫名的煩惱或內分泌失調等因素引起的情緒沖動,將怒氣發(fā)泄在無關對象上。
(四)對自己身體的攻擊
這是一種嚴重的向內發(fā)泄傾向,這類兒童往往具有明顯的內歸因傾向和社會退縮等癥狀,需要予以更多的關注和幫助。
二、兒童攻擊性行為的潛在誘因
(一)兒童的生理、心理癥狀反應
兒童大部分的攻擊性行為都有其情緒情感基礎,他們礙于言語和思維發(fā)展狀況,只能以攻擊性的行為方式表達自己。
1.兒童潛藏的身體殘疾,如耳聾、視力障礙等
對于兒童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家長和教師未及時發(fā)現(xiàn)的致殘現(xiàn)象,兒童會表現(xiàn)得特別憤怒,一方面是由于兒童相關知識的缺乏造成的困惑和恐懼引起的憤怒;另一方面,是對于家長和教師的未予以特別關注的態(tài)度的憤怒。這些兒童通常通過攻擊性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憤怒,目的是引起家長和教師的關注。這就需要家長和教師在日常的教育中,不斷鼓勵兒童表達自己的想法,對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要及時向家長或教師求助等。
2.某種欲望未能達成,可能會讓年幼的孩子產生挫折或憤怒
由于言語功能和思維功能的限制,兒童在自身的生理欲望和社會欲望受阻時,會不知所措,導致憤怒的產生,如果處理不當,就會以攻擊性行為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
3.對家長或教師對待自己的方式不滿意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都具有不同的特點,有時候希望被保護,有時候又希望能夠被同等對待,那么,在和兒童相處及教育過程中,家長和教師要把握好度,以適合兒童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方式來對待他們,以使他們能夠感受到作為未成年人應有的安全感和作為獨立個體的被認同感。
4.極度恐懼狀態(tài)
在極度恐懼的狀態(tài)下,兒童會變得更具有攻擊性,而且攻擊的對象也會泛化。
(二)家庭中的父母關系狀況
精神分析學認為,兒童時期的成長環(huán)境和經(jīng)歷,對個體整個人生都會發(fā)生巨大的影響。原生態(tài)家庭對人的心理和行為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其發(fā)生作用的機制主要是潛意識和習慣的作用。一方面是原生態(tài)家庭中的關系的影響,主要包括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子女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是原生態(tài)家庭對兒童的示范性影響、指導性影響和陪伴性影響等。
夫妻關系和示范性影響是原生態(tài)家庭對兒童發(fā)生影響的主要方式。夫妻間經(jīng)常性的暴力相對、惡語相加,及暴力性地處理生活關系和事件,都會成為兒童模仿的對象,并通過認知的加工,進入到潛意識,成為應對生活中各種關系和事件的行為方式和習慣。在成長過程中,遇到類似的事件,兒童就會習慣性地運用攻擊性的行為來解決。因此,只有在家庭中首先形成和諧愉快的夫妻關系,才能形成融洽的親子關系和子女間關系,進而對兒童的心理和行為方式產生積極影響。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具有很強的不安全感和依賴感,這就需要從父母及主要撫養(yǎng)者那里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和依賴感,在安全和依賴的親子關系中,逐漸形成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質,這是兒童進一步成長和學習的基礎。
(三)是否被深度陪伴
深度陪伴是最近幾年心理學界才提出的概念,主要是指對于存在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兒童,家長和教師應該增加更多的陪伴時間,在這個過程中,要和兒童進行充分的共情,給予他們關懷、尊重和積極關注。對于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家長和教師的深度陪伴能使兒童感受到被關懷、被重視、溫暖等,體驗到自己并不孤獨,家長和教師可以和自己在同一個心理環(huán)境里看待問題,那么他們的認知將發(fā)生改變,憤怒情緒會得到緩解和化解。通過深度陪伴,一方面,能幫助兒童緩解和化解攻擊性行為;另一方面,能幫助他們建立起對于各種問題的正確認知、正確思維方式以及正確的處理情緒的方式,對于他們以后的成長乃至成人以后的心理、行為產生長遠的影響。
(四)表達情緒時的反向傾向
對于自己喜歡的事物或者人,兒童有時候不知道如何來表達自己喜歡的情緒,如果聯(lián)想到錯誤的知識和認知,就會以錯誤的方式,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方式表達出來,最直接的就是各種含有攻擊性的行為。比如一個小男孩喜歡一個小女孩,他會通過不停地揪她的頭發(fā)等含有攻擊性的行為來吸引對方的注意,表達自己的喜歡。這主要是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兒童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并不知道這樣的行為會給對方帶來什么樣的體驗,或者錯誤地以為對方也會喜歡這樣的行為。對于這種在表達情緒情感時候的反向傾向,家長和教師需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和輸入正確的知識,幫助兒童形成表達自己情緒情感的正確方式。
(五)兒童的同伴關系
當兒童進入學齡階段,同伴關系將會超越親子關系,成為和師生關系并列的兩大關系。同伴關系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可以從兩大方面來講。第一是從眾心理和從眾行為。表現(xiàn)為兒童會根據(jù)同伴對某事件的攻擊性反應來進行判斷,認為自己也應該如此,否則,就會被同伴嘲笑等。對此,教師和家長應該及時地進行教育和引導,讓他們正確認識行為的性質及后果,教給他們正確的處理方式。第二是旁觀者效應。這里主要是指在有同伴在場的時候,兒童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勇敢”等,而采取的攻擊性行為。這里的“同伴在場”可以是實際存在的,也可以是兒童假想的。
(六)學校生活的影響
在兒童的成長中,有相當長的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所以,學校及教師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的影響也是不可忽略的。學校內存在多種隱性的文化,在這些隱性文化的作用下,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小團體,這些小團體對兒童的心理和行為會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這些小團體會進行各種競爭和比拼,而兒童的情緒控制能力又比較弱,這必然會引起和增加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對于學校內的隱性文化,學校應該積極地進行規(guī)范和引導,而不是一味地強行鎮(zhèn)壓。
綜上所述,成長初級階段的兒童,正處于各種社會道德規(guī)范、世界觀和價值觀等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往往具有比成年人更強的道德感、責任心,他們所缺乏的是各方面的知識和經(jīng)驗,這就需要家長和教師在兒童成長過程中予以積極、正性的引導,來共同促進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增加以及攻擊性行為的減少。
參考文獻
[1] 左筱靜.做自己的心理醫(yī)生[M].2013.189
[2] 梁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 2012(6).
[3] 趙欣.兒童攻擊行為家庭影響因素分析及教育建議[J].綏化學院學報.2003(33).
[4] 劉佳.基于社會信息加工模型的兒童攻擊行為及教育策略[J]. 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0(23).
[5] 韓斌.童年晚期兒童感知的班級環(huán)境與攻擊行為的關系.山東師范大學學報[J].2011(6).
[6] 李柳健.培養(yǎng)親社會行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J].中國成人教育.2007(02).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教育學院,武漢,430062)
編輯/王抒文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