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盼
摘 要 我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與西方古希臘時代,雖相隔萬里,造就的文明卻驚人的相似。兩大文明發(fā)源地都出現(xiàn)了幾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而他們的思想又不無相同之處,如蘇格拉底與孟子都提出了道德天賦的觀念,了解他們道德天賦觀念的異同,對于我們今天更好的認識和評價中西方的道德問題具有深刻意義。
【關(guān)鍵詞】蘇格拉底;“助產(chǎn)術(shù)”;孟子;四端說
1 二者的道德天賦觀
1.1 蘇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識”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400)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他在倫理學上的主張是企圖為舊道德尋找永久不變的基礎(chǔ),這也是他的“道德天賦”觀的一個動因。他認為,德性即知識,認識自己即認識心靈的內(nèi)在原則,或者說內(nèi)在的德性。
在談到“剛毅”是一種教育而來的德性還是一種天賦德性的時,蘇格拉底說,“我以為,正如有些人的身體天生比另一些人的身體更強于耐勞忍苦一樣,有些人的心靈可以是天生比另一些人的心靈在面對艱險時更為勇敢;因為我見到在統(tǒng)一的法律制度下教育長大的人,他們在勇敢方面大有差別。”這說明道德天賦,但每個人的天賦的德性又是不一樣的。
他接著說道,“不過我認為,任何一種天生的傾向都可以由訓練和鍛煉而使之在剛毅方面有所長進;因為西徐亞人和色雷斯人不敢使用圓盾和矛來跟拉棲代孟人打仗,這固然是很明顯的;而拉棲代孟人并不樂于去攻打使用小盾和標槍的色雷斯人,或去攻打使用弓箭的西徐亞人,這也是極為確實的?!边@也就是說,蘇格拉底認為道德天賦,但與孟子所講“人性本善”是不一樣的,這種天賦的德性并不是現(xiàn)實地擁有,而是潛在地擁有,只有在理性的指導下認識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實現(xiàn)出來,成為現(xiàn)實的和真正的善。他曾說,“我也見到人們同樣地天生來彼此有差別,而由于訓練獲得大長進;由此可見,人都一樣,天生聰敏的人跟天生笨拙的人一樣,誰想在某一門技藝上成為一個值得贊美的人,誰都須學習和鉆研這門技藝?!敝链耍覀兛梢钥闯?,蘇格拉底所認為的人的德性是天賦的,但卻是潛在的,是需要通過學習而使其展現(xiàn)的。與他的“道德天賦”觀相對應(yīng)的方法論,則是“助產(chǎn)術(shù)”。
蘇格拉底出生于一個石匠和助產(chǎn)士家庭,這對他萌生“助產(chǎn)術(shù)”思想不無影響。不同的是,他所實施的對象是靈魂而不是肉體。與他交往的人取得的進步,他說“他們能做到這一點,并不是因為從我這里學到了什么東西,而是因為他們在自身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美好的東西并把他們產(chǎn)生出來”。把握蘇格拉底的“助產(chǎn)術(shù)”要從兩點考察,其一,既然是助產(chǎn),那必定是有待產(chǎn)的嬰兒已在產(chǎn)婆腹中,德性天賦地存在于人的心靈中,這是施行“助產(chǎn)術(shù)”的前提;其二,潛在地德性并不是自覺地產(chǎn)生的,而需要借助于“助產(chǎn)”,蘇格拉底在討論過程中慣于運用問答法,即“反諷、歸納、誘導、定義”,使對方認識問題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漸深入,最后得出正確認識,正如產(chǎn)婦經(jīng)歷艱辛與陣痛,生下自己孕育的胎兒。
另外,蘇格拉底一直以助產(chǎn)者自居而非生產(chǎn)者。所以,雖然他廣泛地與人討論勇敢、節(jié)制、友誼等德性問題,但從未下過一個絕對的定義。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助產(chǎn)術(shù)”的重點是助產(chǎn)的過程而不是結(jié)果,同時也體現(xiàn)了人關(guān)于哲學問題的追問是永無止境的。
1.2 孟子的“四端說”
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善”,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即人的本性中存在著為善的可能性,也就是“善”是天賦的,是每個人先天就具有的東西。而為了維護他的“人性本善”說,他提出了“四端”的思想(也可稱之為善的四種萌芽)。
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灿兴亩擞谖艺撸詳U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所表達的是,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而這四心是“仁、義、禮、智”四種德性的始端。人之四心即人之四端是每個人都有的,沒有它們,人就不成其為人。而此“四端”是發(fā)展成為仁、義、禮、智四種能力之“端”。人有這“四端”,就如同他們有四肢一樣。但擁有這“四端”并不意味著就是個有德性的人,而必須要“擴而充之”。通過這“四端”的發(fā)展或被充滿、擴充,從而達到“仁義禮智”這四種基本德性能力。導致一種“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那樣的能量的釋放。
孟子的“四端”觀念是能動的,是先天的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的,是人的道德行為的發(fā)源之處。正如朱熹解釋道:“四端在我,隨處發(fā)見。知皆即此推廣,而充滿其本然之量,則其日新又新,將有不能自已者矣。能由此而遂充之,則四海雖遠,亦吾度內(nèi),無難保者;不能充之,則雖事之至近而不能矣?!?也就是說,此四端須不斷地“擴而充之”,不斷地去給予養(yǎng)分,不斷去實踐,才能真正擁有道德的四種能力。
2 二者道德天賦觀的積極影響
首先都肯定了道德教化的可能性。蘇格拉底肯定了人精神層面都有道德的胎兒。“助產(chǎn)術(shù)”在教育界中轉(zhuǎn)化為啟發(fā)式教育方法,體現(xiàn)了教育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而孟子也相信“人皆可以為堯舜”。即人皆有“四端”如人皆有“四肢”,通過擴而充之,就能獲得“仁、義、禮、智”這四種德性能力。這意味著道德天賦,且道德教化是可能的。
其次,都尊重人的主體性,道德教化立足于人的自然稟賦。蘇格拉底一再強調(diào)自己只是“助產(chǎn)士”的身份,道德產(chǎn)生的主體是待產(chǎn)者本身,是立足于先天的真理胎兒而采取助產(chǎn)的方式,這首先就體現(xiàn)了尊重人的主體性,把認得先天稟賦放在首位。孟子也提到,由于每個人的具體素質(zhì)不盡相同,境遇也有區(qū)別,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道德教化時必須立足于人的先天稟賦。
最后,二者都注重培養(yǎng)道德主體的自律精神。孟子認為道德乃人良知良能的自然流露,因而特別注重道德主體的自律精神。蘇格拉底也是把道德主體放在首位,助產(chǎn)者僅僅是起到助產(chǎn)的作用。這就啟示我們:道德教化最根本的途徑乃是人的自我教育。如果道德教化不能達到道德主體的自覺自律,這種道德的教化還不能說是成功的,這也是中國古人特別重視“慎獨”的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1]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7.50.
[2]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7.50.
[3]苗力田.古希臘哲學[M].211.
[4]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三,公孫丑章句上[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1.221.
[5]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三,公孫丑章句上[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