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蘭靜
只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什么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有收獲、全面發(fā)展。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但最重要的一點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學、主動學以及怎樣學、會不會學、學得怎樣。下面就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師生的課前準備
一是了解學情,緊扣目標,充分備課。備課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只有好的腳本,才能有更精彩的表演。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了解學情,農村初中的學生,文化基礎較差且良莠不齊,教師應該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去考慮教材,以學生的眼光去閱讀教材、分析教材、審視教材,使備課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教學活動設計要全面落實“三維目標”,特別是知識和技能目標。歷史課程的三大目標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其中知識和技能目標是基礎,是依托,是載體。如果學生沒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和學習能力,其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就成了海市蜃樓,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學目標的實現就演變成“無土栽培”。
二是引導并指導學生預習。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預習指導和布置適當的預習任務,會促使學生加深對歷史教材的理解,有助于學生自學習慣的養(yǎng)成和自學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與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的效益,取決于師生雙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教學成功的關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某項事物感興趣就會主動地接近它、思考它,就會主動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因此,教師必須采取多種教學方法,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fā)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習主體的積極性,這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激發(fā)興趣與調動積極性應注意以下方面:
(1)導入的有效性。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歷史課,如果有個好的開頭,成功地導入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有先聲奪人的力量,將能抓住學生求知的心理,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營造和諧愉悅的教學氣氛,使學生進入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tài),提高教學效率。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有歌曲導入、故事導入、多媒體導入、懸念導入等。
(2)科學合理的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地圖、人物畫像,增強直觀性、欣賞性,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記憶。同時,要注意課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問題的設計必須緊扣課標,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3)運用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去創(chuàng)設情境,相應的情境氛圍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輕松愉快地接受知識信息。
(4)展示教師的人格魅力。熱情而富有想象力的教師,會給學生帶來愉悅和積極向上的情感,流暢、形象、生動的語言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
(5)轉變觀念,增強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在課堂教學中要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當學生能自覺地、經常地和有針對性地把具體史料的學習與歷史理論的學習結合起來,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教師要加以適當引導并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讓學生體驗到歷史課的真正魅力,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
三、知識的落實與能力的培養(yǎng)
知識和能力是學生發(fā)展的雙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落實基本的歷史知識,又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
1.落實基本的歷史知識。
基本的歷史知識包括在歷史上起過重大作用、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以及重要的歷史概念和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镜臍v史知識包括宏觀的歷史知識和具體的歷史知識兩方面。時間、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構成歷史的三要素。重要的歷史人物分三類:第一類指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如達爾文、唐太宗、孔子等;第二類指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人物,如鄧稼先等;第三類指與典型歷史事件相關的人物,如歷史上的鄧世昌等。重要的歷史事件主要是指影響歷史發(fā)展和歷史進程的事件,如秦王統(tǒng)一六國、新航路開辟等。歷史現象是指經濟、文化、生活等領域出現的一些狀況,包括經濟現象、文化現象、社會現象等,如經濟重心南移等。歷史概念是反映歷史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如百家爭鳴、統(tǒng)一戰(zhàn)線、文藝復興、冷戰(zhàn)等。
2.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現代教學論認為,獲取知識是為了運用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理解和記憶陳述性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加強對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在講解歷史問題時要把分析問題的相關思路揭示出來,并使學生了解,從而使學生在學習同類問題的時候也能用相關的方法去分析,這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實效的主要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
展示教師的思維過程,做好示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滿足于傳授基礎知識,不能滿足于如何去整理、歸納、總結歷史問題,還要把教法和學法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更要注意講“我是怎樣想的”、“還想到了什么”、“遇到類似的問題應怎樣去想”等等。把教師的思維過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去體會、思考,并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讓學生參與教學,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種教學形式來完成,特別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討論,多問“為什么”,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并在主動參與中實踐教學雙邊活動,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
課堂教學是否達到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全面發(fā)展的目標,需要教師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后反饋,及時地、有針對性地調節(jié)教學。只有立足于學生的成長,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才能更好地推進有效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