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達
我國傳統(tǒng)教育中,“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謹尊師命”等都表現(xiàn)出古代人們把教師的地位抬得很高,這對學生的行為、思想素質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規(guī)范、約束作用;學生對教師有尊敬之情,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但是由于教師的權力過高,學生對教師不敢有半點的質疑,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生就必須按部就班的接受,一個字也不能有錯,使學生對學習形成一種定向思維,養(yǎng)成“不知難問”的學風,這種局面使學生的學習過于的制度化,師生之間缺少了許多的互動,不能形成師生之間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局面。隨著教育改革時代的來臨和深入,教學活動開始以學生為主體。但語文教師應該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如何在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把知識更好地傳授給學生,如何當好一名語文教師成了一個難題。
一、語文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在學生的學習中擔任促進者這一角色,首先要清楚在學生的學習中,教師要以一個配角的身份出現(xiàn),他們就如同在化學實驗中的催化劑,他們的責任是有效的促進學生學習。擔任促進者這個角色有以下幾個特點:
1.做好一個旁觀者。
在語文教學中,會有許多的機會讓學生自己進行討論,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不能清閑地在一旁休息,他們作為旁觀者要積極地聽,積極地看,認真的思考學生討論的問題,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該如何更好的指導學生學習,引導學生思考。一個好的旁觀者是積極地旁觀,積極的觀察學生的動況,而不是積極地參與,如果他參與學生的活動中就相當于在干涉學生的自主活動。例如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分組討論一篇課文應該怎樣分段,教師在一旁聽的時候聽到有學生分析的不和自己的答案一致,這時教師不要在一旁就開始積極地展開自己的見解。不管學生分析的是否正確,教師這樣插一手都會打擊學生活躍的思維,打擊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覺得只有老師的答案才是正確的,才是標準的答案。
2.給學生支持,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不干涉學生自主的學習活動,并不是讓教師對學生放手不管,而是要用各種適當?shù)慕虒W方法給學生精神上、心理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地活躍,熱情更高漲。在學生出錯時,教師要做的不是一味的責備學生,而是要理解和鼓勵他們,給他們更多的建議和幫助,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學生勇于思考,敢于發(fā)言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上,教師更應該做學生的朋友和知己,給學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勵。
3.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能力。
如果有的學生缺乏主動的精神,沒有學習的積極性,缺乏被教師輔導的動機,教師強行對他輔導,強行的要他學習,這種強制學生的行為會引起學生的抗拒,而且可能會讓學生因為這種強制更加地厭惡學習。這正如西方諺語所說:“你可以牽馬到河邊,但不能強迫它飲水?!弊鹬貙W生的主體地位,就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能力,當教師成為一個促進者的時候,并不是一味給學生更多的自由,也要注重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讓學生知道紀律的重要作用,教會學生與他人友好相處。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曾強調(diào):“只有對能自律的人,能負責的人,我們才能說,按你說的去做吧,那樣可能是對的?!苯虝W生自律才能更加有效的促進學生的學習,才能保證課堂教學順利的進行。
4.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要當好促進者這一角色,就應該和學生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形成一個生機勃勃的學習氛圍。“責任、自由、權利只是健康的、美好的和幸福的師生關系的必要條件,不是他的充分條件。這不一定能夠保證健康的、美好的、幸福的師生關系的出現(xiàn)。相處的理性規(guī)范使得師生關系處于一種‘它治的狀態(tài),師生都不是作為一種獨特的自由存在。在相依中,師生都是‘自治的?!睅熒P系到了一定的和睦程度,教師與學生就能在一種十分友好的氣氛中相互配合學習,達到一種“教師為輔,學生為主”的學習狀態(tài)。如果師生關系不融洽,教師厭惡學生,學生討厭教師,正在這種學習氛圍中,學生如何能學好,教師如何能教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有情感的,有思維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同時學生又要尊重教師的勞動。師生在教學中情感交融,氣氛和諧,才能達到師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語文教師的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搞活課堂氣氛
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師生同一過程的雙向活動,教師在教,學生在學,從學生學習這個方面來說,學生的學是主體,而教師的教的內(nèi)容則是學生學的客體。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學習實踐的主體。學生這個“學習實踐的主體”并不是要改造、創(chuàng)新客觀世界,而是要通過他們自己能動的學習活動,去認識教學所規(guī)定的教學內(nèi)容,去學習教師所講授的知識。
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來看,教師并不是學生認識的對象,她只是一個中介,是學生實現(xiàn)認識的基本手段。書籍、教學設備等這些輔助性工具都是學生實現(xiàn)認識的手段。教師通過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去實現(xiàn)認識掌握需要學習的知識內(nèi)容。在現(xiàn)在的許多私立學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求對學生講授的時間不能超過一堂課的二分之一,剩下的時間都是學生在自主的學習或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的討論,把課堂真正的回歸給學生。
把學生當成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教師就應更多的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為主角,搞活課堂氣氛,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多樣化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自主學習當中來,這樣也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在我們現(xiàn)在這個科技高速發(fā)展的社會,有許多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如使用幻燈片、多媒體等都可以使教學內(nèi)容十分直觀的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這樣使教學內(nèi)容更加直觀、生動活潑,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都是很有效的。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如團體比賽、合作學習、參觀訪問、角色扮演等都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活潑,使學生更多的參與學習活動中來,讓學生在學習中處于主體地位。我曾經(jīng)聽過一個教學經(jīng)驗十分豐富的教師說起他的教學方法,他說只要一有機會,他就會讓學生來主導一堂課,如遇到角色很分明的課文,或者是文中很仔細的描寫動作的文字,他都會盡量讓學生上講臺上來模仿、表演。這樣,學生不僅上課很認真,而且消化知識比他的在講臺上苦口婆心的講效果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