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旦央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礎(chǔ),只有在大量閱讀中,才能有效提升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所以,初中語文教學非常重視閱讀。
2011年版的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展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目,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學會制訂自主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
可見,初中生閱讀整本書,才能完整地感受作者思想,品味其語言特色,學習其精髓。也只有通過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閱讀各種類型的有益書籍,學生才能在有個性的閱讀過程中,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擁有高雅的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那么學生可以閱讀哪些作品呢?最有立足點的做法是:通過課內(nèi)閱讀延伸。教材是專家們層層論證而來的,具有示范性。立足課內(nèi),讓學生自主選擇作品,會使閱讀有效而有序地展開。以七年級教學為例,在教學《金色花》時,鼓勵學生延伸閱讀泰戈爾的《新月集》《飛鳥集》;教學《荷葉·母親》時,可延伸閱讀冰心的《繁星》《春水》;教學《再塑生命的人》時,延伸閱讀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由《綠色蟈蟈》延伸到閱讀《昆蟲記》;由《小圣施威降大圣》延伸到閱讀施耐庵的《西游記》;由《皇帝的新裝》延伸到閱讀《安徒生童話集》;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延伸閱讀魯迅的《朝花夕拾》;由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延伸到《城南舊事》。其間既有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又有科普作品;既有偉人的精神指導(dǎo),又有貼近生活的成長煩惱。教師把閱讀的主動權(quán)交到學生的手中,使自主閱讀成為可能。當然因為課堂容量大,真正潛心品味,需要學生在課后閱讀中完成。教師只要做到上課時精心點撥,悉心引導(dǎo),就能為學生打開閱讀的大門,使延伸閱讀有效展開。
怎樣才能做到課內(nèi)外有機結(jié)合,使延伸閱讀有效展開呢?我想要注意三個“保障”。
1.時間保障。
閱讀是一項費時費力的活動。如果只提要求,讓學生課外在家閱讀,可能會出現(xiàn)“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現(xiàn)象。于是作為語文教師要做到,不吝惜學生在校閱讀的時間,規(guī)定并保證學生在午自修期間閱讀。為了給學生大量閱讀的機會,我校開設(shè)了一節(jié)閱讀課。每次上課鈴一響,學生準時開始閱讀,不到5分鐘,便已沉浸到各自的故事中。我校還把閱讀作為特長拓展課中的一門,這部分學生可以來到閱覽室,就像魚兒在水中游動一般自由地閱讀。
當然,單純靠在校期間的閱讀,會使閱讀量受到限制。有了閱讀興趣的激發(fā),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教師可以在每年的寒暑假期布置閱讀作業(yè),真正拓展學生的視野。
2.書籍保障。
學校為學生的課外閱讀保駕護航,規(guī)定每周二為借書日,每個班可借閱二十本書。于是每個班就有了一個生命力蓬勃的“綠色書齋”。學生也可帶自己家中的書籍進行交換,使書籍更新?lián)Q代,永葆新鮮!
3.效率保障。
教師用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閱讀,但是如果無法知曉學生閱讀的成效,就會陷入事倍功半的困局。怎樣才能了解學生的閱讀狀況,保障閱讀效率呢?
首先,閱讀需要制訂計劃。學生要“學會制訂自主的閱讀計劃”,作為讀書活動的設(shè)計者,教師更應(yīng)該有計劃。我在每學年開始都會根據(jù)所學課文,精心制訂每個月的主題閱讀供學生自主選擇。我把9月、10月定為“大陸現(xiàn)當代作家月”,11月、12月設(shè)為“古代文人月”,3月、4月設(shè)為“臺灣作家月”,5月、6月定為“外國作家月”。
在“大陸作家月”中,拿出魯迅的“全副家當”,朱自清、汪曾祺的散文,巴金、郭沫若的小說,舒婷的詩集,傅雷的家書,供學生自主選擇閱讀,同時選取曹文軒的《草房子》,孫犁《白洋淀紀事》,沈從文的《邊城》,馮驥才的《俗世奇人》,劉紹棠《蒲柳人家》,讓學生走進文本,與作家深入對話,在比較中感知不同作者的寫作風格。
寒冬時節(jié),正是向古代圣賢致敬的季節(jié)。我從課內(nèi)古文延伸開去,讓學生閱讀《論語》《世說新語》《三國志》《永州八記》等經(jīng)典著作,也讀《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儒林外史》等優(yōu)秀小說。學生品讀著古代文人的作品,領(lǐng)悟其創(chuàng)作風格,學習他們的雄心壯志。
3月、4月是“臺灣作家月”,學生自由地閱讀著席慕容、余光中的詩,林海音、三毛的小說,王鼎鈞、張曉風、林海音、龍應(yīng)臺、琦君的散文,了解其人生經(jīng)歷,細味其語言美感,學習其思想精髓。在煙花紛飛的日子里,閱讀著一片片美文,確實也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
5月和6月是“外國作家月”。因為空間的距離,學生對外國文學的歷史及其創(chuàng)作元素較為陌生。教師通過課內(nèi)作品的解讀,使學生初步了解,并通過延伸閱讀深入理解。如鼓勵學生閱讀俄國普希金、葉賽寧的詩,契訶夫、高爾基的小說,英國作家培根的隨筆,莎士比亞的戲劇,夏洛特的小說,法國作家雨果、都德、莫泊桑的小說,美國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明威的《老人與?!?,利奧波德的《沙鄉(xiāng)年鑒》。
其次,教師通過評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故事情節(jié),了解人物形象,使讀而有感,有所啟發(fā)。如在某次評書活動中,我請學生在衍太太、小福子、外祖母三個舊時女性中任選一個進行評論,因為這三個人物都非主要人物,所以學生更容易有自己的想法,他們的觀點可能不夠全面、正確,但比較獨特。
再次,鼓勵學生推薦自己喜歡的作品。每周安排兩位同學推薦,要求說出推薦理由,只要內(nèi)容健康,有閱讀價值的作品,都可以推薦。這樣一來,課外閱讀在師生積極的交流互動中得到了順利推進。
另外,學生往往會因古代作品年代久遠,無法讀懂,以致缺少興趣,如閱讀《紅樓夢》前,我先讓學生看兩集電視劇,學生往往會被吊起胃口,自覺地閱讀下面的情節(jié)。
我認為立足課內(nèi),自主延伸,開展各種閱讀活動,感受閱讀時的美妙境界,營造人人喜愛讀書的良好氛圍,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作者單位:浙江慈溪市新城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