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冉
摘要:農歷十月十六日的“盤王節(jié)”是瑤族祭祀祖先盤王(盤瓠)的重大節(jié)日,而節(jié)日期間舉辦的“還盤王愿”儀式則是恭城瑤人最重視的一個傳統(tǒng)的宗教祭典。瑤人分別用“誦、樂、舞”等形式表達了自己對盤王的崇敬及自己對祖先的護佑下富足生活的渴望,體現(xiàn)了瑤族深厚的人文內涵和文化底蘊。
關鍵詞:恭城 還盤王愿 誦樂舞 文化
在中國民間的大多宗教儀式活動中,“誦、樂、舞”都成為了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與神交流的誦詞不僅伴以舞蹈平調念誦還常有特定高低音調演唱;音樂也呈現(xiàn)和聲多層次化趨勢,人聲哼唱編排更加妥當;舞蹈除常規(guī)的祭祀鼓舞還新加入了喜樂的新鼓舞。因此,筆者于2015年11月23日(農歷十月十二)進入恭城,對當地平地瑤“還盤王愿”儀式中的樂舞文化進行了實地調查,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誦”
“還盤王愿”儀式開始時,主壇師周明統(tǒng)便開始統(tǒng)念投詞:“伏以神通浩浩,圣駕巍巍,瑤人始祖盤護,出自春秋時值動蕩……”投詞主要是向神匯報了這次活動的準備情況以及活動的原因目的,用詞結構可看出多為四、六、八言句,節(jié)奏頓挫感較強,在念誦時語音語調較為平緩,偶爾長句會拉長音調向上揚,余音調值以及詞中所反映的宗教內容都包含了厚重的瑤文化,大多宗教儀式中都存在著同調不同詞的現(xiàn)象,這也是早期人們在雕琢誦詞時因思想閉塞所不可避免的。在念誦時每一節(jié)畢會鞠躬一拜,部分內容會有特殊手勢配合表達,例如說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時,會用法器在東南西北各點三個點意為洗禮四方以敬眾神保佑,因此,在“還盤王愿”宗儀中誦詞包含的禮儀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誦詞中所包含的禮儀文化內容不僅顯示出了瑤族的深厚文化底蘊也顯示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在我們中國禮儀文學語音調值的研究上也凸顯出了它的價值。
二、“樂”
以蘆笙為主體,伴以大小長鼓、小木板打擊節(jié)奏的音樂貫穿了整個“還盤王愿”儀式。蘆笙伴奏的結構本身就是一個基礎的和聲,鼓點豐富的感情節(jié)奏是對和聲發(fā)展的促進。強弱分明的節(jié)奏烘托出鋼勁有力的氣氛效果,構成了濃郁瑤族族色彩的多聲部和聲音樂,手執(zhí)長鼓和木板的舞者嘴中會根據節(jié)奏在嚴格固定的時空位置上隨著樂音的情緒變化而變換有規(guī)律地喊唱號子,時而溫柔舒緩、時高亢有力,唱詞號子多為七言四句,襯詞以其獨特的身份參與了音樂形象的體現(xiàn)和傳遞,不受歌詞字數及韻律限制的隨感而發(fā)。如穿插于樂音之中具有濃郁民間色彩的“嘿呦嘿”“哎咿呀”“嘔吼哎非也”“撓內呀”等,不僅有著結構上的組織作用,還更好地詮釋了音樂的核心主題發(fā)展及情感表達,形成一種有著濃郁民族風味的清樂伴人聲的和聲音樂,這種無實詞意義的音樂可歸結為一種類似勞動號子的生活音樂,獨立性較強的號子旋律與蘆笙長鼓的和聲音樂構成復調對位,演繹著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場面,烘托了儀式情感及思想內涵的表達,不得不說,這種趨于自然生活的和聲音樂是瑤族人民以多層次藝術手段再現(xiàn)生產的結晶。
三、“舞”
儀式中的瑤舞將神話傳說、宗教信仰、妙音舞美集于一身,在娛神的同時表達了瑤民的心理訴求,暗藏著深厚的歷史人文精神及文化內涵。
(一)師公舞
瑤族信奉祖先神和自然神,在原始宗教觀念濃厚的同時又盛行道教,它和族內原生信仰揉融為一,形成獨特的民間宗教體系和風俗傳統(tǒng)。在祭盤瓠或平日為村人驅邪滌穢做法事時,師公都會以誦文和歌舞祭神,雖就演奏樂器和跳舞而言,以其造詣和技能不算最優(yōu),但也堪稱樂舞兼長的民間藝術家。現(xiàn)今“還盤王愿”儀式中的師公舞蹈,大多都是從摩公舞和儺戲舞直接習仿或間接發(fā)展而來。
1.上香舞步:一般用于上香或燒紙之前,總體以三個動作組合而成,基本都在抱拳作揖的基礎上來發(fā)展,在規(guī)定的鼓點節(jié)拍中,姿勢呈半蹲狀,右腳先做左點地,左腳再做右點地,做三次以后,雙手抖袖將一手臂舉于頭旁,另一手臂按于胯旁呈現(xiàn)鳳凰舞姿。
2.搖鈴舞步:用在每一個祭祀步驟結束之后,主壇師單手或雙手執(zhí)法鈴,伴隨舞姿變化抖動,打出與動作合拍的節(jié)奏。執(zhí)鈴的手常抬起,肘部貼腰,呈曲肘端掌之狀,抖鈴時擺動幅度較小。動作多單腿跳步、轉身交叉、蹲跳步,舞態(tài)輕松。跑跳和轉身時有意將垂于腦后的穗帶甩起,或使頭上的羽毛、纓球搖晃不停,給舞蹈頻添意趣。
3.菱形手勢舞步:在起水架橋和保土安龍環(huán)節(jié)都會跳此舞步,主壇師單手或雙手執(zhí)師公杖,頓地而歌梅山歌章并打出與動作合拍的節(jié)奏。持棍手抬起沖盤王殿外點四方并伴隨兩腿輪流的單腿跳步、轉身蹲跳步,將師公杖插于木樁后,雙手抖袖將兩只手半握交叉留的食指和大拇指指尖對齊呈三角型,同時右腳伸出彎作揖,再換左腿一次,接著兩手的大拇指平行交叉轉動順時針繞三圈再逆時針繞三圈,接著跑跳和轉身將手舉過頭頂,面朝四方各一拜,整套舞蹈動作便一氣呵成。
(二)撻鼓舞
蘆笙撻鼓舞作為“還盤王愿”儀式中的主題舞蹈,由樂、舞、號子等元素構成,動作靈感來源于瑤族人民的勞作、生活和情感,是一種儀式性并近于程式化的歌舞表演形式。
1.盤王鼓舞
盤王鼓舞由兩男四女表演,表演者按蘆笙、鼓、木板有序繞圈而舞,旋律始終是四三拍,祭拜禮后上香,伴著歌頌盤王的號子,蘆笙手領頭吹奏旋律,表情凝重虔誠,鼓舞表演者則有節(jié)奏的騰跳轉身,擊鼓踏節(jié)呼喊號子,舞者們一次排隊繞神龕做三圍九轉,即圍神龕轉三圈,自己身子自轉九次,圍繞神龕做夠不斷地隨鼓點聲旋轉騰眺、跨夕、退步,手足相配,忽蹲忽立,做出爬山、過河、燒荒、下種等動作,依次用隱喻的方式演示盤王一生的坎坷經歷,仿佛再現(xiàn)盤王開天辟地創(chuàng)造人類時的情景。
2.將軍鼓
將軍鼓即七排鼓,將軍鼓舞要在盤王舞之后跳,在祭十分有地位的神時才會撻將軍鼓,一般為三男四女表演,由一男在前吹笙,兩男手執(zhí)革鼓邊敲邊跳在前領舞,男領舞者擊鼓的姿勢是左手將鼓橫托于腮側,右手抬起不斷拍打鼓面,鼓點約有七到八種,后隨女子四人,一面搖銅鈴,一面唱跳,周圍有人以蘆笙、銅鈸、簡木等樂器伴奏,師公則在神龕面前唱歌章到眾人轉到第二圈時跟著隊伍一起繞神龕繼續(xù)唱歌章而轉。開始的入場動作都以跑跳步為主,身體分別向左側、右側轉晃,至圓圈后,男在內,女在外,男子相對跳蹲步、儺步、扭身步、交叉十字步、平步勾腳步,相背跳靠身步、錯身步、勾腳步、蹲轉步,緩緩環(huán)行。
3.男鼓
男鼓一般由兩男五女表演,其演出特點是沒有吹笙全部持鼓表演,兩男子在前,五女子在后持鼓跟隨,后跟隨三位師公,瑤族布衫,系腰帶,在鑼鼓聲中出場,男子雙手拿著鼓邊擊邊跳的舞蹈,均擊長鼓以神龕為中心轉圈,女子頭頂長鼓,隨旋轉及腿的屈膝頓地,幾個人配合將鼓在中心對在一起,雙手雙腳交替做擊鼓抬腿顛跳、蹲跳伸腿、深蹲轉身跳、磨步轉跳、跨步退步此等動作。不少動作帶技巧性,飽含英武氣慨。手形隨擊鈸的勢向流變,忽開忽聞,舒展靈活。
4.女鼓
在念誦了梅山歌章中的三姑、女媧、觀音等以后便要撻女鼓。師公誦梅山歌章在前,眾女子持鼓跟隨,師公口中念詞。女子的舞步腿形變化迅速,踢、踏、蹬、跳、跨、退、立、蹲、轉等錯落使用,起伏騰動的幅度較大。幾個演員自始至終配合默契,時而相向對舞,時而相背錯身,四角騰跳,滿場旋回,或急促剛脆,或平緩柔韌,節(jié)奏輕快,充滿活力。
四、結語
莊嚴神圣的誦詞、細軟綿長的歌調、歡快質樸的鼓舞,不僅展現(xiàn)了恭城平地瑤人對其先祖盤王的信奉與緬懷,更展示了該縣瑤族的文化底蘊,其多種形態(tài)折射出瑤族人民不同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情趣,更是平地瑤深厚的音樂文化傳統(tǒng)的反映,因此,它所具有的厚重歷史文化價值、獨特的藝術審美價值及內蘊豐富的學術研究價值應該引起各界的注目。
參考文獻:
[1]陳靜.儀式劇場中的文化、社會與個人——廣西恭城縣瑤族還愿儀式中的“師公”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9年.
[2]于欣,金濤.楚越文化交融的產物——壯族師公舞試析[J].民族藝術,1988,(02).